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每次提到四川的避暑胜地,大家总先想到青城山、峨眉山这些老牌选手。但今年五一,我的朋友圈却被一个叫曾家山的地方刷屏了。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我也跟着人潮去探了个究竟——结果你猜怎么着?这片藏在广元朝天区的小众秘境,愣是把传统文化、生态体验和山居生活玩出了新花样。
荣乐古街的时空折叠术
话说回来,我这人向来对仿古景区有点审美疲劳。可5月4日清晨走进荣乐古街时,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住了。青石板路上,踩着云纹皂靴的"财神爷"正把金元宝塞给小朋友,朱红长袍的"寿星公"捋着白胡子跟游客合影,檐角挂的红灯笼在晨风里晃啊晃的,把阳光剪成细碎的光斑落在地上。成都来的杨婷母女穿着齐胸襦裙,腰间麻柳刺绣香囊随步伐轻摆,活脱脱从古画里走出来的仕女。
"这届汉唐文化节我们搞了个新玩法。"当地文旅局的小哥边带我逛边解释。转角处突然锣鼓喧天,原来是情景剧《李白诗酒行》开演了。扮演诗仙的演员醉醺醺地倚着酒肆栏杆,即兴吟诵"蜀道难"的段落,周围游客很自然地接上下句,场面顿时变成大型诗词接龙现场。更绝的是古风市集里那些非遗摊位——你可以在绣娘指导下给香囊锁个边,或者跟着老匠人学做草木染,甚至能报名参加晚上的篝火晚会学跳羌族锅庄舞。对了突然想起,那个教刺绣的大婶说,她带的徒弟里有个00后姑娘,现在抖音粉丝都有十几万了。
大尖山村的"笋"式经济学
第二天转战两河口镇的大尖山村时,画风突变。漫山遍野的竹林像绿色海浪般起伏,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草木香。你懂的,这种时候最适合干点接地气的事——比如拎着小锄头挖春笋。重庆来的付先生一家正跟村民学找笋窍门:"要看地面有没有裂缝,土微微隆起的地方八成藏着好货。"他家小儿子举着刚挖的胖竹笋大喊要当"笋王",逗得周围人直乐。
中午在农家乐吃饭才见识到什么叫"从田间到餐桌"。柴火灶上炖着的竹笋土鸡咕嘟冒泡,腊肉炒笋尖油光发亮,凉拌笋丝爽脆得能听见牙齿的咔嚓声。村支书老李端着自酿的拐枣酒过来唠嗑:"我们这的笋用竹产业啊,以前就是砍了卖原材料。"他指着远处新修的旅游环线,"现在搞采摘体验、竹林餐厅、民宿配套,一亩地收益翻了三番不说,去年还评上了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
布谷布谷里的星辰经济学
当夜幕降临曾家山,另一种热闹才刚开始。我住的"布谷布谷"民宿院子里,来自西安的王涛正用天文望远镜给孩子们指北斗七星。老板娘端来围炉煮茶的陶罐,炭火噼啪声里混着陈皮老白茶的香气。"我们这儿啊,晴天夜晚能看到银河。"她顺手往火堆里扔了两个红薯,"很多客人专门为这个星空露营项目来的。"
说来有趣,这些藏在山坳里的民宿个个有绝活。有的搞农耕课堂教城里娃插秧,有的请非遗传承人来做麻编 workshop,还有家直接把土灶搬到院子里让客人DIY柴火饭。民宿主刘兴东的说法很实在:"现在游客要的不是一张床,而是一段能发朋友圈的体验。"他家的坝坝电影放映会,昨晚放的《少林寺》引得全村老小都来围观,李连杰的拳脚功夫配上虫鸣蛙叫,比IMAX影厅更有味道。
文旅融合的加减乘除
在曾家山晃荡的这几天,我老琢磨个问题:同样搞文旅,为啥这儿不让人觉得刻意?后来在返程的盘山路上想明白了——他们做的是"生态人文"的排列组合。汉唐文化节没搞成博物馆式的静态展示,而是让游客穿汉服逛市集、跟着NPC解密闯关;竹林经济不满足于卖笋干,开发出从采挖到烹饪的完整体验链;就连民宿的星空露营都要搭配天文科普讲解。这种玩法,本质上是用现代消费逻辑重新包装传统元素。
记得在古街茶摊歇脚时,听见两个穿汉服的小姑娘讨论妆容:"我这对珍珠花钿是照着唐代壁画贴的,但美瞳还是选了混血款。"这话莫名契合曾家山给我的印象——它既保留着农耕文明的淳朴底色,又聪明地吸纳着Z世代的审美趣味。就像山间那些新老交融的建筑:夯土墙里嵌着智能家居系统,老榆木茶桌上摆着胶囊咖啡机。这种混搭或许不够"原教旨",但确实让传统文化长出了年轻的枝桠。
回成都的高铁上翻看照片,发现最打动人心的画面往往无关宏大叙事——可能是晨雾里练习太极的老人衣袂翻飞的弧度,可能是竹林深处突然窜出的松鼠抱着笋壳大快朵颐的憨态,也可能是民宿露台上那杯伴着银河渐渐凉透的野菊花茶。曾家山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它懂得把"诗与远方"拆解成无数个这样触手可及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