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教案

高中高中生物必修2复习提纲教案

来源:年旅网

必修2复习提纲

  1. 遗传因子的发现

 [要点整合]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选材:豌豆              传粉、     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稳定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                   正交

    P(亲本)     高茎 DD    ×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           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自交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性状分离比为31

 基因型比为          1        2       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 F1 Dd  ×  dd          

                       1   1         F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1               黄圆 YYRR     ×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本类型(黄圆、绿皱)

                   9        3        3         1        重组类型(绿圆、黄皱)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                           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       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        性状的基因。

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              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       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稳定的遗传,后代      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     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稳定的遗传,后代       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1.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          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          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F1                 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1.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体现在

[知识网络]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要点整合] 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概念:进行        生殖的生物,在产生            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        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次,而细胞分裂      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        分裂产生,染色体复制      次,细胞分裂     ,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         

2.过程:

  •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        复制           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         ),形成           

四分体中的               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         ;非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              

末期: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          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       个子细胞。

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原因是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变形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

形成部位

        (哺乳动物)

                   

过  程

     变形期

      变形期

细胞质分裂

均等

2次不均等分裂

子细胞数

    个精子

    个卵细胞+3个极体

相同点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    个四分体,含有    条染色体,     条染色单体;

 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