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临终关怀后的感想
医学检验学院 单丽 2011081201
从开校到现在,临终关怀这门课已经上了十六周了,虽说是选修课,但我却从课堂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仅是关于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新的认识。
上临终关怀这门课之前,我对它没什么概念,只是偶尔听到这个名词,但也没有过多的关注。选了这门课后,对临终关怀才有了一些了解。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对于癌症末期患者,治疗大多不会再见效,相反只会令他们的性命延长,从而使他们饱受更多痛苦。因为物理上的治疗已经无法再有效果,所以便发明出临终关怀的治疗方法。临终关怀内容包括身关怀、心关怀、道业关怀。身关怀是指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 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心关怀是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 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充满希望及信心。道业关怀指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说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堂等。
一些快要逝世的人及他们的家人总会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其实这是正常现象,任何一个人,当他面对死亡时,总会有恐惧心理的。而临终关怀就是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带着一颗平静的心静静的离开世界。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
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临终关怀目的便是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他们更加渴望别人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大家还没有抛弃自己。
处于临终关怀的患者,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患者尽管处于临终关怀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学习临终关怀之前片,我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其实不单是我,还有许多人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这样认为。并且一些医护人员表现出面孔冷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不知该如何面对患者。 临终关怀则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在临终关怀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临终关怀的方法,就像临终关怀里最重要
的,沟通。沟通时一门学问,与人沟通也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尤其是与临终病人的沟通,更是需要很多技巧与方式。临终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极易产生悲观、恐惧、绝望、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他们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留恋,使得他们的情绪变化异常,极不稳定,求生的欲望使得他们心理异常脆弱,并且更加依赖医护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更应该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细心观察,精心护理,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耐心解答,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和疏导工作,使其乐观面对现实。众所周知,精神因素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精神开朗、豁达、乐观、向上的病人,其痛苦程度就轻一些;反之,整天闷闷不乐,忧郁寡欢,没有与疾病作斗争精神的人,病情恶化的速度就要快一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治疗获得成功而长期生存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减轻临终患者的恐惧和消极心理;引导病人回忆年轻时代创业中的欢乐;与病人一同品尝成功的愉悦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而沟通又是精神治疗及精神护理的基本保证,和临终病人的沟通需要很多的方法与技巧,是他们对生活重拾信心,对未来能敢于面对。 晚期病人常常既要受到病理性疾病引起的各种症状的困扰,还会受到因死亡而引起的各种心理变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沟通的时机就显得相当重要。临终关怀工作人员不能仅仅从个人工作的便利和个人的情绪状态出发,主观想象或猜测,随意安排时间与病人进行沟通。而要根据病人的生理状况、心理感受、习惯、喜好及承受能力,找准时机,选择病人最乐于接受和最需要的时候,并要采取最适当的方法。一般来说,在病人忍受剧烈疼痛的时候,除了给予必要的止痛措施外,触摸带给病人的感觉最好,因此也是最好的沟通方法。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可以坐在病人的床边,握住病人的手或者给予轻轻的抚摸,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有了正确的沟通,对于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便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让他们能快乐的舒适的度过最后的时光,安享晚年。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他们的现在也是我们以后要面临的。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
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其实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帆风顺的生命,不过那似乎太过于平淡了。生活之中我们讲究平淡,需要在一片沧海之中,慢慢的寻寻觅觅,直到发现了什么样的位置,最适合自己灵魂的栖息所,最容易听到心里最真切的声音。那是心灵的平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平淡的,平淡是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悟性。也只有经过苦难的人,才能意识到平淡的韵味,那样的生活如同品茶一样。有人说生活是艺术的,酷爱艺术而活下去的人,到了晚年就不会太凄凉。因为会有一种理由认为这一生,活得很值,无外乎生与死。人有所追求,有所不求,可求的东西不多,无非生命与真情。生活可以无所谓,生命可以无所求。无所谓的生活极其乐观,无所求的生命极其悲观。乐观与悲观不能失调,一个完整的生命,二者有着一定的比例。成功的生命,对乐观和悲观都不排斥,同时存在才使得生命如此的绚丽迷人。就像老师说的,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逃离死亡,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正确去看待它,正确看待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珍惜眼前的时光,充分过好每一天,当死亡来临时,才能坦然的面对,对人生没有悔意。
作为一个医学生,通过对临终关怀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一些与病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更是知道了生命的可贵。当他人把性命托付与你时,要一丝不苟的对待,谨记自己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要更加珍惜,认真对待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