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一)提前15分钟到岗后,每天8点上班时间前,没有进行工作的。不属于加班。(二)提前15分钟到岗后,每天8点上班时间前,就开始进行工作的。属于加班。(三)提前15分钟到岗,你未到岗并扣发你工资的。属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第七十七条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第七十八条 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上班前10分钟的早会,如果计算在8小时工容作时间内,或者按照加班支付了加班费反之,每天10分钟的早会,没有计算在工作时间,没有为劳动者支付加班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上班前10分钟的早会,如果计算在8小时工容作时间内,或者按照加班支付了加班费反之,每天10分钟的早会,没有计算在工作时间,没有为劳动者支付加班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需要视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要求”提前15分钟到岗后,每天8点上班时间前,没有进行工作的。不属于加班是合理的。(二)“要求”提前15分钟到岗后,每天8点上班时间前,就开始进行工作的。属于加班不合理。(三)“要求”提前15分钟到岗,你未到岗并扣发你工资的。属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的不合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第六十九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第七十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上班前10分钟的早会,如果计算在8小时工容作时间内,或者按照加班支付了加班费反之,每天10分钟的早会,没有计算在工作时间,没有为劳动者支付加班费,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需要视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要求”提前15分钟到岗后,每天8点上班时间前,没有进行工作的。不属于加班是合理的。(二)“要求”提前15分钟到岗后,每天8点上班时间前,就开始进行工作的。属于加班不合理。(三)“要求”提前15分钟到岗,你未到岗并扣发你工资的。属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的不合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第六十九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第七十条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一)提前15分钟到岗后,每天8点上班时间前,没有进行工作的。不属于加班。(二)提前15分钟到岗后,每天8点上班时间前,就开始进行工作的。属于加班。(三)提前15分钟到岗,你未到岗并扣发你工资的。属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第七十七条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第七十八条 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工会有权提出意见或者要求纠正;劳动者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要求提前15分钟上班直接开始工作的,属于加班。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公司有权规定内部规章制度,但是如果故意延长上班时间是违反签订劳动合同规定的,建议可以到劳动部门投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可以提前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公司有权规定内部规章制度,但是如果故意延长上班时间是违反签订劳动合同规定的,建议可以到劳动部门投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