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的简体是:疔疮。
疔疮的拼音是:dīng chuāng。注音是:ㄉ一ㄥㄔㄨㄤ。词性是:名词。结构是:疔(半包围结构)疮(半包围结构)。
疔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疔疮详细内容】
病名。又名疵疮。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状,故名。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二、引证解释
⒈中医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丁疮候》:“疔疮者,风邪毒气於肌肉所生也……初起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水浒传》第五三回:“今后但吃荤,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人们看着武工队员押上汉奸们走了,都长出了一口气,好似割掉了长在身上的贴骨疔疮一样的愉快。”
三、网络解释
疔疮科普中国疔疮是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的外科疾患。本病开始有粟米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因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而有“人中疔”、“虎口疔”、“红丝疔”等名称。现代医学的“疖”属本病范畴。疔疮初起切忌挤压、挑刺,患部不宜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疔疮走黄症情凶险,须及时抢救,疔疮如已成脓,应施行外科处理。
四、汉语大词典
中医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丁疮候》:“疔疮者,风邪毒气于肌肉所生也……初起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有此事,天不盖,地不载,害老大小疔疮。”《水浒传》第五三回:“今后但吃荤,舌头上生碗来大疔疮。”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人们看着武工队员押上汉奸们走了,都长出了一口气,好似割掉了长在身上的贴骨疔疮一样的愉快。”
五、关于疔疮的词语
六、关于疔疮的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