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

来源:年旅网
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 周丽萍 (空军航空大学社科系人文室,吉林长春130022) 摘 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屈原标志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在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 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 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代 本文主要从终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 (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 界影响两大方面走近屈原,着重分析了《橘颂》的内涵意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 蕴。深入挖掘了诗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 面,楚怀王曾让他参与图议国家大事,“造为宪令”,主持 格理想。 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变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 关键词:屈原“橘颂”人格理想 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贵族子兰和南后郑袖为首的 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不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 加明辨是非的楚怀王便“怒而疏屈原”.这使得怀有“美 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 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忧郁 他所开创的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 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在外交方面, 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 屈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坚决主张联合 的天地。后人常常将《诗经》与《楚辞》并举,将它们并称为 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楚 “风骚”。分别代表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怀王曾经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两度出使齐国。后来,秦 两大优良创作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 在此,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对诗歌《橘颂》的感 怀王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 悟,来深入解读诗人内心矢志不渝的人格理想。 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亏。不久,秦昭王想要拉拢 一、走近屈原 楚国,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看破了秦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一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楚国 王的阴谋,冒死进谏,陈述利害,楚怀王非但不听,反而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 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如期赴会,一 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离骚》、《天 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 问》、《九歌》、《九章》等。 后客死于秦国。此时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当他接连 (一)“美政”理想 听到怀王客死秦国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 纵观屈原的一生.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 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以表明其忠贞爱国之 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 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 重要政治家,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就 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 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 “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始终感召着无数 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中华儿女。 意义,总是借助于更多的其他词.而其中任何一个解释词 缺陷。其成功的着力之处也正是其被反拨的着力之处。两 本身的词义也只能通过另外许多次才能“显现”出来。如 者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结构主义表面上反对主体观念. 此推演,形成不断交织延伸的符号链,导致那个终极意义 但仍孜孜不倦地刻意寻觅人类知识的普遍秩序:而后结 被永远地推延,永远不能兑现;因此语言中的“差异”同时 构主义对整个西:D-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提出质疑.主 也是“推延”。德里达由此提出语言中只有“延异”.即语言 张超越二元对立,消解中心,倡导异质性和多元化。两者 之外并不存在某种决定语言的意义本体.“意义”只是语 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语言观。结构主义的思想源泉索绪尔 言之内符号延异活动的效果或结果,并不是像岩石一样 认为语言中只有差异:而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 独立于语言之外的某种客观实在;符号活动是由一个能 则认为语言中只有延异。 指链滑向另一个能指链的延异运动:移植、增补、擦抹、撒 播……根本是一种无穷尽的自由游戏过程。 参考文献: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有直接的时间关 [1]TeryrEagleton.LiteraryTheory:AnIntroduction.Black- 系和因果关系。“后”是一个历史时间标记.也是一个理论 well Publishers,1983. 逻辑标记:后结构主义产生于结构主义之后,是对结构主 [2]朱刚编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 义的调整、改造和反拨,或对结构主义某一方面的发展、 版社.2006.8. 扩充和超越。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影响深远的 [3]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 人文思潮,前后相继、彼此牵连,但同时也都存在着明显 与研究出版社,2006.1. O 2012 ̄1P]号下旬-rq夫教贯 (二)世界影响 “精色内白”、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 国之橘,如此“纷组宜修”,如此“女夸而不丑”.如此堪托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屈原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20世纪中叶屈原研究 走进西方高等学府,叩开知名学者的斋门,磁石般地吸引 任,可以说,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都能令人强烈地感受到 诗人对祖国“后皇嘉树”的一片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热情讴歌了橘树独立不迁的内在品质。 诗人赞美橘树,年岁虽少,却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 他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 “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在世 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目前,国外学者对屈原 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 坚定志向;等它长大以后,更是“廓其无求”即胸怀广阔. 无所欲求,“横而不流”即醒世独立,内心坚定,不随波逐 流,“闭心自慎”即清心自守,谨慎自重,始终也不犯错误. “秉德无私”即坚持公正无私的品行,立于天地间,“淑离 不淫、梗其有理”,更加表现出橘树秉性善良、从不放纵的 费德林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着重从 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 位;一种以13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教授为代表的学院 式,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 詹姆士・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英国汉学家戴维・ 霍克思,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代表的 西方式,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 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 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其中一些专著已经反 馈到中国。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使中华 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到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传播。 二、文本意蕴 (一)解题 “颂”是一种诗体,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早在汉代以 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盛产橘子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 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的生 长习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才能结出又 甜又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到北方,就只能吃到又苦又 涩的橘子了。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来看,是一件非常令人遗 憾的事。然而对于深深热爱故国故土的作者屈原看来,橘 树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恰恰可以作为自己 砥砺志节的榜样,所以,在被逐出郢都,放逐期间.诗人深 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另外,从题材上 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咏物诗之祖”, 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 一首咏物诗。 (二)内蕴 从全篇结构来看,全诗结构很清晰,可以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诗中前三句,在诗人的笔下开篇立意,不同凡响,似 乎使读者看到了一株坚挺的橘树。傲然屹立在广袤的天 地之间。根深深地扎在南国故土上,那凌空而立的坚强意 志、那受命不迁的坚定神采,都会使人内心升起无限的敬 意。橘树是令人可敬的,橘树又是俊美可亲的。接下来诗 人以精工的笔致,为读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橘树形象。 在诗人笔下描写了橘树的根、叶、花、枝、棘、果这六 个方面。橘树的根——深,表现了橘树生长在南国的坚定 不移;橘树的叶——绿,表现了橘树生长得生机勃勃;橘 树的花——素,表现了橘树的花正在蓬勃开放;橘树的 枝——曾,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层”.表现出橘树生长得 枝繁叶茂;橘树的棘——剡,表现出橘树自身具有防范侵 害的能力;橘树的果实——抟.表现出橘树无私奉献的精 神。作者指出,橘树所贡献给人类的.是无数“青黄杂糅”、 10 高风亮节。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橘树内在品质的倾心 赞美。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那么,诗 人是怎样将“橘树”和“我”联系起来的呢?诗人用“愿岁并 谢,与长友兮”一句,作为实现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纵 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橘树也依然郁郁葱葱,绝不肯 向严寒屈服。在这里,面对严寒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 面对严峻的岁月。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叠印在一 起了。诗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常相为伴,永远相守。 而后诗人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 结.使全诗境界得到了升华——橘树的精神堪比商末的 贤士伯夷,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文中所赞美的橘树 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 志士精神之象征,高高印在历史的天幕上了。 纵观全诗,这首诗既是描写橘树.又是表达自己的理 想.写物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有机 地结合起来,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诗中的描写未 脱离橘树的特点,却又不局限于橘树,而是把橘树拟人化 了——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独立不移,不 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屈原赞美橘树,实际上寄 寓着自己人格的修养。作为一个追求崇高人格的爱国诗 人。屈原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 国情感特立独行、怀德白守的人生理想。 《橘颂》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屈 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 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 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 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 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 f《楚辞灯 此后,南国之橘便因蕴含了仁人志士“独立不 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 效法,尤其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也很 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强.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6. [2]聂石樵.屈原论稿.中华书局,2010.5.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陆游到屈原.济南出版社, 2008.4. [4]郭维森.屈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5]吴继路.中华师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