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师怎么治熊孩子

老师怎么治熊孩子

来源:年旅网

篇1:老师怎么治熊孩子

治理乱世当用重典,治理乱班当立严规。

后进班是怎么来的?不是天生的,学生也不会天生就是坏孩子。乱班之所以乱,关键是坏了制度,不能够坚持或执行或者宽严度把握不够。

所以治理后进班,首先要从建立规章制度入手,收拢孩子们的心。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奖惩措施,使学生感到班级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不能违犯。

制度上,充分民主

规章制度最好是班级同学自己定,这样做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自然学生也会尊重老师,遵守纪律的。定好之后,班主任宣布:制度从诞生之日起生效。如果有人违犯纪律,一定要严肃处理。

坚持下来,一般半个月,班级管理就能走上正轨了。

过程中,推陈出新

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接受状态是很难的。“严”过之后,就要在管理方法上出“新”招,让管理过程中不断涌出的新点子、新办法,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接受管理。

制度确立后,可以陆续在班上推行干部值日制度、轮流班长制度、代理班主任制度、小组责任承包制度等新的民主管理办法。这些办法会学生感到很新鲜、很好奇,执行的积极性会比较好。

环节上,持之以恒

一个后进班要多长时间才能够转化过来呢?一般来说得一个学期。

严格管理一个学期,就可形成稳定的班风了。这时候班主任就可以轻松一下了,因为后面的管理基本上是学生自治。但是在这重要的第一个学期,你不能够松劲,要持之以恒。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是包括每一个项目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工作,要一环紧扣一环,善始善终。

教育上,以心换心

管理教育学生,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深入学生中间,以心换心,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愉快地接受管理。

篇2:老师怎么治熊孩子

察访民间”

老师可不能高高在上当女神男神,而是要懂得“察访民间”、笼络人心哟。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多和学生交流接触,唠唠家常,聊聊学习、爱好。当学生感受到你的关照,自然也会“关照”你,爱上你的课。

反其道行之

有些老师控制不住情绪,在课堂上指名道姓地训斥学生。但聪明的老师却是反其道行之,训斥不如表扬,怒目不如微笑。当你对学生投之以桃时,他们则是会报之以李的。

奖优罚劣,小组个人都争先

奖优为主,罚劣为辅,专为纪律表现制定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学生们都要争优,小组也好,个人也罢,都不想落个“拖后腿”的名声!所以都会暗自加把劲儿,不让自己影响整体的积分。

锦囊妙计

小组竞争机制

将班级学生分成等组员数纪律小组,记录各自段时间内的课堂违纪行为次数和类型并公示。之后,评选出纪律表现最优和最需加油小组,并给予相关奖惩。这样一来,要是组内哪个小家伙想说话,其他的小成员可是不会同意的!

个人竞争制

此类方法工程量较大,以个人为单位,记录每个学生在固定时间段内的表现,积分形式呈现。最后奖励分值较高者,分值较低者接受惩罚。就算有“不怕死”的小家伙主动找人聊天,但是小伙伴们也是要计分的,可是不会陪聊的说!

自我冷却,等待班级安静

圝圝学生大声喧哗,老师一定不能抓狂!调控可能就要“暴走”的情绪,可作几次深呼吸,镇静下来,安静等待学生停下争吵。切记不要被情绪左右而大发脾气,这会增加老师的负面形象度。

直视“目标学生”所在区

站在讲台,或目标学生附近,用目光扫视学生,吸引他们注意力。这时候熊孩子的小心脏一般是hold不住的,过不了一会儿,学生们自会纷纷安静下来,恢复教学秩序。

收放自如,课上给学生留足面儿

最“安静”常见的违纪行为莫过于开小差,他们可能互传纸条、看课外书或者做其他科目作业。面对如此情形,多有以下两种应对措施。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开小差或走神的学生是偶有为之,又并未影响其他学生,老师大可选择视而不见,毕竟这种程度的违纪避无可避,属于正常的现象。老师也不是不近人情,有时候也得放放水!

秋后算账

课堂上不可直接“修理”违纪学生,对学生违纪行为的教育应着重放在非课堂时间。面儿不能和学生过不去,下课后,老师可约见这些学生“喝茶”,“秋后算账”也不迟。

两手扶案,目无学生,或是站在教室一隅,顾此失彼,这样的上课方式自然不可能有好纪律。相反,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对潜能生(常见纪律差生),更应予以满腔热情的(眼神)“关注”。

环境约束,让学生不好意思

张口开小差

教室的布置状况对课堂纪律管理的价值在于,环境赋予其中人群的潜在精神约束力,影响着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这就好似衣物宽松度对人言行有着束缚作用一样。

教室空间布置得当,无死角

教室空间的合理利用,如果课桌凳的摆放得好,360度教室“无死角”,全体学生处于教师视野之内,从客观上提高课堂管理效果。

温馨布置教室,减少学生压力

扰乱纪律可能是其释放压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多处放置绿色新鲜植物,利用空白墙壁作学生“心愿墙”或才艺展示区或班级荣誉区等。这么温馨可人的教室环境,学生不仅减少心理压力,而且还会激起有“保护欲”,不允许自己打破它。

篇3:面对熊孩子,老师越来越不敢管,怎么办?

面对熊孩子,老师越来越不敢管,怎么办?

1

去年,齐齐哈尔一间学校的张副校长在网络上火了。

她在教室中跟一个熊孩子的对骂被人拍了下来,放到网上。

因为网络上的曝光,该校长被教育部撤职调离。

当然,也有不少她带过的学生为她说话的,说她人品正直,这也是公认的,就是脾气有点冲。

张副校长并不是个例,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老师因为管学生,发生冲突,而让老师接受惩罚的事情。

也是去年,在广西南宁,一位老师因为阻止一个在教师走廊里吸烟的男学生,而和学生发生冲突,该老师被辞退调岗。

对于这种现象,网友纷纷发言:

“现在是,学生敢犯错,老师不敢管,说轻一点没有效果,说重一点万一出事怎么办?哪个老师还敢管。”

“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敢管,哪个老师敢教?敢管的老师被压制了,想管的老师看到真管了的老师的下场都不敢管了,不想管的更加不想管了。”

于是,老师越来越不敢管熊孩子,导致熊孩子越来越野,也越来越多。

2

教育熊孩子,老师应该弄清其调皮的原因

学生的调皮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里管教不当是其中一个原因。

每个孩子出身时都是一张白纸,只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情发生了改变。

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我们知道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同时也提出人性本恶是可以通过学习让思想发生变化的。

“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些观点都值得家长和老师来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一方面,可以时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

另一方面,面对调皮的孩子,老师可以找出原因所在,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教育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

3

教育调皮的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

老师们要有信心,通过教育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

有些学生调皮,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或者是他缺乏自控力表现所导致的。

如果老师到了看到调皮的孩子就想打他一顿、骂他几句的地步,那就建议你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因为你的这种心态,是面对教育调皮的孩子信息不足、耐心不够、方法不对的表现。

你可以找同事或者朋友谈谈关于学生的事情,将自己的“抵触”心理消除掉。

多做一些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的信心、耐心、方法如何。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些思想,教师们都是可以用来参考的。

4

面对调皮学生要有不一样的教育方法

表扬好学生,批评差学生是我们一贯的教育方法。

殊不知,好学生往往需要一些批评教育,这是一种挫折教育,而差学生不缺批评,需要的是表扬。

平时,教师可以在孩子不调皮的时候,有意识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

比如说“你今天没有迟到,值得表扬。”“你今天很主动交作业了。”

老师通过一次次找到熊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说一些真诚的话,让学生感受到你的鼓舞。

调皮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如果他犯错了,老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他,反而会适得其反。

当他犯错了,先让他冷静下来,再过来跟他交谈,让他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检讨,他反而容易接受。

教育调皮的孩子确实不容易,老师可以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

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和学习,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些调皮的孩子经过你的调教,慢慢会发生改变的。

篇4:老师的家庭教育思考:“熊孩子”成长记

第一幕 天使下凡

小椿聪明伶俐,人见人爱。6岁时,带他去公园,他欢蹦乱跳,一会儿问这个根雕,一会儿看哪朵小花,欢快之极。突然,他大声喊道:“是哪个流氓坐在这里?”一看,原来是一个坦胸的弥勒佛雕像,笑口常开,注视着芸芸众生。孩子天真无邪,认为露着胸膛的就是流氓,于是有此一说。大人哄堂一笑,便给孩子讲一些弥勒佛、观音菩萨的故事。其乐融融!

“六·一”儿童节,孩子表演大灰狼,形象逼真,可爱之极,逗得全场观众哈哈大笑。妈妈每说及此,都满脸幸福:“平时看小椿总觉得啥都不上心,可到了关键时刻,孩子还真顶得住!”

【评析】每个孩子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清洁,单纯,善良,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恰好应证了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家长看自己的子女,咋看咋欢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油然而生。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总让家长怦然心动;孩子说出的无忌童言,家长觉得颇富哲学意味;孩子的一举一动,幼稚中透露出无限的才华。家长们聚在一起,谈论自己孩子三天三夜都不会重复。

第二幕 赶场子

时光静静流逝,孩子渐渐成长,升到幼儿园大班后就有了学业压力。小椿的父母在心里犯嘀咕:“邻家的某某,100以内的加法轻车熟路,已经认识好几百个汉字,英语单词也记了不少。小椿啥都不会,咋办?”于是请教各路名师,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等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升入小学,第一次考试便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其他孩子在文化课上有所超前,便显得小椿在文化课上有些滞后,所以考试分数几乎是班级倒数。于是小椿父母再也按捺不住,便开始报各种补习班。奥数班,奥语班,英语班,再加上已经学了两年的围棋班和舞蹈班,小椿要上五个辅导班。周末和节假日,小椿就像赶场子一样,辗转迁徙于各种辅导班。

效果是显著的,小椿不仅文化课成绩在班级排前几名,而且在各种活动中大出风头,几乎成为学校的公众人物。

【评析】教育是一件复杂而综合的过程,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很长的周期,而不能像工业哪样迅速出炉。小椿的父母迫于成绩的压力,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盲目地报各种补习班,只能成功一时,而不会恒久。

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学习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从长远看,如此重荷,小椿不堪重负,只能促使他对学习失去兴趣,厌学是迟早的。当然,学习成绩不好,也必然会导致厌学。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保护兴趣的前提下让小椿的成绩赶上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需要辩证对待。在文化知识上,提前学习一点,放到孩子学习的长河中去考量,其作用微乎其微。比如赛跑,如果跑50米,提前跑了10米,那先跑者的优势是巨大的;但如果跑5000米呢,提前跑10米就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而不是100米200米的短途冲刺。如果理解透彻了这一点,小椿的父母大可不必自乱阵脚,盲目抓瞎。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多鼓励孩子,孩子的成绩会慢慢赶上去的。

第三幕 威逼利诱

刚开始上辅导班,小椿用新鲜的眼光打量着这一切,好奇着,激动着。但时日一长,便显出疲态,别的孩子到户外玩耍,做各种游戏,看动画片,读课外书,而小椿一场接一接地上辅导班,几乎没有了童年。

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小椿的抵触情绪更加明显。父母便使出各种解数,或威逼,或得利诱。起初还能收到一点效果;但随着小椿一天天长大,威逼的力度越来越大,利诱的价码越来越高,但效果一点一点萎缩:小椿要么不去,要么就磨洋工,人去心不去。

要说小椿妈妈的付出也挺多的,哪怕再辛苦都要亲自陪送小椿上课,甚至亲自培学。小椿没学出个啥样,妈妈却把奥语奥数学得精通。在考试前,妈妈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突击给小椿辅导几次,小椿的成绩还不错。

到了初中,妈妈学起来越来越吃力,辅导小椿更是谈不上。小椿的成绩就越来越差,但迷恋上篮球。

【评析】教育有通用的原则,但没有万能的方法。上篇文章提到的责任、守法、善良等做人准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但教育方法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需要海纳百川广泛接受各种教育思想,然后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妈妈很辛苦,小椿更辛苦,但这种辛苦是本末倒置。教育的个性色彩特别浓,像农业一样,即使外在条件完全相同但结果也许会大相径庭。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种子,同样地浇水施肥锄草耕耘,同样的阳光雨露,但长出的庄稼就是有大有小,良莠不齐。

家长得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点!

第四幕 左右为难

升到高中,小椿的学习成绩彻底沦陷,唯一的特长是打篮球。可是天不遂人愿,小椿的个子不够高,报了好几次篮球训练营,教练都没有接收他。小椿尝试过各种增高的方法,比如增高鞋垫,服用钙片,跳高摸高,甚至晚上睡觉都用皮筋拉伸双腿,但直到高二还没有达到175cm。于是,小椿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父母的身上:“谁让你们把我生得这么矮!”父母除了号啕大哭,还真没辙!

小椿上课时只有两种模式:睡觉模式和发呆模式。小椿发呆与众不同,总是把玩一只手表。那是初二期中考试,小椿考进了班级前十,父母专门从英国格林威治天文治独家定制一块手表,奖给小椿。价格自然昂贵,造型特别,常常成为同学欣赏的对象,给课堂造成混乱。

高三临近,小椿及父母左右为难,考文化课吧,小椿肯定考不上二本,走体育特长生吧,小椿的球技和身高无法达标。

【评析】自我定位,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父母教育的重点。身高不够是事实,如果还执拗地走职业化篮球这条路,撞墙是肯定的。父母对孩子的错误定位,是引发这场定位错误的根源。孩子会唱几首歌,便妄图孩子成为周杰伦或郎郎;孩子会涂鸦两笔,便希望孩子成为张大千徐悲鸿;孩子会跳大灰狼,便以为孩子是天生的邰丽华……孩子爱上篮球,本来是好事,作为一种体育爱好,对身心有益。可一接触篮球,父母和孩子的思维定势就会向篮球明星那条轨道上滑去,在走不通的时候孩子就无法直面自己,接纳自己。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奖励,是不重视过程管理的突击行为,而学习恰恰需要过程管理。对孩子的奖励,永远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奢侈的手表奖赏危害巨大,考前的许愿只能促使孩子养成赌博心理而不是拼搏心理。

作者|金乾波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