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来源:年旅网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案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抵搔浑簪胜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

  感时:恨别

  抵:搔:

  三:

  3、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案

  一、导入

  今天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杜甫。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四、诵读诗歌。

  五、理解诗意

  1.小组交流,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国:______破______

  感时:______恨别______

  抵:______搔:______

  三:

  2、明确诗句意思。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战火连绵不断,一直到了眼下的三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白了,(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住籫子了。

  六、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七、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1、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析诗歌。

  2、小组展示。

  3、师生相互提问。

  4、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八、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三)巩固案

  1、作业布置——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2、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