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东北部的武陵山腹地,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正以文旅融合的新姿态悄然崛起。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曾是铜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今通过“古建筑活化+文化体验+全域旅游”的创新模式,不仅守住了600年的历史根脉,更成为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古建筑群“活”起来:修旧如旧,见人见生活
中南门现存以明清建筑为主的111栋古民居、13条历史街巷,是国内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府城遗存。近年来,铜仁投入3.8亿元对中南门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复院落45处,完整保留了飞檐翘角、雕花门窗的黔东民居特色。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游客可触摸到道光年间的“周逸群故居”、光绪年间的“陈公馆”等文保建筑,而原住民仍在修缮后的老宅中生活,晾晒的辣椒、悬挂的腊肉与古建筑相映成趣,重现“烟火人间三千年”的生动图景。
文旅业态“潮”起来:非遗手作点亮夜经济
中南门将非遗传承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打造了“非遗工坊聚集地”。苗绣传承人吴娟的工作坊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游客可亲手体验刺绣技艺;沿街的土家油茶铺、傩戏面具工坊等20余家非遗店铺,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夜间文旅更是亮点:梵净书院定期举办国学讲座,东山古戏台推出傩堂戏夜场演出,光影秀《铜仁往事》用科技重现马帮商贾往来的盛景。数据显示,中南门夜间客流量占比达65%,带动周边新增就业岗位1200余个。
全域旅游“链”起来:古城带火黔东文旅圈
中南门通过“一票通”串联梵净山、苗王城等周边景区,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2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6亿元。景区创新推出“古城研学”线路,学生可跟随苗族银匠学习锻制技艺,在徐氏文化商号体验明清票号经营。当地村民杨秀英感慨:“祖辈留下的老房子成了‘金饭碗’,我家民宿今年收入超过20万元。”中南门还孵化出“梵净抹茶”“苗药足浴”等特色产品,带动江口紫袍玉、松桃苗绣等17种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2023年,中南门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实践,为西部古城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正如铜仁文旅局负责人所言:“我们不做博物馆式的标本陈列,而是让古城在当代生活中持续生长。”这座承载乡愁的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书写着新时代的“铜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