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写字指导
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汉字的欣赏、热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写字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重要的作用。但从近几年的书写状况来看,二年级的书写质量往往比一年级有了退步,老师们表示担忧,更多的却是困惑。
“我们也想教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可是,没有时间啊!”是啊,二年级的字笔画比较多,字的数量有所增加。加上课文的难度,每篇课文两节课的时间好像真的力不从心。“一节课写完就不错了,一关注质量,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
困惑就是课题。理性寻找方法,比抱怨无奈更有实效。那该怎样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主写好字呢?
一、激发学生写字兴趣
要想指导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首先要从激发浓厚的写字兴趣入手。
(一)换个说法,感受字形美。
一、二年级起始阶段,我们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写好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笔笔都要指导到位。对于基本笔画的书写,有好多学生不得要领,这时换个说法,就可以让学生在趣味中轻松写字。一“撇”一“捺”像小姑娘的裙子,轻盈舒展;“点”像小雨点,下面一个大大的肚子;“横”呢,就像一个小扁担,而“竖”则像栅栏,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把整个字支撑起来……不只是笔画,老
师可以随时根据字形特点配上生动的说法,比如“家”,房顶要写得大大的,下雨了,一家人凑在一起,不会被雨淋……再如“火”字的撇捺要舒展,在教“火”字旁时就与“火”字进行比较观察,说说有哪些改变,老师小结“火字旁为了给后面的部件让出空,悄悄把腿缩起来了!”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对抽象的字形饶有兴趣,对写好字也就充满渴望。
(二)评价激励,做个小小书法家。
在写字教学中,我们还要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低年级的学生爱表现,那我们就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书法比赛就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平时的课堂作业标注出写得最漂亮的一个字画上五星,用实物投影进行优秀作品的展示。定期举行书法作品比赛,张贴在走廊展示板上进行“公开发表”。还可以对小伙伴的字评一评、议一议,整个班级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写字氛围。
二、重视示范与临摹,找出关键笔画
首先,引导学生整体认知田字格中要求写的生字,从结构(高、矮、胖、瘦)和关键笔画(压线笔画或者易错笔画)入手,“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让学生充分观察、发现。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难写的字部件进行拆并组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书写要领。然后,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进行范写,向所有学生展示书写的全过程,并且边范写边提示要点:结构、起笔、收笔,关键笔画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进行临摹、书写。
除了指导笔画书写,我们还要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汉字的间架结构是指字的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的比例。要使写出的字疏密得当、端正匀称,就要掌握一些间架结构的
规律。
1. 突出主笔。绝大多数的汉字的笔画都有主次之分,写字时应该把主笔相对写得放开一些,而其他笔画则相应压缩一些。如“中”的主笔是中竖,就应该把中竖写长,而把“口”相对写扁一些;“今”的主笔是撇捺,就应该把撇捺展开,将下面的部分相应写窄些;再如“已”的主笔是竖弯勾,那么上面的横折、竖就要相对缩小些了。
2. 字形端正。把字写端正,就要告诉学生横平竖直。平不是水平,而是有一定斜度的平。一个字的中间竖是一定要写直的,因为这个笔画影响着字的端正,如“中”“来”“牛”“羊”“半”;如果是长方形字,左右两竖也垂直,不要倾斜,如“目”“门”“自”;如果是正方或扁形的字,应上宽下窄,竖画就可以略微倾斜。所谓“边竖略斜有规律,左倾右斜如凳腿”,如“四”“田”“白”等。如果我们在学生写字的初级阶段就教给他,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悟出规律。
三、严格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语文课程课标》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这对老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写字前,我们要关注学生是否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并使用正确的执笔方法等。练习时,不时巡视,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并随时提醒学生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笔画间距及长短关系,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即使没有田字格,学生也能把字写规范、匀称。我们要在课堂上反复指导,学生在练习中要认真书写,循序渐进,在平时写字和作业中,严格要
求、监督和激励,帮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习惯。
“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这是我们的班级口号。我们要培养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看的人也会心情愉悦。
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写字,并能写好每一个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