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命的注音是:ㄅ一ㄥˋㄇ一ㄥˋ。
并命的拼音是:bìng mìng。结构是:并(上下结构)命(上下结构)。词语解释是:1.拚命,舍命。2.比喻尽最大的力量。并命[bìngmìng]⒈拚命,舍命。⒉比喻尽最大的力量。基础解释是:拚命,舍命。比喻尽最大的力量。引证解释是:⒈共命运;同死。引《宋书·索虏传》:“我与此城并命,义不使此城亡而身在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王元绍﹞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⒉犹言捐生。引《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羸弱何辜,而当并命!”《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⒊亡命;逃亡在外。引《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吾父忠於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於楚,以絶后虑。”併命:1.拚命,舍命。《旧五代史·明宗纪一》:“吾王命我取葛司徒,他士可无併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自和议成而军士灰心,敌益狂狡,遂有四忠併命之祸。”清王韬《淞滨琐话·魏月波》:“闻戚娶女,鬱怒填胸,立刻拏舟至城,将与女併命。”⒋並命:1.一同受命。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或有不轨之徒从中鼓煽,强者併命于寻仇,弱者絶望于逃死,众志一暌,全体瓦裂,终非国家福也。”《礼记·内则》:“毋敢敌耦於冢妇,不敢并行,不敢並命,不敢并坐。”孔颖达疏:“并有教令之命。”唐权德舆《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诗:“昔岁经过同二仲,登朝並命惭无用。”唐张署《赠韩退之》诗:“白简趋朝曾並命,苍梧左宦一联翩。”⒌拼命。引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某今日与人争不胜,已买刀藏腰际,将与仇者並命。”。7、网络解释是:并命bingming。8、网友释义是:bingming1,效命,拼命。《三国志.吴书.张纮传》注引《吴书》:“合肥城久不拔,纮进针曰:‘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戮力。’”2,同死。《颜氏家训.兄弟》:“江陵王玄绍,弟孝英、子敏,兄弟三人,特相友爱……及西台陷没,玄绍以形体魁梧,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尔。”。
并命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并命详细内容】
1.拚命,舍命。2.比喻尽最大的力量。并命[bìngmìng]⒈拚命,舍命。⒉比喻尽最大的力量。
二、基础解释
拚命,舍命。比喻尽最大的力量。
三、引证解释
⒈共命运;同死。引《宋书·索虏传》:“我与此城并命,义不使此城亡而身在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王元绍﹞为兵所围,二弟争共抱持,各求代死,终不得解,遂并命尔。”⒉犹言捐生。引《后汉书·西羌传》:“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羸弱何辜,而当并命!”《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元年》:“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⒊亡命;逃亡在外。引《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吾父忠於国家,知我必欲报仇,故使并命於楚,以絶后虑。”併命:1.拚命,舍命。《旧五代史·明宗纪一》:“吾王命我取葛司徒,他士可无併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自和议成而军士灰心,敌益狂狡,遂有四忠併命之祸。”清王韬《淞滨琐话·魏月波》:“闻戚娶女,鬱怒填胸,立刻拏舟至城,将与女併命。”⒋並命:1.一同受命。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或有不轨之徒从中鼓煽,强者併命于寻仇,弱者絶望于逃死,众志一暌,全体瓦裂,终非国家福也。”《礼记·内则》:“毋敢敌耦於冢妇,不敢并行,不敢並命,不敢并坐。”孔颖达疏:“并有教令之命。”唐权德舆《太原郑尚书远寄新诗走笔酬赠》诗:“昔岁经过同二仲,登朝並命惭无用。”唐张署《赠韩退之》诗:“白简趋朝曾並命,苍梧左宦一联翩。”⒌拼命。引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某今日与人争不胜,已买刀藏腰际,将与仇者並命。”
四、网络解释
并命bingming
五、关于并命的成语
六、关于并命的诗词
<<《绛都春·煮鹤有谈,玉溪所叹。不图怪事,乃见节园。并命伤雌,感音怨独,相怜素羽》>> <<《蝴蝶会五期幻庐讲题画诗并命题题孤飞云馆秋空一碧图》>> <<《林正甫与子中春并命为御史正甫按刑浙东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