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构建初探
李明燕
摘要: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其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高职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构建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据此探讨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体系;构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其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在高职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构建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据此探讨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教学情境为依托,利用多文本思维,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培养专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是不具备专业对口性的,但是作为侧重母语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其又具备一种学科共通性———侧重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是语文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对接,是口语表达的升华。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字词应用,更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信息分析,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而一个完整化、系统化的教学质量体系则更有利于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这种具备分析、引导、构建、监督为一体的语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有助于教师制定更加完备的教学方案,同时又能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有效监督。
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前提
(一)以学生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
学生是教学质量的主要评价者,也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体验者。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主观感受。课程质量不是学生听到了多少,而是理解了多少,将多少知识要素转化为
自身的能力。课程的价值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一门课程是否具备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是否具备人文价值;二是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是否具备前瞻性。语文课程内容大部分都具有人文情怀且具备文学价值;课程是否满足学生需求,则要看课程模式是否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否能在课堂中学到知识;前瞻性是指课程内容是否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培养职业能力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课程,判断课程是否具备价值。同时要加强“表达”“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知识的拓展延伸。在以学生为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基础上,还应该由学校其他教师参与评价,从而对语文教学质量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以教师为教学质量测评主体
教师是语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被考核者,针对被考核者应确立相关的教学评价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系统性的评价。教学质量体系中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是否认真、严谨,教学方式是否科学以及教学效果如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质量要求和教学任务,将大学语文能力培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教学任务模块中,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进行针对性教学,强化学生的语文专项能力,将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帮助学生塑造终身学习理念。
(三)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教学做一体化”是将“教、学、做”三者结合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实践,摒弃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是指教学过程中的一体化教学硬件保障,塑造一个一体化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做一体化”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
2019年第4期
35
实践探索
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
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方式
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包括“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构建教学质量体系的内在标准
内在标准主要是根据教师的课程质量而构建形成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教学准备”“完整的课程体系”“完善的教学环境”等三方面。
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具有长期性、周密性的特点。主要包含了教师教学的三个阶段:一是教学前期准备;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教学反馈总结。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三者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学生和教师可以从这三部分客观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1)教学前期准备。教学前期准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教学前期准备主要受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影响。其主要功能是评价教师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程改革教学理念,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符合职业化教育导向需求。
(2)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学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相关评价指标如下:①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②教师课堂表现(
个人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氛围的营造等);③实践教学(教学实践、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探索等);④教学服务(课程问题设置环节、课堂作业环节);⑤考试(测评方式等);⑥课程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反馈总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对课程进行总结反馈。教学反馈的主要考核对象是教师的有效知识输出,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包括教师对本次课程的系统性总结,对教学不足之处的归纳,对教学优点的提炼。有效的教学反馈总结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体系的前提。
2.完整的课程体系。基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在满足基本课时的前提下,需构建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可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相关人文素养学科,进一步深化专业学科的学习,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要求。如艺术专业或者旅游专业可以开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历史、诗词鉴赏课程等;电信工程专业可以开设沟通管理、写作课程等。
36
2019年第4期
3.完善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优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二)构建教学质量体系的外在标准
教学质量体系构建的外在标准是依据教学课程准备、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而形成的一种评价机制。主要由学校监督评价机构和企业指导机构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对语文教学质量做出具体、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此促进高职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建立健全学校督导评价部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督导部门,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可采取跟踪教学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每周委派教师到目标教师的班级进行跟踪听课,并对该教师的教学做出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课堂学生反映、课堂氛围等。每月进行监督总结,对课程教学现状做出评价并反馈到语文教学组。
2.第三方的合作监管。利用第三方进行监督和咨询,主要针对一些校企合作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这是一种自外向内的信息调查方式。通过外界的“声音”反映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了解本校语文教学的“对外适应性”,有利于提高语文课程的适用性。对本校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更有利于直观了解本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在构建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构建教学质量体系的内部、外部标准,完善教学监督评价机制,保证最大限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步伐,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晓晖,韩芳,董大奎.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专业教学质
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7.[2]张义君.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
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5):104.
[3]钱旭初,杨丽.高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大学语文
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32.[4]龚少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南通
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8.作者简介:李明燕,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午
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