天儒楼位于闽清县大街39号(即原-闽清一中老校区校园内)。建筑占地面积65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000平方米,建于1917年。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天儒中学建了5座洋楼,称天儒楼,为闽清一中前身。前拆除了3座,余下2座,其中一座为教师宿舍楼,一座为图书馆,是当年闽江特委在闽清活动的主要地点。
1940年,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方针,审时度势,要求福建省及其他国统区的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必须迅速从大量发展党员,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转变到巩固党的组织、贯彻隐蔽精干方针上来;要求党的工作转入地下,扎根于工人、农民、学生、教员中间。
福建坚决贯彻的方针,认真转变斗争策略,隐蔽、撤--的干部,隐蔽发展抗日力量。
1940年3月,决定将闽江-工委改为闽江-特委,任命李铁为,黄贤才为组织,庄征为宣传,朱敏华为职工,黄��禹为青年,徐品芳为妇女。
8月,福建通过省教育厅督学许训勋(闽清三都人)及刘子崧、刘我辉与闽清天儒中学校长陈世平联系,把闽江-特委李铁以及地下党员黄卫世(福建漳浦人)、杨昌辉等撤退到闽清天儒中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活动。此后,李铁就把天儒中学作为特委机关,在此领导闽清、南平、古田、尤溪、邵武、将乐、顺昌、沙县、永安、大田等县党的活动。
这一时期,李静(即李清华,山西离石县人)等三位在浙江-金华“面目较红”的地下党员,由浙江-安排撤退隐蔽到福建,李静也被安排到闽清天儒中学当教员。
在闽清天儒中学,李铁和黄卫世、李静、杨昌辉等,团结倾向进步的校长陈世平,隐蔽地组成一股进步力量,并以此为基础,秘密领导闽北10县及闽清(包括福州内迁闽清的上10所中等以上学校)的抗日救亡活动(当时闽清有党员二三十人左右)。
李铁居住在天儒中学操场旁边中间一座洋楼楼上。白天时常有附近县的党的地下联络员来找李铁,并先由住在楼下的地下党员黄卫世(时担任保护李铁任务)当作亲戚朋友接待,晚上由黄卫世再带他们到楼上与李铁进行单线联系,秘密接头,汇报布置工作。他们的工作非常谨慎,从不张扬。
李铁的公开身份是国文教员。他在秘密领导闽江-特委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课堂教学机会,向学生宣传抗战形势和抗日救亡主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曾组织“读书会”,指导学生看书。他还关心学生生活,采取各种方式团结进步师生。黄卫世(校教务主任)、李静(英语教员)、杨昌辉(英语教员)等人,也以合法身份和手段进行宣传。他们的活动给广大师生予很大的影响。当时,闽清天儒中学充满进步、向上、爱国的气氛。林克俊、黄广天、蔡兆源、翁健等青年学生就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教育,走上了道路的。
1941年1月,为了避免遭受-势力捕杀,李铁、李静(女)等离开闽清。闽江-特委也随之迁往大田。同年夏,黄卫世、杨昌辉等也离开闽清。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