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来源:年旅网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年第4期

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林海转*余翔翔孙肖讽

(温州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从琢境凤险综合评价对象、评价方I《WASH-1400报费|已对区域坏境凤险给亨_了相对的 关注20世纪80年代,有关国际组织及相关政府提出 区域环境系统总体风险分析的童要课题。1987年,联合 国环境规划署、联合鼠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 构共同倡议在高度工业化区域内进行总体凤险评价, 并成食了该领域的国际协作机构cJames等(:1990 )[2]探 讨了区域环境风险系统研究的框架;Claxkr( 1993 )[3]将 风险分析方法较好地运用在项目规划和选址过程中;

Stein( 1996 )[4]探讨了 GIS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 究了印度尼西亚土壤污染风险分布。在管理实践中,美 国国家环保局还建立了可用f区域生态风险分析的数 据库。近年来,有研究将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应用于污染 土地管理,Zabeo等(2011,通过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 和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区域环境风险受的脆弱性;

Chen等(2013开发了特定受体风险分布地图对污染 土地管理进行情景分析;GiuMato等(2014) ^提出了一

法、风险管理与预警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区域环 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分析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令后研究趋势,重点开展环境风险 作用机制、定量表征方法等研究,以提高评价的 科学性和准屬性〇

关键词:区域环境风险;风除评价;环境风险

^评价体系

我国芷处于加快推进现代化、深化经济发展的重 要时期,长期累积的环境矛盾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 断出现,各种人为活动和自然灾害带来的环境风险不 断加剧,重特大环境事故频频闯人公众视野,对区域环 境、公众健康、经济发展等均构成巨大威胁。环境风险 管理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家环境 保护4‘十n

ja

划将环境风险防范纳人环境保护工作

四大战略任务之一V\"十竺五”期间国家推进以环境质 纛改善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环境风险防控仍 将是改善环境质量的童要抓手。1定义与内涵

区域环境风险是指区域开发活动中,由于人为活动 引发.或者由乎自然原因引发的人为活动中使用的技术 设施的故障,在区域空间R度上导致的可能会对人体健 康、自然环境质量产生危害的突发性的不确定性事件。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风险评价的一个分支, 是在区域尺度上描述和评价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 然灾害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产生不利作 用的可能性和危齊程度。由宁单个环境风险因素难以 真实反映区域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人们逐步从单因 素环境风险评价转向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1]。K域 环境风险具有多源、多途径和多敏感目标的特点,K域 环境风险评价重点关注功能布厨、产业定位、项目选址 等所可能引发的大尺度环境风险。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进展

早在1975年,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完成的

种在区域尺度上基于证据权童的环境化学风险源的分 级方法,支持管理者识别优先环境污染物和优先管理 的区域。

2.2国内研究进展

在国内,曹希寿(1991)»最早提出区域环境风险评 价和管理的理念,探讨了区域环境风险水平表征方法、 风险源识别方法、评价模式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从研究对象上,主要关注危险化学品风险源,对于其他 污染源关注相对较少〜

在风险水平表征和评价模式方法上,常用的有模 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法、信息扩散 法和层次分析法等,通过构建风险指标、计算风险叠加 值、构建风险分区图等,进行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毕军 (1993严提出要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进行环 境风险评价;杨晓松(2000对综合指数评估法和模糊 数学评估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王玉秀等(1999

提出

了对主要风险因素评估结果进行综合的方法,对无量 纲或同量纲的数值进行综合,对危险累积或危险分 布图进行拟合和叠图,从而得到区域环境风险综合指 数,以表征区域风险大小。、已有的方法尽管综合考虑风 险的空间分异,但存在风险指标不全、量化模型简单、

68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年第4期

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强等不足。

近年来,环境风险评价瘼型有了很大的发展e贾情

等(2010 )【13]构建了基于危险物质、工艺设备、企业布局 等突发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风险评价模 型;薛鹏丽等(2011 )M从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和适应力 两方面构建了脆弱性概念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针对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信息相对缺乏、风险因素多、风险叠 加难度大等特点,谢元博等(2016)应用信息扩散法对 广州南沙地区现有及规划风险源进行综合评价,解决 评价信息不足问题[1\\

为解决评价方法主观性强、准确性差、难以描述较 大区域范围风险差异等问题,研究者开始关注风险因 子释放规律、风险受体暴露水平及损害程度。兰冬东等 (2009 析了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机理,总结影响区域环境风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基于GIS的 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分区技术。邢永健等 (2016)_针对大尺度空间风险源、风险受体和风险传播 途径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等问题,首次应 用风险场理论分析描述了风险场形成机制和对风险受 体的作用机制,并以南京化工頭K为例,采用集对分析 等方法构建了风险源环境风险场,分析风险场中的环 境风险受体,得到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分布,评价结果与 园区现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在环境风险评价后阶段,风险管理与预警的研究 迅速发展。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反应体系的组 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硬件建设,环境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f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的可行性和途径[气有害危

态势.建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环境风险定量表征 方法,深化区域环境风险发生机理和时空格局研究,为 其在实践应用上提供基础,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 善评价方法,为环境风险防范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毕军,杨洁,李其亮.K域环境风险分析和管理[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险品运输、利用、处理等环节中的风险分析与管理、风 险决策、风险最小化3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a前,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

[2] James E D.Risk analysis for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 Halifax: Atlantic Nova Print, 1990.[3] Clarkr, L A.Risk analysis in project planning: A sim­ple spreadsheet applications using monte carlo tech- niquesfj]. Pro-ject Appraisal, 1993, 8( 3) : 141-146.[4] Stein A,Sraritsky I,Bouma J, et al. Interactive GIS for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96, 33( 7) : 313.

[5] Zabeo A, Pizzol L, Agostini P, et al. Regional risk as­sess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s Part 1: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y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1,37(8): 1295-1306.

[6] Chen I C, Ng S, Wang G S, et al. Application of re­ceptor-specific risk distribution in the arsenic contami­nated land management [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3,262(15):1080-1090.

[7] Giubilato E, Zabeo A, Critto A, et al. A risk-based methodology for ranking environmental chemical stressors at the regional scale [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4,65:41-53.

[8] 曹希寿.区域环境系统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综 述[J].环境科学研究,1991, 4( 2) : 55-58.

[9] 尹荣尧,杨潇,孙翔,等.江苏沿海化:T区环境风险 分级及优先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7): 1225-1232.

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区域环境风险评价还存 在以下问题:

(1)

[10] 毕军.实现环境保护战略目标的风险评价[J].环境 理论和实践结合不足,将区域环境风险的控制

保护科学* 1993,(4): 3-6.与宏观层面上政策制定和规划、环境管理和治理等相

[11] 杨晓松,谢波.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J]. 结合进行深人分析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矿冶,2000, 9( 3) : 107-110.(2) 由于环境风险复杂性和研究局限性、研究历史 [12】玉玉秀.常艳君.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价方法[J]. 短,导致对风险过程中某些现象和机理仍缺乏科学认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 3): 34_39.识,相关信息资料的积累也不足,评价结果不确定性大。

[13] 贾倩,黄蕾,雜伟,等.石化企业突发环境风齡平价与 (3) 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和支撑,目前尚无法 为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和应急响应系统的建立提供标准 化的技术规范《

针对以上何题,结合我国现阶区域环境风险发展

分级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0,3_510-1517.[14] 薛鹏丽,曾维华.上海市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受体脆 弱性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1):2556-2561.

(下转第72页)

69

m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7年第4期

文明建设才能够得到强有力的发展与建设。3.4加大力度

加大对&然保护的力度,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基 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就要重视生态工程的建设, 加大生态产品生产力,努力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 失等现状,扩大湿地面积森林面积。切实大气、土地、水 资源污染的问题,减少危害人民群众的环境问题。此 外,也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努力预防灾害&、 党的“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 秋的事,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绿色经济、优化开发格局, 最终让这一长期員标得以实现。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合理利用资源,不仅能够改 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能够让我 过积极的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中,加强国际交流,加大国 际话语权。然而在建设生态文明之时,不能一味急功近 利,更应当从自身出发,明确自身在其建设中所具备的意 义,以及产生的不足,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把握良好的 发展节奏,禮够真政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参考文献

[1] 萆帆宇.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 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6(03).

[2] 赵其M、黄国勤、马燕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 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01).

[3] 高红贵.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 大学学报,2013(12).

[4] 黄勤、曾元、江琴.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 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1).

中发挥出其童要的作用。

3.2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是发展生 态文明的前提,然而当下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是,我国现 行制度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明显的缺陷,无法完成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创新制度也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第一 s应当加强资源 制度建设,明确资源的稀缺程度,让稀缺资源性产品能 够有一个合理价格,并且明晰资源产权的边界,并且制 定合理的资源税结构。第^转变环境制度的重点,让 环境制度不再停留于项目层面,重视其应.当具有的客 观公正,并且贯彻落实环境污染付费制度。第$

建立

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企业对生态建设的动力,让 企业资源参与到生态建设中去。第四,加强国土管理, 让国土资源有序的进行开发利用,严格把控开发强度, 明确规划整治格局&

3.3规划引领

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且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和 总体性等特点,急需科学的规划引领其建设。建设我国的 生态文明应灣严格对各项因素进行规划,严格规划主体 功能区.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及其配套政策,明确其定位推 进生态文明发展;严格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对我国国 土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针对各项资源也应当制 定相应的计划。除此之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旧 标、路径、风险也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进行引领,并且确 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具备的各项条件,以及建设中所 需要重视的领域与环节。只有在科学系统的规划中,生态

(上接第69页

[15] 谢元博,李巍,郝芳华.基于K域环境风险评价的产 业布局规划优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3,33(3): 560-568.

[16] M冬东,刘仁志,曾维华.区域环境污染事件风险 分区技术及其应用[J1.应用基础与i程科学学报, 2009, 11( 17) : 82-91.

[17] 邢永健,王旭,可欣,等.基于风险场的区域突发性环 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6,36(4): 1268-1274.

[18] 孙振世.浅谈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反应 体系的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2003, 22( 2) : 5-7.

72

[19] N akanishi.Environmental risk evaluation of chemi­

cals: a-chievements of the project and seed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trics for evaluating risks [J]. Chemo- sphere, 2003, 53 ( 4 ) : 389-398.

[20] 毕军,王华东.有害废物运输环境风险研究[J].中 菌环境科学,1995, 15( 4) : 241-246.作者简介

林海转,女,1983年3月,博士,温州苍南人,主要 从事环境保护政策研究,浙江省环保科技计划项3 (2012B015)资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