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科技赋能生活是常态,透过人工智能产业看旅游市场,城市在科创旅游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场景创新与落地实效的深层矛盾。以杭州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前沿城市为样本,剖析其依托数字经济基因构建的科技旅游生态体系,探讨技术赋能下文旅融合实践路径,并针对技术工具与文化表达的体验割裂、可持续性不足等痛点,去分析考虑如何将科创旅游场景落地,真正服务于大众生活。
01 科技基因:千年古城转型密码
以前说起杭州,很多游客首先想到的是:西湖、龙井。
而今天的杭州,除了是“人间天堂”打卡地,还是进化成“技术浪潮中的快引擎”。
尤其2025年,国际舞台上的含“杭”量很高。从“电商之都”到“数字治理标杆”,再到AI算力新高地,杭州因科技成为全球焦点。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城市,也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完成了惊人的蝶变。
◎机器人春晚《秧BOT》节目
- 刚过去的“五一”期间,第二届杭州铜鉴湖风筝嘉年华将非遗与科技结合,机器人、机器狗共同放飞风筝的创意互动,吸引市民游客8.15万人次,同比增长35%,营收同步增长55%。
低空经济方面,2020年,杭州就获批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率先开展了“AI+低空经济”,探索5G、地理网格、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城市场景中的应用。
在科创旅游探索转型进程中,杭州更是将城市本身作为场景的“实验室”,将技术工具从产业端深度渗透至城市“毛细血管”,积极探索新兴场景裂变实践。如,南宋官窑博物馆利用AR云技术复原龙窑遗址,游客打开手机摄像头实时扫描遗址空间就能看到八百年前南宋官窑制瓷场景;《今夕共西溪》借用湿地自然实景,通过艺术灯光、全息音响系统、喷泉、雾森、全息投影、仿真技术、多媒体控制等高科技呈现形式,自然、人文、科技融合呈现出宋韵实景大戏。
◎德寿宫“词雨弄潮” 图/网络公开资料
- 德寿宫“词雨弄潮”互动沉浸式长卷,运用了全息影像、互动投影等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的诗词体验空间,实现流量销量双增长。
同时,新技术集群在企业端掀起研发与效能的革命。不仅是杭州,全国各地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业态或是跨产业间的融合,都在打开效能倍增的想象空间,旅行社、研学机构等也都在加速推进不同形式的“科创游”项目。
旅游业作为高度依赖人际互动的服务型产业,纵观其发展史,每次技术革命最终都演化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我们也从中看到,无论是出于对前沿技术的好奇,还是出于怕被时代抛弃的担忧,大众越来越渴望通过互动、实践,来感知科技与生活的深度联结,对科创文旅的热情也在寻找各种方式释放。
02 场景落地:科创文旅赋能维度
在笔者看来,科技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以人为核心的“需求和发展”之间的闭环重构,技术的最终价值在于激活人的主体性,并且实现人的需求满足。因而,一座具有高水准、常态化、地标性科创文旅目的地落地,从服务模式创新到产业生态升级,应具备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与生态构建三者协同作用的能力。
技术突破是毋庸置疑的前置基础,这里我们尤为要提到的是场景与生态的创新。在这方面,以杭州为代表的前沿城市擅于将技术优势转化为需求引力,通过创新产品与服务主动创造市场需求,为科创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市场动力。
像是宋城演艺打造的“全息剧场”,通过AI实时生成剧情分支,观众投票决定故事走向,上座率提升至95%;北京城市图书馆“元宇宙体验馆”这一创新应用场景开放以来,已接待超200万人次的访问。
◎ 北京城市图书馆公共元宇宙板块 图/中关村产业研究院
- 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元宇宙体验馆位于图书馆一层西北角,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革新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该项目入选了2024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十佳案例。
实践表明,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众在旅游目的地信息收集、出行选择、消费行为、社交传播等全链条逻辑,不过从整体市场来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和数字场景常态化运营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包括面临科创旅游场景创新与落地实效的深层矛盾:停留在“炫技”层面技术至上倾向和高昂的落地成本,使产品业态大有服务于少数人的个性化享受趋势。
也许,未来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属于那些能以科技激活文化基因、以生态培育场景落地的先行者。
03 探索布局:科创文旅目的地
科创和旅游虽然相通但又有诸多不同之处,相关从业者也不禁会思考:“科创+文旅”的规划定位到底是科创前沿成果展示,还是沉浸式互动娱乐下的未来生活体验?
若从玩法、服务、消费三个层面的组织和协同模式分析,这会涉及到经信、文旅、科技、教育等多个部门,以及地方文旅、社会机构和科创企业等多个主体,需要协同构建的是“技术-场景-客群-产业”强力连接器。
国际方面,2022年,巴塞罗那“科技游”概念,通过串联城市科创资源,既展现前沿科技实力,又深度挖掘百年科学传统,为游客呈现立体化的城市创新图景。根据巴塞罗那旅游局最新调研数据显示,41.8%的潜在游客对科学类旅游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基于这一市场需求,当地也推出“科学探索之城”特色旅游计划。该计划整合了46处特色科学场景,涵盖从尖端科技到人文历史的多元体验,并且针对不同客群精准设计,覆盖亲子家庭、专业学者、学生群体、环保人士、文化爱好者及普通游客六大群体。
◎MareNostrum超级计算机 图/巴塞罗那旅游局
- 业界认为,巴塞罗那的“科学目的地计划”开辟了一条科学旅游的体系化道路,亦展示了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和创新思维,实现城市、科学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促进。
国内北京亦庄则以“科技馆之城”建设为支撑,推出“工业+科技”旅游玩法。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与产业持续升级,未来工业科技旅游的结合,有望进一步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带来更深层次和全新的空间体验,成为提振消、提升城市品牌和居民游客生活品质的重要引擎,塑造出新型城市文化。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以数字科技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很多,但真正可复制的模式稀缺。不过也正因此,城市才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综合而言,不管是为了科创前沿成果展示,还是服务未来生活体验,在玩法上,尝试创新构建“科技游”场景;在服务上,推进智慧旅游服务扩面提质;在消费上,丰富科创旅游营销运营模式,对这一过程中的创新和探索,也许比最终的目标更具价值和实际意义。
延伸思考:在算力资源向头部城市或旅游目的地集中的趋势下,如何避免乡村科技旅游陷入数字鸿沟?
更多资讯搜索浙江珞拾,企业官方网站查看更多内容。
声明
图文内容出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和业内交流之目的,仅供阅读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