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

来源:年旅网
1、临终关怀概念:临终关怀就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项目。由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学科、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为晚期病人及家属提供的全面照护。宗旨就是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为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同时使晚期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与增强。

2、临终关怀作为新型医疗服务项目的特征:⑴服务对象广泛,既包括临终患者本人还包括家属。⑵服务内容广泛①疼痛与其它症状控制②心理精神关怀③社会支援④居丧照护⑶服务方式多样化、本土化⑷新兴的交叉学科

3、临终关怀的观念⑴接纳死亡⑵生命质量重于生命的数量⑶尊重临终患者的生命、权利与尊严

4、临床关怀的起源:Hospice早起含义、中世纪hospice、近代hospice

5、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⑴西斯丽.桑德斯博士⑵1967年7月成立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⑶美国(新港临终关怀院)⑷日本(柏木哲夫-大阪大学医学部教授)⑸(白普里宁养中心、教灵实医院)⑹(马偕纪念医院、安宁照顾医院)⑺加拿大(米歇尔、萨拉赞医院) 6、临终关怀发展趋势:⑴普及知识与专业教育,促进临终关怀事业发展⑵拓展服务领域与服务内容(艾滋病、早老性痴呆、MND)⑶加强科研,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7、中国传统医学中临床医学理论与方法⑴强调整体医学观念与模式⑵运用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理论、根据人体变化规律辩证施治⑶注重疼痛控制的心理精神因素。

7临终关怀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就是以医学模式为基础⑴整体医学模式⑵生物医学模式 Willian Harvey血液循环理论确立为标志,医学模式由整体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8、临终关怀模式特征:⑴多学科融为一体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⑶以“姑息照护”为基本实践导向。

9临终关怀模式对关怀者的要求:⑴自愿从事临终关怀工作⑵掌握多学科的知识⑶具有解除临终患者及其家属身体与精神心理痛苦的基本能力⑷具有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与技巧,特别具有较强的倾听能力,能够博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⑸接受死亡教育,对死亡的回避与恐惧程度较低,能够坦然地同患者与家属探讨生命与死亡的意义。⑹通过临终关怀团队发挥作用。 10、临终关怀团队组成:⑴医生⑵护士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师⑷社会工作者⑸药剂师⑹营养师⑺理疗师⑻志愿者⑼宗教人员(10)患者家属

11、临终关怀机构类型⑴的临终关怀机构①住院部②日间临终关怀部(周末型、平日型)③家庭临终关怀机构⑵附设的临终关怀机构⑶家庭临终关怀机构 12、临终关怀机构的核心服务⑴姑息性医疗照护(Palliative Medical Care)⑵临终护理(Terminal Care)⑶临终心理咨询(Counseling in Hospice Care)⑷社会志愿(Social Support)

13、整体疼痛的概念⑴疼痛:疼痛就是与实际的与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一种不良感受与情感体验,疼痛具有主观性。个体对疼痛概念的使用就是通过早期与损伤有关的体验学习而来的。⑵整体疼痛(total pain)就是对疼痛的体质与特性的一种概括,指个体对疼痛的感受与体验所具有综合性与整体性,以及影响个体对疼痛感受的多因素行。⑶影响整体疼痛的因素分析①躯体因素:癌病变的发展、可引起疼痛的各种非癌性病变、功能障碍、治疗的副作用②非躯体因素: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精神方面

14癌症患者躯体疼痛的分类:⑴直接由癌症引起的疼痛⑵与癌症相关的疼痛⑶与癌症治疗有关的疼痛⑷与癌症无关的伴发性疼痛。

15、癌症患者疼痛的诊断步骤:⑴相信患者的主诉,请其对自己的疼痛的性质与程度进行描述⑵详细询问病史⑶进行详细的体检,包括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⑷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⑸必要

时做进一步的特殊检查⑹请家属协助记录癌痛患者身体与活动情况,说明疼痛就是否影响患者的生活、活动与日常生活,以及在食欲、睡眠、性功能、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16疼痛的分级: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能够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服用非阿片类止痛药(+_辅助药)可就是疼痛解除

2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阵痛药,睡眠受到干扰,服用非阿片类止痛药(+_辅助药)不能使疼痛解除。服用弱阿片类止痛药(+_非阿片类止痛药+_辅助药)可疼痛解除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要求服用强镇痛药,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与被动体位,服用弱阿片类止痛药(+_非阿片类止痛药+_辅助药)不能使疼痛解除,或使疼痛加剧,需要用强阿片类止痛药。

17临终疼痛控制的基本原则:⑴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宗旨⑵采用综合治疗方法⑶遵循癌痛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⑷依据临床关怀模式,根据患者的需要实施全面照护。 临终疼痛控制的方法:癌痛药物治疗的三阶梯方法:

⑶重度疼痛:强阿片类止痛药+_非 阿片类止痛药+_辅助药

⑵中度疼痛:弱阿片类止痛药+_非阿片类止痛药+_辅

助药

⑴轻度疼痛:非阿片类止痛药+_辅助药

18、医学与方原则:⑴以姑息性照护为基本原则,以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为基本任务,尽量不增加患者的痛苦⑵重视患者的主诉⑶用整体论方法分析与处理患者的各种症状⑷随着患者状态的不断恶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与措施⑸尽可能保持患者的意识清醒 19生命理论原则:⑴尊重生命,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⑵尊重患者与家属的权利,坚持“知情同意”原则,各项治疗均应有患者与家属参与⑶尽可能节约医疗卫生资源

20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⑴早期的生活经验⑵年龄与成熟⑶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⑷性别

21临终病人的心理发展:临床心理学家Elisabeth Kubler-Ross(库伯勒、罗丝)模型描述了人对待哀伤与灾难过程中的5个阶段。该模型就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其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濒死”(On Death and Dying )一书中提出的,将“悲伤”分为5个阶段,即人在弥留之际或面临巨大损失时,其悲伤会经历明显的5个阶段 22、5个阶段分为:

否认(震惊)(Denial/Shock)

当晚期病人直接或间接听到自己可能死亡时,其第一反应就就是否认“不可能”、“我不会死”、“她们肯定搞错了”,此时晚期病人的心理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否认有可能的死亡的诊断信息,表现为到处找医生,总就是希望通过第二、第三、第四家医院的诊断来否认自己的了绝症,此时病人常常诉说各种情况,认为可能就是错误的诊断,企图逃避死亡,表现为心神不定。 愤怒(焦虑)(Anger/Emotion)

当晚期病人经过短暂的否认期,确实了解到自己不可能治愈时,自然地产生一种愤怒情绪。“为什么不幸会落到我身上?”“苍天待人太不公平”。产生愤怒、狂想、怨恨、嫉妒等情绪,常

常发泄在医生、护士与家属身上,表现为训斥、谩骂、不配合治疗等等 讨价还价(协议)(Bargaining)

晚期病人的心理特点由愤怒转入讨价还价阶段。“为什么就是我?”“为什么现在发生?”“瞧来,死亡真的要发生在我身上了”“能不能延长几年?”。并提出一些的相应要求。晚期病人的上述心理活动常常就是暗自进行的,如果不仔细观察往往被忽视。 抑郁(Preparatory Depression)

晚期病人协议要求过去了,感到自己日益接近死亡,心情明显忧郁,深沉与悲哀,有时流泪,有时沉默不语,考虑后事,有时情绪焦虑,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时,便陷入消沉、冷淡、沉思、忧愁、抑郁。

接纳(Acceptance)

在经历一段时间忧郁后,晚期病人的心情得到了抒发,要办的事已办完,病人的心情可能稍微平静下来,无可奈何地听从命运安排。她们在事实上已接受死亡了,并且变得昏昏欲睡,疲倦、衰弱、孤独,逐步走向死亡。

23、临终关怀的目标:⑴使患者实现安宁与平静⑵有效的控制焦虑与抑郁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4、临终心理关怀的策略⑴实践就是一种姑息性临终心理模式⑵要有初学者头脑(无任何偏见、习惯与框架)⑶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怀”⑷做到“四多”、“四少”①多促进、少治疗②多倾听,少解决问题③多理解,少诊断与判断④多同理心,少同情心 25、临终心理关怀的方法:⑴面对死亡,陪伴旅行⑵促进渡过危机

26社会支援的概念:指通过一定社会关系向个体或群体提供她们所需的支持与帮助。重大生活事件

27、社会支援服务包括:⑴社会心理需求评估⑵个别咨询与支持⑶群体咨询⑷寻求社会资助⑸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⑹居丧照护

28居丧照护:就是临终关怀实践中在临终患者去世前后向患者家属提供的一种社会支援 29悲伤的发展过程:⑴派克斯提出的悲伤反应四阶段论①麻木②渴望③颓丧④复元 30正常的悲伤: ⑴情感方面(12种)

忧愁、愤怒、罪恶感(自我谴责)、焦虑、孤独、疲乏、无助感、怀念、、解脱、麻木 ⑵生理感觉(9种)

胃部不适、胸部不适、喉部不适、对声音过分敏感、呼吸短促、自身解体感、肌肉衰弱、浑身乏力、口干 ⑶认知方面(5种)

无法接受死亡现实、混乱、全身贯注思念死者,强烈感觉死者存在、幻觉 ⑷行为方面(12种)

失眠、食欲缺乏、心不在焉的行为、避免提及死者、寻找、叹息、坐立不安、过度活动、哭泣、停留在死者常去的地方、保留死者遗物、佩戴物品怀念死者

31、病态的悲伤:⑴长期的悲伤⑵延迟的悲伤⑶过度的悲伤⑷掩饰的悲伤 32、居丧照护的内容与形式

⑴陪伴与聆听⑵协助办理具体事宜(葬礼)⑶协助表达内心的悲痛情绪⑷协助处理实际问题(家庭)⑸促进适应新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