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教你四季食疗》是由2021年1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第七章第一节 生脉饮:最不上火的补气法
第七章 调理气血的简单方法
生脉饮补气不上火;龙眼肉补心血最简单;归脾丸补脾血最好;蚯蚓可以治脑血栓和痔疮,鸡内金最能消积化瘀。
第一节 生脉饮:最不上火的补气法
一提到补气,大家都会想到人参。用人参泡酒喝,这是最方便的补气方法。拿两根生晒参,放在五十度左右的酒里,这样人参的药力在泡的过程中会不断释放进酒里,泡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喝了。人参的生命力很强,一般植物的活细胞都会被酒杀灭,无法再生长,但很多人参在酒瓶里面还会发芽。
人参酒适用于气虚的人。这种人总是感觉没有力气,面色发白,动辄气喘,白天容易出汗。如果气虚之人又兼阴虚,可以在酒里放入麦冬五十克,以矫正人参的药性。用人参补气有个问题,就是容易上火。就拿人参叶来说吧,吃了也会补气。有一次我们门口的超市,上了一批特种蔬菜,有紫背天葵么的,还有人参叶,售货员介绍说可以涮火锅吃。我很好奇,就买了一盒,然后回家煮了吃,本来是当菜吃的,结果头晕了ー天,为什么?补气补过火了。这下我有体会了,人参叶也是药性很大的,于是赶快告诉超市,不要乱卖了,这个东西有的人吃了会出问题的。人参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人参气过了火,人更受不了。
其实,用人参来补气,有一个不上火的方子,叫生脉饮。这个生脉饮,也叫生脉散。在清宫里面,打乾隆开始,皇帝们都服用人参,其中以乾隆服用得最多。有的年头,乾降几乎每天都用。
一般人服用人参就上火,为什么乾隆服用这么多人参,却不上火呢?
原来,乾隆服用人参是有讲究的,他用的方子叫生脉散,包含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
生脉散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生脉散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李东垣的《内外伤群感论》。
李东垣在很多方子里面都用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三味药,他说:“热伤元气,以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生脉。脉者,元气也,人参之甘,补元气、泻热火也;麦门冬之苦寒,补水之源而清肃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泻火,补庚大肠与肺金也”这段话,说明了李东垣创立这个方子的初衷。现在各位去任何一家药店,都可以见到生脉口服液,在任何一家医院包括西医医院都可以在病房里面的点滴瓶中见到参麦注射液。在一些心脏疾病的救治中,参麦制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迅速地补足心气,稳定病情。
但大家不要以为这个药只是救急用的,李东垣创立这个方子的意思是,如果夏天的时候,天太热,人的心气和心阴受到影响,气阴两虚,就可以用这个方子补充气阴,帮助身体恢复。所以,在夏天天热的时候,大家如果觉得心烦口渴、四肢无力、自汗不止,就可以买一盒生脉饮,按照说明书喝一点,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
需要提醒的是:生脉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人参来制作的,通常是红参,这个药性稍微大一些,效果比较好,主要是症状严重时服用;另外一种是用党参制作的,这个在药盒上会有所标注,它药力平缓一些,可以做保健用。
除了夏天热伤元气,其他的季节,如果我们因为劳神过度,损伤了心气,出现心烦心慌、ロ干舌燥、四肢无力、动辄出汗、面色发白等情况,也属于心的气阴耗伤过大的情况,这时候,也可以服用一点生脉饮来补养一下。
乾隆皇帝也是这样,他很勤奋,每天起得很早,要处理很多事情,所以御医们及时地给他配了生脉散。其中麦冬是寒凉的,制约了人参的热;五味子可以收敛心气,同时补肺和大肠。这个方子乾隆服用以后,认为非常好,于是常年服用。有的时候,他把方子里面的五味子也去掉,只留人参和麦冬。
关于乾隆用药的比例我特意翻阅了清宫档案,大致的分量是人参一钱、麦冬两钱、五味子一钱,有的时候不要五味子 御医们会根据比例调整分量,个别的时候麦冬会变到三钱或者一钱。
在乾隆的御医看来,这个方子就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保健的。从清宫档案来看,乾隆常年服用生脉饮,尤其是他老年的时候,更是坚持每天服用,一直到八十九岁驾崩。虽然乾隆长寿的原因很多,但生脉饮对他的养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秋天的时候,有位朋友来找我,说她老公最近心慌,检査了很多次,但总确定不了是什么病。后来见到了这位先生,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气虚的状态,原因是秋日骄阳似火,太操,伤了阴气:同时他劳心大多,心神失养。有了结论,我就告诉他服用生脉饮,药店卖的那种就可以,他欣然照办。结果,没多久,我就接到消息,说他的身体已复原了。
值得注意的是,服用人参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萝卜,传统认为萝卜可以解人参的药性,那样人参就白吃了。
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第六章第三节 生姜:最简便的驱寒食物
第三节 生姜:最简便的驱塞食物
姜分为干姜、生姜、煨姜、姜皮、炮姜等。干姜并不是生姜直接晒干而成,姜最早的根茎叫母姜,这个母姜晒干叫干姜。如果母姜放入地下,发芽,长出其他的根茎,这些当年生的茎块,叫生姜。生姜不是母姜,民间有一句俗语“姜还是老的辣”,说的就是母姜。而生姜的辛辣之性比干姜要差一点,生姜以发散为主。
生姜是我们做菜的主要作料,孔子就很喜欢吃姜,其后很多文人也都热爱姜,苏东坡说,长吃生姜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生姜既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又是物美价廉、随手可用的保健品。据研究,生姜含有姜醇等挥发油,对胃酸、胃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进食欲,促使肠道蠕动,消除肠胀气。所以民间有谚语说:“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当然,严格来说,有热证的人还是不适合吃姜的。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生姜可以解表散寒。如果我们被冷风吹到了,切几片姜熬水,喝下去身上立刻就会温暖起来,甚至会出汗,这样寒邪就被排出了,这叫解表散寒。
第二,生姜可以止呕。如果是脾胃不和引起的呕逆,尤其是寒性的呕逆,弄点姜汁喝下去,就可以止呕,效果非常好。姜汁的做法是这样的,把生姜捣碎,兑入一点水搅拌,然后把汁沥出,这就是姜汁了。并不是把生姜放入搅拌机中搅碎榨汁才算姜汁。
第三,生姜可以化痰止咳。如果因寒导致咳嗽或者有寒痰,这时加入生姜,效果不错。《伤寒论》里一共用生姜三十九次,基本上都是用来散寒、止呕、化痰的。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养生方法
冬天空气特别寒冷,我们早晨起来上班,走得急,就会吸一肚子的冷气,有的人甚至会明显觉得胃难受,怎样应对这种情况呢?大家可以在出门的时候含片生姜,让唾液慢慢地跟姜汁混合,然后咽下,最后把姜片慢慢地嚼碎、吐掉或者咽下。这样就可使前胸保持一股暖气,不受外面风寒的影响。这个方法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本草纲目》里面记载说:“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
干姜和生姜不同,生姜发散的性质比较突出,有发汗的作用;干姜发汗的作用不明显,但它却是一味温里的良药。中医里面有句话,叫“附子非干姜不热”。《伤寒论》中著名的温阳方子——四逆汤,就是附子和干姜搭配,用来回阳救逆,此方是中医里面的一个派别一一火神派的利器。火神派的一些大师,经常用这个四逆汤来救人于危重。如果病人危重,阳气虚微,正气根本无法驱邪外出,这个时候使用四逆汤,可以振奋人的阳气,使患者出现生机。
冬天里,有时我们穿得少了,风会直接吹到肚子上,尤其是在室外时间长了,我们的肚子很容易受寒,这往往会引起肚子痛,有的女士会更严重一些,这时候家里如果有干姜粉,就可以冲服一点,能起到暖中的作用。干姜粉超市就有卖的,购买很方便,一般冲服一次就可以了。同时用热水泡泡脚,可以很快缓解受寒的症状。
秋天来了,邪气开始燥了,怎么办 罗大伦
罗大伦在他的《家中有本草 健康无烦恼》中说:
很多老年人有皮肤瘙痒的问题,就是每到秋冬季节,就会皮肤痒,身上莫名其妙地很难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秋冬季节空气干燥,肺阴不足,肺又主皮毛,肺虚没法滋润皮毛,人就会感觉皮肤瘙痒。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就可以服用另一种山药粥来缓解皮肤瘙痒。这种山药粥是用山药 30克、制首乌 15克(制首乌就是炮制好的何首乌),然后再用生地 9克放在沙锅里熬制而成的。熬完了以后,喝药汁,吃山药。大家要注意,何首乌和生地就不要吃了,只吃掉里面的山药即可。这个汁具有润肺、补肾阴的作用。津液足了以后,皮肤瘙痒的症状自然就会减轻了。
但我个人经验,只要把菜市场买的100克鲜山药放到粥里煮就行了,不需要制首乌和生地。
罗大伦解读《神农本草经》之山药
罗大伦解读《神农本草经》之山药
时期有一位医学名家叫张锡纯,他也对山药情有独钟。张锡纯用药有个特点,就是经常用单味药、量大取胜。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一般去找中医看病时,医生开一个方子要开很多药,但是,张锡纯往往只开一种药,可开很大的量,结果病人服后大都药到病除。
一日,一位男子来找张锡纯,说妻子生完孩子以后突然发病了,什么病呢?咳喘。咳喘到什么程度呢?咳喘不能停止。当时那位妇女躺在床上快不行了,请来很多医生都说没有办法,于是那位男子就把张锡纯给请来了。张锡纯看了妇女的病后,就开了个方子,单味药——山药。
张锡纯告诉这个妇女的家属,每天用六两山药熬汤给她喝。他管这叫一味薯蓣饮。结果那个妇女喝完药一天以后,病症就开始减轻,几天以后身体慢慢就恢复了健康。因为张锡纯认为,那个妇女是产后气虚,尤其是肺气大虚,所以她才会不断地咳喘。张锡纯认为山药色白入肺,正好能够补脾补肺,这样就能把她身体虚损的状态改变了。
山药可以治的病是非常多的。比如说现在的女孩子,因为减肥、劳累等各种原因,会出现闭经,并且现在提前闭经的妇女也越来越多,张锡纯那时怎么治疗这些病呢?就是用山药。
张锡纯曾经治疗过一例患者,是个女孩。这个女孩还没结婚,月经越来越少,最后闭经了整整一年多。她每日躺在床上,整天没有力气。当时人们都认为,她是患了肺结核,不好治了。张锡纯怎么治呢?就用山药。告诉她的家人,每天将四两山药磨成粉末,熬水给那个女孩喝。结果这个方子真就见效了。一个月以后,这个女孩月经就又来了,真可谓是立竿见影。
后来张锡纯总结经验时说,这个方可以配点鸡内金,因为鸡内金有活血的作用。单用鸡内金怕伤了人的正气,就配山药一起熬水,给那些非正常闭经的妇女服用。为什么治疗闭经用山药最好呢?因为中医认为人的血液,都是我们脾胃吸收的食物精微生成的,就是说脾胃为后天气血升华之源。非正常闭经的女子,大都是因为脾胃虚,气血不足,所以用山药健脾生血,月经自然会来了。
古代山药被叫做薯蓣,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里记载:“山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它可以补中益气,后世很多医家都论述过山药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山药还可以使虚羸之人得到补益,变得有力气,长肌肉。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山药怎么能让人长肌肉呢?后代医家认为,山药有补脾的作用,因为脾主肌肉。那么补脾,就可以让人的肌肉丰满起来。所以说身体向来虚弱的人,就可以用山药来补。后世医家从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又发展总结出山药除了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之外,还有补脾固肾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山药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山药里确实含有很多营养成分,对人体有益。尤其是山药里含有的一种多巴胺,多巴胺就是大脑产生的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帕金森病的患者,就是脑中多巴胺产生不足导致的。所以,有帕金森病的患者可以多吃山药。
山药在古代是分成生山药和炒山药的。生山药就是把山药晒干了,切成片。如果把它用火炒过以后,就叫炒山药。生山药的作用是滋脾阴,药性偏凉;炒山药就有补脾的作用。
中医一般用山药入汤剂,也有时候会做成丸。比如说,在中医典籍《金匮要略》里就有一个方子叫薯蓣丸,其实,薯蓣丸就是以山药为主药做成的药丸。这个方子就是填补人体虚损的。
时期,很多中医就用山药来做主药,做成薯蓣丸,填补人体的虚,治大病。中医在开方子的时候,往往会写上“怀山药”。为什么叫“怀山药”呢?因为最好的山药大都产于怀庆。怀庆就是我们今天的河南焦作,这个地方有“四大怀药”——怀熟地、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怀庆的“四大怀药”是道地药材,所以治病效果也最好,因此很多中医开方子的时候,就写上怀山药,就是指要怀庆府所产的山药。
关于山药,有一个很好的食疗方子——金玉羹。金玉羹就是用栗子一两,山药二两,羊肉三两。山药最好是用中药房卖的怀山药,如果没有怀山药,我们就上菜市场自己买山药,回家后把皮削掉,然后切成山药片。栗子要稍微捣一捣。这样一两栗子、二两山药、三两羊肉放在一起熬汤喝。熬好了的汤,非常香,也非常好看,栗子是金色的,山药是白色的,看到锅里的这两样就像金和玉,所以叫金玉羹。这是一个道家的养生方子。其中,栗子是补脾的,山药也是补脾的,羊肉是补阳的,可以补我们身体的阳气。
大家用山药来养生保健时,做成粥比较方便。山药粥有很久的历史了,历代有关神仙的记载和山药粥都有关系。那么,山药熬粥要怎么熬呢?我们用山药30克,然后放入芡实10克,芡实有收敛、固肾的作用。再放一点薏苡仁,薏苡仁大约放20克。最后再加些大米。山药、芡实、薏苡仁这三个食材配在一起,可谓有补有泻,搭配完美。薏苡仁是渗湿的,芡实是固肾的,不会让薏苡仁渗湿的作用太厉害;山药可以补脾、肺、肾,这粥就等于是补泻都有了。这个粥如果能经常食用,对于那些有糖尿病倾向的人,经常口渴、口干、易饿,发胖,气虚的人是非常好的。
中医里有个最著名的中药方子——六味地黄丸,里面就有山药。山药是白色的,色白入肺,所以它可以补肺阴。山药味甘,甘入脾,所以山药又可以补脾阴。同时它还能进入肾经,起到固肾的作用。所以六味地黄丸里,用山药这味药是可以同时补肺、补脾、补肾的。
很多老年人有皮肤瘙痒的问题,就是每到秋冬季节,就会皮肤痒,身上莫名其妙地很难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秋冬季节空气干燥,肺阴不足,肺又主皮毛,肺虚没法滋润皮毛,人就会感觉皮肤瘙痒。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就可以服用另一种山药粥来缓解皮肤瘙痒。这种山药粥是用山药30克、制首乌15克(制首乌就是炮制好的何首乌),然后再用生地9克放在砂锅里熬制而成的。熬完了以后,喝药汁,吃山药。大家要注意,何首乌和生地就不要吃了,只吃掉里面的山药即可。这个汁具有润肺、补肾阴的作用。津液足了以后,皮肤瘙痒的症状自然就会减轻了。
小孩腹泻,也可以用山药熬粥来治疗。就是我们熬米粥时,放入山药,等粥熟了,就可以给孩子吃了,因为山药很容易熟,粥煮好了,山药也就熟了。根据张锡纯的经验,如果孩子泻得比较厉害的话,还可以用煮熟了的鸡蛋黄,捏碎后放到这个粥里搅拌均匀,给孩子吃下去,止泻的作用就会更好。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