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MM_FS_CNG_0506 食品添加剂L-赖氨酸盐酸盐

MM_FS_CNG_0506 食品添加剂L-赖氨酸盐酸盐

来源:年旅网

MM_FS_CNG_0506食品添加剂 L-赖氨酸盐酸盐

 

MM_FS_CNG_0506

食品添加剂L-赖氨酸盐酸盐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以淀粉、糖质为原料,经发酵提取制得的L-赖氨酸盐酸盐。

2.化学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

化学名称:L-赖氨酸盐酸盐

L-2,6-二氨基己酸盐酸盐

结构式:(NH2—CH2—CH2—CH2—CH2—CH—COOH)·HCl

|

NH2

分子式:C6H14N2O2·HCl

分子量(以无水计):182.65(按1985年国际原子量)

3.技术要求

3.1.外观和感官要求

本品为白色粉末,无异味,无可见杂质。

3.2.理化性能

理化性能见表1。

表1

项              目

指                 标

比旋光度[α] 2D0

+19.0°~+21.5°

含量,%

98.0

干燥失重,%

1.0

透光率,%

95

pH

 

5.0~6.0

灰分,%

0.2

重金属(以Pb计),%

0.001

砷(As),%

0.0001

4.试验方法

4.1.外观和感官检查

将样品撒在白色滤纸上,目视法观察其颜色及杂质,嗅其味。

4.2.理化试验

4.2.1.比旋光度

4.2.1.1.仪器:自动旋光仪。

4.2.1.2.试剂

盐酸:6mol/L溶液。

4.2.1.3.试验程序

称取于105℃烘干至恒重之试样5g(称准至0.0001g),用6mol/L盐酸溶解,冷却到室温,并定容至50mL,混匀。用2dm长旋光管测定其旋光度。同时记录样液温度。

4.2.1.4.计算

[α] 2D0=5[α] tD-(20-t)×0.02……………………………(1)

式中:[α] 2D0 —— 样品的比旋光度;

[α] tD —— t℃,观测样液的旋光度;

t —— 测定时样液的温度,℃;

0.02 —— L-赖氨酸盐酸盐温度校正系数。

4.2.1.5.结果的允许差

同一样品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0.005,保留两位小数,报告其结果。

4.2.2.含量

4.2.2.1.试剂和溶液

甲酸;

冰乙酸;

6%乙酸汞-乙酸溶液:称取6g乙酸汞,加100mL乙酸溶解,混匀;

0.2%α-萘酚苯基甲醇指示液:称取0.2g α-萘酚苯基甲醇,加100mL冰乙酸溶解,混匀;

高氯酸:0.1mol/L标准溶液。

4.2.2.2.试验程序

称取于105℃烘干至恒重之试样100mg(称准至0.1mg),加3mL甲酸、50mL冰乙酸、5mL乙酸汞-乙酸溶液,再加10滴指示液,以标定好的高氯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绿色为终点,记录消耗高氯酸溶液的体积(V),同时作空白试验(V0)。

注:若滴定样品与标定高氯酸时温度之差超过10℃,则须重新标定高氯酸溶液的浓度,若不超过10℃,可按附录A(补充件)加以校正。

4.2.2.3.计算

X

C×(VV0)×0.18265

×100

…………………………(2)

2m

式中:X—— 样品中赖氨酸盐酸盐的含量,%;

C—— 高氯酸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V—— 样品消耗高氯酸溶液的体积,mL;

V0—— 空白试验消耗高氯酸溶液的体积,mL;

m —— 样品质量,mg;

0.18265 —— 赖氨酸盐酸盐的毫摩尔质量,mg/mmol。

4.2.2.4.结果的允许差

同一样品两次测定之值不得超过0.3%,保留一位小数,报告其结果。

4.2.3.干燥失重

4.2.3.1.仪器

电热干燥箱:105±2℃;

称量瓶:直径为5cm;

干燥器:以硅胶或氯化钙作干燥剂。

4.2.3.2.试验程序

用烘干至恒重的称量瓶称取试样2g(称准至0.0002g),放入105±2℃干燥箱中烘干3h,取出加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称量。

4.2.3.3.计算

X1

m1m2

×100

……………………………………(3)

m1m

式中:X1 —— 样品的干燥失重,%;

m1 —— 烘干前称量瓶加样品的质量,g;

m2 —— 烘干后称量瓶加样品的质量,g;

m —— 称量瓶的质量,g。

4.2.3.4.结果的允许差

同一样品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0.05%,保留一位小数,报告其结果。

4.2.4.透光率

4.2.4.1.仪器:比色计(分光光度计)。

4.2.4.2.试验程序

称取试样5g(称准至0.1g),加适量水溶解,移入50mL容量瓶,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将上述样液注入10mm比色杯,在波长430nm下,以水作空白,测定其透光率。

4.2.4.3.结果的允许差

同一样品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0.5%,保留整数,报告其结果。

4.2.5.pH值

4.2.5.1.仪器:酸度计(pH计)。

4.2.5.2.试验程序

称取试样5g(称准至0.02g),加50mL水溶解,用酸度计测定其pH。

4.2.5.3.结果的允许差

同一样品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0.04pH,保留一位小数,报告其结果。

4.2.6.灰分

4.2.6.1.仪器

马福炉(高温电炉):550±25℃;

瓷坩埚;

干燥器:以硅胶或氯化钙作干燥剂。

4.2.6.2.试验程序

用灼烧至恒重的坩埚称取试样1g(称准至0.000 2g),先在电炉(或煤气灯)上缓缓加热,小心炭化,冷却。加1~2mL浓硫酸,加热直至无烟,再移入马福炉内,在550±25℃灼烧2h,候炉温降至300℃左右,取出坩埚,加盖,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然后,再移入马福炉灼烧1h,取出,冷却,称量,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恒重。

4.2.6.3.计算

X2

m5m3

×100

……………………………………(4)

m4m3

式中:X2 —— 样品的灰分,%;

m4 —— 灼烧前坩埚加样品的质量,g;

m5 —— 灼烧至恒重,坩埚加残渣的质量,g;

m3 —— 坩埚的质量,g。

4.2.6.4.结果的允许差

同一样品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得超过0.01%,保留一位小数,报告其结果。

4.2.7.重金属

4.2.7.1.试剂和溶液

盐酸:3mol/L溶液;

冰乙酸:6%溶液;

饱和硫化氢水;

铅标准溶液(1mL      0.01mg铅):按标准配制1mL     0.1mg铅溶液,使用时,准确稀释10倍;

酚酞指示液:1%乙醇溶液;

氨水。

4.2.7.2.试验程序

称取试样2g(称准至0.02g),置于一支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加2滴酚酞指示液,用氨水中和至微红色,加6%乙酸溶液2mL,补充水至25mL。

吸取2.00mL铅标准溶液于另一支50mL纳氏比色管,加6%乙酸溶液2mL,补充水至25mL。

同时,向两管各加入10mL新制备的饱和硫化氢水,摇匀,置于暗处放置10min,取出,比色,其样品管所呈现的颜色不得深于标准管。

4.2.8.砷 砷斑法

4.2.8.1.原理概要

在碘化钾和氯化亚锡存在下,将样品液中的高价砷还原为三价砷,三价砷与锌粒和酸产生的新生态氢生成砷化氢气体,通过乙酸铅棉花除去硫化氢干扰,再与溴化汞试纸生成黄色至橙色的色斑,与标准砷斑比较作限量试验。

4.2.8.2.主要试剂与仪器

4.2.8.2.1.主要试剂

、硫酸、盐酸;

硫酸(1mol/l)溶液:量取28mL浓硫酸,慢慢加入水中,用水稀释到500mL;

氧化镁、三氯甲烷、吡啶、无砷金属锌;

20%氢氧化钠溶液;

15%镁溶液;

15%碘化钾溶液(临用前配制,贮于棕色瓶内);

40%氯化亚锡溶液:称取20g氯化亚锡(SnCl2·2H2O),溶于50mL盐酸中;

乙酸铅棉花:将脱脂棉浸于10%乙酸铅溶液中,2h后取出晾干;

吸收液A:称取0.25g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研碎后用适量三氯甲烷溶解,加入1.0mL三乙醇胺,再用三氯甲烷稀释至100mL。静置后过滤于棕色瓶中,贮存于冰箱内备用;

吸收液B:称取0.50g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研碎后用吡啶溶解,并用吡啶稀释至100mL。静置后过滤于棕色瓶中,贮存于冰箱内备用。

1%酚酞乙醇溶液;

砷标准溶液:称取0.1320g于硫酸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的三氧化二砷(As2O3)),溶于5mL20%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后,加入25ml 1mol/l硫酸,移入1L容量瓶中,加新煮沸冷却的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1.00mL相当于0.100mg砷。临用前取1.0mL,加1mL1mol/L硫酸于100mL容量瓶中,加新煮沸冷却的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1.0mL相当于1.0μg砷。

溴化汞试纸:将剪成直径2cm的圆形滤纸片,在5%溴化汞乙醇溶液中浸渍1h以上,保存于冰箱中,临用前取出置暗处阴干备用。

4.2.8.2.2.仪器

测砷装置:见图2

100ml锥形瓶;

橡皮塞:中间有一孔;

玻璃测砷管:全长18cm,上粗下细,自管口向下至14cm一段的内径约为6.5mm,自此以下逐渐狭细,末端内径约为(1~3)mm,近末端1cm处有一孔,直径2mm,狭细部分紧密插入橡皮塞中,使下部伸出至小孔恰在橡皮塞下面。上部较粗部分装入乙酸铅棉花,长(5~6)cm,上端至管口处至少3cm,测砷管顶端为圆形扁平的管口,上面磨平,下面两侧各有一钩,为固定玻璃帽用;

 

 

 

 

 

 

 

 

 

 

 

 

 

图 2

1—锥形瓶;2—橡皮塞;3—测砷管;

4—管口;5—玻璃帽

玻璃帽:下面磨平,上面有弯月形凹槽,有圆孔,直径6.5mm。使用时将玻璃帽盖在测砷管的管口,使圆孔互相吻合,中间夹一溴化汞试纸,用橡皮圈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将玻璃帽与测砷管固定。

4.2.8.3.过程简述

4.2.8.3.1.样品消化

4.2.8.3.1.1.-高氯酸-硫酸法

称取试样1g(称准至0.1g),置于250~500mL定氮瓶中,先润湿,加数粒玻璃珠、10~15mL-高氯酸混合液,放置片刻小火缓缓加热,待作用缓和,放冷。沿壁加5mL或10mL硫酸,再加热,至液体开始变成棕色时,不断滴加-高氯酸混合液至有机质分解完全。加大火力,至产生白烟,白烟冒净后,瓶内液体再产生白烟为消化完全,该溶液应澄明无色或微带黄色,放冷。加20mL水煮沸,至产生白烟为止,如此处理两次,放冷。将溶液移入50mL或100mL容量瓶中,洗涤定氮瓶,洗液并入定量瓶内,定容。溶液每10mL相当于1g样品,相当加入硫酸量1mL。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4.2.8.3.1.2-硫酸法

   以代替-高氯酸混合液进行操作。

4.2.8.3.1.3.灰化法

称取试样1g(称准至0.1g),置于坩埚中,加1g氧化镁及10mL镁溶液,混匀,浸泡4h。于低温或置水浴锅上蒸干,用小火炭化至无烟后移入马弗炉中加热至550℃,灼烧3~4h,冷却后取出。加5mL水湿润后,用细玻棒搅拌,再用少量水洗下玻棒上附着的灰分至坩埚内。放水浴上蒸干后移入马弗炉550℃灰化2h,冷却后取出。加5mL水湿润灰分,再慢慢加入10mL盐酸,然后将溶液移入50mL容量瓶中,坩埚用盐酸(1+1)洗涤3次,每次5mL,再用水洗涤3次,每次5mL,洗液均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定容后的溶液每10mL相当于1g样品,其加入盐酸量不少于(中和需要量除外)1.5mL。全量供银盐法测定时,不必再加盐酸。按同一操作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4.2.8.3.2.测定

吸取一定量的样品液和砷的限量标准液(含砷1.0或2.0μg),分别置于锥形瓶中,加5mL盐酸(样品液中如含硫酸或盐酸,则要减去样品液中所含酸的毫升数),加水至30mL,再加5mL 15%碘化钾溶液,5滴40%氯化亚锡溶液,混匀,室温放置10min。

向上述锥形瓶中,各加入3g无砷金属锌,并立即塞上预先装有乙酸铅棉花及溴化汞试纸的测砷管,于25℃放置1h,取出砷斑进行比较,样品的砷斑不得深于砷的限量标准的砷斑。

若样品经处理,则砷的限量标准也须同法处理。

5.检验规则

5.1.产品应由生产厂技术检验部门按本标准规定逐批进行检验,符合本标准要求并签发质量证明书的产品,方可出厂。

5.2.订货方有权在交付时,按本标准规定从该批产品中抽取样品进行复核验收。

5.3.取样方法:每批产品按式(5)抽取样品。然后迅速混匀,用四分法缩分,分装于2个250mL洁净、干燥的广口瓶中,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商标、批号、生产日期、取样日期、取样人。一瓶送化验室检验,另一瓶贮存备查。

X=……………………(5)

5.4.检验结果若发现产品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应重新从两倍量包装中抽取样品进行复验。如复验结果仍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不予验收。

5.5.若供需双方对产品质量发生争议时,可由双方协商选定仲裁单位,按本标准委托其检验仲裁,费用由败诉方承担。

6.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本品包装规格分为500g、25kg两种,允许公差为±2%。

6.2.产品包装材料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有关规定。本品内包装为双层塑料袋,外包装为圆软木板桶。

6.3.每500kg为一批,每批产品都应附有质量证明书,其内容包括: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批号、生产日期、产品符合本标准的证明及标准编号、检验代号。

6.4.外包装注明“食品添加剂”字样和生产厂名称、产品名称、批号、生产日期、净重等。

6.5.本品应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仓库中,在运输过程中应防雨、防潮、防晒。

6.6.本品在贮运中,禁止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品混贮、混运。

6.7.本品保质期为一年。

7.来源:

GB 10794—

附 录 A

高氯酸浓度的校正

(补充件)

A1.适用范围

若滴定样品与标定高氯酸时温度之差不超过10℃,可按式A1加以校正。

A2.换算公式

 

C1

C0

………………………………(A1)

1+0.0011(t1t0

式中:C1 —— 滴定样品时,高氯酸溶液的浓度,mol/L;

C0 —— 标定时,高氯酸溶液的浓度,mol/L;

t1 —— 滴定样品时,高氯酸溶液的温度,℃;

t0 —— 标定时,高氯酸溶液的温度,℃;

0.0011 —— 冰乙酸的膨胀系数。

附 录 B

L-赖氨酸盐酸盐的鉴别试验

(参考件)

B1.氨基酸的确认

B1.1.试剂

茚三酮:0.1%溶液。

B1.2.试验程序

称取试样0.1g(称准至0.01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吸取样液(a)5mL,加1mL茚三酮溶液(B1.1),混匀,在水浴中加热3min。

B1.3.结果的判定

若最终溶液呈紫色,则确认是氨基酸。

B2.氯化物的确认

B2.1.试剂

银:0.1mol/L溶液。配制:称取17.5g银,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

氨水:10%水溶液。

B2.2.试验程序

称取试样1g(称准至0.1g),加水溶解。

向上述溶液(a)中加入0.1mol/L银溶液5mL。

B2.3.结果的判定

若立刻生成白色乳浊沉淀,沉淀物不溶于,而微溶于过量的氨水中,则判定含氯化物。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