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谢宁光,王依蓓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抗州有着丰富的农耕文明遗留资源,对于发展农耕文化旅游有着较好的资源依托,文章通过对抗州现存各类型农耕文化旅游
资源的调研,以分析法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遇,进而探讨其进一步旅游开发的方向。SWOT
关键词:抗州;G
农耕文化旅游;发展;SWOT
分析中图分类号:127 文献标志码:A
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点,农耕文化的发展越来越 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具有悠久农 耕文化历史的杭州来说,如何进一步深人开发利用其农 耕文化旅游资源,直接关系到杭州旅游和农业的未来发 展,本文尝试利用SWOT分析法来探讨杭州发展农耕文 化旅游的可行性及发展方向。
1杭州农耕文化特色分析
1.1多样的农业景观类型
杭州地处江南,风光旖旋,水网如织,阡陌纵横,丘陵、 平原、山地应有尽有,农业风貌多样,是典型的江南美景 汇集地,地貌类型多样,农业景观类型随之多样,让游客 感受各异。
1.2延续的农耕文化传承
杭州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向来被当作 江南水乡的典范,其农耕文化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 期,文化一脉相承,直到今天,杭州仍旧以“人间天堂”“鱼 米之乡”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许多方面,始终保留 着完善的农业耕作的文化习俗。
2
杭州发展农耕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2.1杭州农耕文化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2.1.1农耕文化资源优势
得益于杭州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杭州自古以来都 是“鱼米之乡”的典型,各种农产品特色鲜明,让人印象深 刻,包括蚕丝、龙井茶、山核桃等在内的一大批名优农产 品流行于世,以粮为主,茶、桑、棉等多种经营咱员暂。尤其以茶 文化资源丰富著称,观赏农业、高科技农业发展更是迅 速。
2.1.2交通优势
杭州地处我国东部经济开发地带,借助长三角区域 优势,与海内外交流便捷,是华东地区主要交通枢纽之 一,也是浙江省交通中心,拥有数十条国际航线及国内主
基金项目: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6大学生创新项目“杭州农耕文化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研究冶(2016031)(王依蓓:学生,创新项目
负责人)
作者简介:谢宁光(1982-),浙江宁波人,讲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生态
旅游。
文章编号= 1672-3872(2017)23-0062-02
要航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杭州进一 步与国内外交流、沟通,促进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2杭州农耕文化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2.2.1农耕文化旅游开发能力不足
由于大部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以分散经 营的形式存在,很难产生集中效应,加上资源拥有者大多 为农民,对如何进行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没有足够的认识和 理论知识,这些都导致杭州农耕文化旅游无法向高层次发 展,始终在低层次的粗糙的旅游结构中徘徊。
2.2.2 土地资源减少
随着90年始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杭州的 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大量的农村用地被商业开发,或伴随 着城市的扩张,或伴随着征地建房、建厂,另挪他用。土地 资源的急剧减少和土地后备资源的不足无疑使杭州发展 农耕文化旅游缺少了必要的基础条件。2.3杭州农耕文化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2.3.1 “长三角”都市圈的构造和形成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三角都市 圈初见端倪,作为其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杭州市成为上 海、江苏、浙江诸多城市的主要节点之一,必然极大的吸引 着国内外旅游者的慕名前来。
2.3.2休闲产业的高速发展
近几年,杭州开始打响“休闲之都”的品牌,承接了诸 如世界休闲博览会在内的一大批休闲展会,极大地促进了 休闲产业在杭州的发展,休闲旅游越来越成为杭州的支柱 产业,这也极大促进了杭州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 休闲观光农业也成为杭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这些都对于杭州农耕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2.4杭州农耕文化旅游发展挑战分析
2.4.1品牌塑造受到杭州整体文化品牌的影响
提到杭州,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西湖,以及西湖所 代表的文化内涵,杭州西湖的号召力太强,使得杭州其他 文化品牌几乎都生活在了其阴影之下,人们来杭州就是看 西湖,忽略了杭州其他旅游资源的存在。杭州农耕文化品 牌的塑造一直处于西湖文化品牌的影响之中。
2.4.2同类型产品竞争激烈
同处江南水乡之地,长三角其他地(下转第69页)
〔2017年12月上〕■农业经济研究Agricultural Economic Research | 63
洞庭湖湖区的水资源开发状况分析
杨涛,曾少龙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洞庭湖是我国的淡水湖泊之一,近年来河底的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尤其在三峡大坝运行后,情况愈演愈烈。自然环境的变化只 是原因之一,主要还是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状况造成的。洞庭湖区人口逐渐集聚,需要大量生活用水的同时企业也排放了大批废水,这使 洞庭湖区的水质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运行影响水资源分配、水质、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城乡 供水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洞庭湖湖区旱涝灾害以及生态境退化趋势明显等六个方面阐述洞庭湖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关键词:洞庭湖;TV
生态环境;水资源中图分类号:213.3 文献标志码:粤 〇引言
洞庭湖原本是中国的几大淡水湖泊之一,湖泊的自 然环境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以洞庭湖的生态问题为 例,近年来泥沙淤积严重,在枯水季节,除东洞庭湖湖水 面积较深外,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湖滩都大面积的裸露 出来。洞庭湖湖域横跨湖南湖北两省,北有长江分支藕 池、太平、松滋和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有湘江、资 江、沅江和澧水四河注人。在本文中,将从下列24个市县 范围去分析洞庭湖区城镇化过程。24个市县分别为:岳阳 市:湘阴县、平江县、临湘市、岳阳市区、岳阳县、华容县及 汩罗市院常德市院桃源县、澧县、临澧县、安化县、常德市区、 汉寿县、石门县及津市;益阳市院南县、沅江市、益阳市区和 桃江县;长沙市只分析望城县;荆州市:、松滋及石首。 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县市数据分析得出一些问题和结 论。
1洞庭湖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洞庭湖区主要在湖南省和湖北省,该地位于秦岭之
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年降水量1500
mm左右,
6耀7月受江淮梅雨影响为湿润地区。洞庭湖在我国历史上 一直在不断地演变,近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湖面面 积一直缩小,以前的“八百里洞庭”将不复存在。排水不畅 是洞庭湖发育成因之一。学者们一直认为湖泊是洼地蓄 水而形成的,而洼地的成因往往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和人 类活动因素共同所决定的。“有洼地无水以蓄,则也不成 湖”。洞庭湖的泥沙沉积主要来源于湘江、沅江、资江和澧 水。由于植被状况良好,这四河含沙量普遍较小,因而洞 庭湖区域沉积并不明显,甚至还有冲刷现象,加之地质构 造沉降的作用,使得东洞庭湖的平均深度在不断加深。但 是在四口分流格局形成后,洞庭湖的泥沙沉积量一直大 于泥沙输出量,洞庭湖的湖面面积与库容都在逐渐减小, 说明江湖关系变化导致的水流冲刷和泥沙沉积的状态使
作者简介:杨涛(1990-),男,湖南湘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湖泊水
文及水动力模拟。
文章编号:1672-猿872(2017)2猿-006猿-0猿
洞庭湖区的原先的相对平衡状态被打破,长江与洞庭湖的 江湖关系进人一个调整的过程。由于人类围湖造田,使得 湖泊面积缩小,但三峡大坝的建设又使洞庭湖的面积缩小 具有减缓的趋势。
1.1洞庭湖水域及其变化
洞庭湖担负着调蓄湘、资、沅、澧四水以及长江洪水的 调蓄任务,也是我国最大的调蓄湖泊之一,为长江中下游 的防洪以及保护人民财产特别是对武汉和两湖平原做出 了重大贡献。在1825年时,洞庭湖湖面面积约6,000平方 公里,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约有00平方公里,新中国 成立时约4350平方公里,但是在2009年,整个洞庭湖区 面积仅为1803平方公里。王文清等人也认为由于鄱阳湖 多年的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的面积和容量在不断减 少咱、整个洞庭湖大致呈现一个允字状,从地理位置角度 可将洞庭湖大致分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个 湖区,东南面为南洞庭湖,赤山岛的西北面为西洞庭湖,磊 石山以北为东洞湖。
1.2洞庭湖区的河流水文水系
洞庭湖区江河纵横,大小湖泊很多,人水水系十分混 乱。水系依其方位不同,大致分为南水和北水两大部分。北 水惯称“四口 ”水系,即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及调弦口。 北部的四河是分泄长江中游荆江段江水人洞庭湖的口门, 习惯称之为四口。四口并非自古有之,而是在江湖演变过 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南水惯称“四水”水系,即沅江、资 水、湘江和澧水。
2洞庭湖区水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
2.1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总量相对全国而言较为丰富,但也面临比较严 峻问题院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 严重咱2暂。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常 用的自然资源咱3暂,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 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咱4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得洞庭 湖区本地水资源具有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其分布规律大
致与径流的分布规律一致,例如山地位于迎风坡,降水一 般多于平原和丘陵。下图为2013年降水数据统计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