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贝文化漫谈

来源:年旅网
综合学术论坛 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贝文化漫谈 利成世 (北海恒兴珠宝有限公司 广西北海 536000) 贝是传统工艺美术创作中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材料。我们熟悉 作:海贝壳造型既来源于他的中东和中国游历,又受教于老子的 的贝雕、螺钿、八宝嵌、珠宝首饰等,就是与贝壳密不分可的工 道家阴阳学说和犹太文化的精髓。 螺钿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带有珍珠光泽的贝壳经加后镶 艺品种。贝类是动物学界第二大门类——软体动物门,全世界有 12万种之多。就像陆地矿脉所形成的宝石一样,贝壳是天地造化 入红木中,构成传统装饰图案,螺钿受沉着的木色映衬,显得温 的结晶,不同的是这些由水中“软”体动物所形成的“硬”壳, 润皎沽流光溢彩。在明清高级红木家具中,螺钿被普遍采用。 有着超乎设计师想像的奇妙造型,涂妆着艺术家也难以画出的色 贝雕工艺在我国沿海山东青岛、广西北海、辽宁大连以及海 彩图案。千奇百怪、鬼斧神工,成为人们收藏、鉴定和研究对 南等地流行,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和形状,创作多种形式 象。 的贝类工艺品。 人类与贝类的渊源可谓久远。石器时代,人类就将其作为重 珍珠、贝壳、珊瑚和象牙等,国际珠宝界列为有机宝石。珍 要的采集物,贝肉用作食物,贝壳用于医药、装饰、工具和随葬 珠是贝壳的衍生物,在首饰行业号称“宝石皇后”,纯洁高贵, 品等。通过对贝丘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在5000--6000 作为珍珠之母的珠贝,也是雕刻工艺品的上好材料。 年前,生活、生产中就充分利用蛤蜊、鲍、牡蛎、玉螺等贝类。 贝类艺术是海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 古人利用贝壳制作器具,如传递信息的号角、捕鱼的工具、盛水 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传统工艺美术的格调美。用五光十色的 器具等,同时被贝类美丽的外观吸引,将贝做成项链、臂饰、腰 贝壳制作的贝雕、首饰、钮扣和风铃等工艺品迎合人们追求新、 饰。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佩戴贝饰是身份的象征。贝饰的流 奇、特的艺术品味,畅销不衰。 行,使贝的文化寓意丰富起来。因为贝(宝螺)的形状似女阴,所 贝类是与人文、历史有密切关系的物种。自古以来,贝文化 以被赋予繁衍、新生的意义受到崇拜。在仰韵文化中,有许多有 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人类文化、宗教、艺术、建筑甚至科学技术之 关生殖崇拜的装饰图案,即是贝纹样。贝类纹样常常出现在彩陶 中。 上。贝壳与石、牙、骨一样,是人类最早的装饰品。距今2万年 从古人的饰品到圆明园海晏堂大水法遗址,从佛教的法器到 前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就发现贝类饰物。我们的祖先利用贝壳、 美神维纳斯的诞生,都能找出贝类的影子。 兽牙、骨棒、石珠制作的这些饰品除实用外,还渗透着原始巫 贝被赋予难于言尽的文化色彩。《尚书》、 《诗经》、 《山 术、图腾相关的观念性含义,显示古人精神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能 海经》、《本草纲目》等古籍对贝有所记述。 力的发展。 汉朱仲《相贝经》描述:“琏延得大贝于昌阳弱泉,为五帝 距今约3700多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已经不能满足 瑶器也,得拘吝何贝,大如轮,为文王寿;穆王得大紫贝,悬其 于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亟待需要一种物品交易的媒介。由于贝 壳于昭阳观以消恶雾”。 壳坚固耐磨,大小适中,既耐久藏,又易携带,自然而然担当起 “三代贞瑞,灵奇秘宝”。在古人眼里,贝不仅是财宝,更 这个角色,天然海贝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实物货币。 是神圣吉祥之物。 贝币有真贝和仿贝之分。“荒古之世,以物易物,后以交易 在现化人眼中,贝壳就是真、善、美的化身。 日繁,乃用海贝作媒介。又以海贝产量不多,不敷应用,故有骨 翻开书报杂志,凡是《珠贝集》、《艺海拾贝》、《商海拾 贝、石贝、珧贝、铜贝等之仿贝出焉”。 贝》等栏目定是展现生活情趣,抒发人生感慨的珠玑妙文,读之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贝币数量多达6800余枚,距今有3500 得益。 年历史。贝币背部有人工钻磨的圆孔,以便用绳穿起成串,五贝 贝类还是传递情感,增进友谊之信物。以贝相赠,情深如 穿在一起,称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朋”的象形文字就是两 海。神奇的外形,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纹,贝壳的美极易引起共 串相连的贝,这种计量方式后来演化为铜钱中的“贯”。币贝有 鸣。贝壳和鲜花,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花之美,在其香共艳,可 大、中、小各种规格,代表不同的价值,兼具流通,贮藏和支付 惜有“花开花落”的时限;贝之美,在纯洁永恒,其五彩斑谰的 功能,在冶金技术和造纸术发明之前,实在是最理想的货币。 外观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一样的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国 贝在古时候是货币,是财富的象征。贝币在我国存在了相当 度,共意义大不一样;一枚彩贝,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天涯海 长的时间。据《云南通志》记载,元明时期,云南省还在使用贝 角,都能遇到知音。 币。直到明末清初,南明永历帝进入云南,铸造使用铜钱,币贝 我国是海洋大国,贝类资源丰富,贝文化源远流长。随着 才退出货币行列。 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贝类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视。1981年中国 贝壳在古人心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避凶趋吉的护 贝类学会在广州成立。1998年我国大陆第一个贝壳馆在海南三亚 符,是美丽的饰物,是财富的象征,是身分的体现…。5000多年 市对外开放。至今海口、大连、北海、汕头等大型贝壳馆相继诞 前,贝类就成为古人的随葬品,中国的山顶洞人,欧洲的尼德 生,为工艺美术、海洋科普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富裕起来的 人,印尼的爪哇人以及墨西哥的特奥蒂华坎人等,都曾流行过贝 中国人开始享受生活,收藏各种工艺品,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前景 壳葬礼。贝壳被赋予了丰富的民间色彩和神圣的宗教意义。 看好。作为工艺美术工作者,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升 我国台湾地区的沙阿鲁娃人将贝神视为民族的守护神,至今 工艺档次,增加文化含量,让海贝的这份美丽,装饰我们的生 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吟唱贝壳的歌曲及贝神祭祀仪式。 活。 以贝类为原型的艺术层出不穷,从贝壳中,建设师、画家、 工艺师甚至科学家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作者简介: 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外形极像一枚巨大的贝壳,由两 利成世,(1967.O ),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贝雕艺术、坭兴陶 座互相环抱的流线型建筑体组成。设计师哈伊姆如此解释他的杰 雕刻师;擅长工艺雕刻,精于贝雕技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