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5 (题
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
1. 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主要来自 A.视觉 B.听觉 C.味觉 D.嗅觉
正确答案:A
解析: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2. 颜色的色调主要取决于 A.光波的波长 B.光波的波幅 C.照明的强度
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正确答案:A
解析: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3. 黄色颜料与蓝色颜料混合后的颜色是 A.黑色 B.橙色 C.紫色 D.绿色
正确答案:D
解析: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黄色颜料反射黄光和绿光,吸收红、橙和蓝色光线。蓝色颜料反射蓝光和绿光,吸收红、橙和黄光。当两种颜色混合后,黄光和蓝光被对方吸收,只剩下绿色部分被反射回来,因而使混合后的颜色看上去是绿色的。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
学
4. 三色说的提出者是 A.托马斯.杨(Young) B.黑林(Hefing)
C.冯.贝克西(Von Bekesy) D.韦弗尔(Wever)
正确答案:A 解析:托马斯.杨(Young)是三色说的提出者。黑林(Hering)是四色说的提出者。冯.贝克西(VonBekesy)是听觉理论中行波理论的提出者。韦弗尔(Wever)是听觉理论中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5. 关于视觉适应表述正确的是 A.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B.暗适应持续时间约为30-40分钟 C.明适应持续时间约为30—40分钟 D.暗适应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暗适应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持续时间为30~40分钟。暗适应开始时,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都起作用,暗适应7一10分钟以后,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明适应的时间约为5分钟。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6. 右图中,a、b和c分别测定的视敏度是 A.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最小间隔敏度 B.游标视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 C.最小间隔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游标视敏度 D.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游标视敏度
正确答案:A
解析: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最小可见敏度、游标敏度和最小间隔敏度。最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测量这种敏度通常以白色背景上的一条黑线作为测试图形,在变化黑线宽度的情况下,要求被试报告是否觉察它的存在(如图中a)。游标效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如图中b),它要求被试能够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最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一种测量最小间隔敏度的方法是采用具有相等宽度的黑自交替的线条图形(栅条图形)(如图中c)。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7. 对视觉器官来说,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觉色素,视觉色素存在于 A.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B.网膜双极细胞 C.视神经节细胞
D.视神经
正确答案:A 解析:视觉色素存在于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中。人眼棒体细胞的视觉色素叫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人眼的锥体细胞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色素,它们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8. 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 A.音调、振幅和波形 B.音调、音响和音色 C.频率、振幅和波形 D.音调、音响和波形
正确答案:B
解析:声音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它们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9. 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听神经
正确答案:C
解析:内耳基底膜的运动导致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10. 声音的生理性传导发生在 A.外耳 B.中耳 C.内耳 D.听神经
正确答案:B
解析: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30倍。声音的这条传导性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11. 提出共鸣理论的学者是 A.罗.费尔 B.赫尔姆霍茨 C.冯.贝克西
D.韦弗尔
正确答案:C
解析:频率理论是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年提出的。共鸣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行波理论的提出者是冯.贝克西(Von.Bekesy)。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是韦弗尔(Wever)。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12. 等响曲线中的情感阈限是指 A.听觉阈限 B.可听度曲线
C.令人舒适的音响水平曲线 D.人的听觉范围的上限
正确答案:D
解析:等响曲线中最下方的一条曲线代表听觉阈限,也叫可听度曲线。等响曲线最上方的曲线代表了情感阈限。声压超过这个水平将使人耳产生痛觉。由上、下曲线所规定的范围就是人的听觉范围。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13. 关于声音掩蔽作用表述错误的是
A.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小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
B.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
D.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
正确答案:A
解析:研究发现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14. 被称为“黑暗”感觉的是 A.动觉 B.视觉 C.平衡觉 D.内脏感觉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于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15. 把图(a)知觉为四列正方形、把图(b)知觉为三行正方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A.闭合原则 B.连续原则 C.相似原则 D.邻近原则
正确答案:D 解析:闭合原则是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看成是完整的图形。连续原则是指个体在知觉中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相似原则是指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邻近原则是指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织在一起的。我们对左图知觉为四列正方形,右图知觉为三行正方形,是因为左图中,在纵向上各个正方形比较接近,右图中,在横向上各个正方形比较接近。因此符合邻近原则。故本题选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16. 把右图知觉为三列”×”和两列“○”而不是三排形状不同的图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A.闭合原则 B.连续原则 C.相似原则 D.邻近原则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
17. 图(a)中是一些随机排列的小圆圈,有人却能如图(b)所示,在图(a)中知觉出字母“M”,此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A.共同命运原则 B.对称原则
C.线条朝向原则 D.简单原则
正确答案:A 解析:共同命运原则是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将知觉对象中具有共同命运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对称原则是指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线条朝向原则是指线条方向相同的图形容易知觉在一起。简单原则是指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本题中,能够在随机排列的小圆圈中知觉出“M”,是因为这些小圆圈具有共同命运,同属于“M”中的一部分。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18. 我们往往把右图知觉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而不是一个复杂的11边图形,此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A.共同命运原则 B.对称原则
C.线条朝向原则
D.简单原则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
19. 孩子们在看天上的白云时,经常会说看到了各种小动物。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正确答案:C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不可能同时把接触到的外部事物纳入知觉对象,而总是根据当前的需要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使之得到清晰的知觉。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和说明的特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认识的特性。本题中孩子们的知觉依赖了过去的经验,因此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故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20. 人们知觉时经常遵循接近律、相似律和连续律。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
21. 良好图形原则反映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
22. 一个人穿的是蓝色的衬衫,我们带上红色眼睛仍然觉得他穿的是蓝色衬衫。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是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普通心理学
23. 在形状知觉中,将各种特征整合起来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过程是 A.感觉 B.表象 C.注意 D.记忆
正确答案:C
解析:形状知觉中人脑需要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研究表明,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没有注意参加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在注意的参与下,人们可能知觉到事物的整体。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24. 从右图的图形(b)中分辨出图形(a)比较困难。不能对此现象合理解释的是
A.个体认知风格的影响
B.图形(a)的轮廓在图形(b)中遭到破坏 C.知觉中整体优先效应的影响 D.知觉定势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个体从复杂图形中分辨简单图形时,受到个体认知风格的影响。场独立性认知风格容易分辨出简单图形,场依存性认知风格分辨出简单图形的难度较大。轮廓是图形及其背景的分界面,能够帮助个体识别图形。简单图形的轮廓在复杂图形中遭到了破坏,因此难以辨别。个体对事物进行知觉时,存在整体优先效应,影响个体对于部分的识别。知觉定势指的是发生在前面的知觉影Ⅱ向后来的知觉,是个体在后续知觉时产生的准备状态。在本题中,知觉定势可帮助个体在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图形。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多选题
25. 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包括 A.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 B.物体的熟悉性 C.体态变化
D.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正确答案:A,B,C,D
解析:大小知觉与知觉对象本身的大小、它在网膜上所呈的像的大小有关。网像大,知觉为大;网像小,知觉为小。同时,大小知觉还受到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个体对物体的熟悉性、个体观察物体时的体态变化以及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的影响。因此本题选ABC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26. 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受到物体的熟悉性的影响,这体现的知觉特性有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正确答案:C,D
解析:个体知觉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这反映了知觉的理解性。由于受到物体的熟悉性的影响,使人们能够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这反映了知觉的恒常性。因此本题选C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27. 深度知觉所依赖的非视觉线索包括 A.眼的调节 B.双眼视差 C.运动视差
D.双眼视轴的辐合
正确答案:A,D
解析:非视觉线索是指由其他感觉(主要是动觉)而不是视觉提供的判断深度、距离的依据,包括眼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调节是指眼睛通过对它的光学系统的调节从而准确聚焦,主要是由睫状肌调节水晶体的曲度来实现的。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这样看近物时辐合程度大,看远物时则辐合程度小。因此本题选A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28. 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线索包括 A.时间差 B.强度差 C.位相差 D.反应差
正确答案:A,B,C
解析:人有两只耳朵,它们之间存在距离。这样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这是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因此本题选AB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29. 模式识别的特征说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是 A.整体加工 B.局部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自下而上的加工
正确答案:B,D
解析:整体加工是指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整体,然后再知觉各部分
的加工方式。局部加工是指对于一个刺激客体,先知觉其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的加工方式。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或者说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自上而下的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而调整特征觉察器引导对细节的注意等。模式识别的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照特征说看来,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该模型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无自上而下的加工。同时,该模型是一个典型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模型。因此本题选B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30. 下面属于知觉过程的是 A.发现事物的存在
B.把一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
C.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 D.将知觉的对象以其类似物的形式存储在头脑中
正确答案:A,B,C
解析: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指把一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D选项指的是表象,不是知觉。因此本题选ABC。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31. 时间知觉的形式有 A.对时间的辨认 B.时间的确认
C.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D.对时间的预测
正确答案:A,B,C,D 解析: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时间知觉具有四种形式,分别是对时间的辨认、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因此本题选ABCD。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简答题
32. 简述知觉的组织原则。
正确答案:知觉组织原则包括: (1)闭合原则,指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将不完整的图形看成是完整的图形。 (2)连续原则,指个体在知觉
中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3)相似原则,指人们在知觉时,对刺激要素相似的项目,只要不被接近因素干扰,会倾向于把它们联合在一起。 (4)邻近原则,指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织在一起的。 (5)共同命运原则,指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将知觉对象中具有共同命运的要素结合在一起。 (6)对称原则,指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原则,指线条方向相同的图形容易知觉在一起。 (8)简单原则,指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解析:知觉的组织原则反映了知觉的整体性,就是个体在将知觉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33. 举例说明知觉的特性。
正确答案:(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不可能同时把接触到的外部事物纳入知觉对象,而总是根据当前的需要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构成一个整体,使之得到清晰的知觉。 例如,上课时学生只注意到了黑板上的信息,而并没有知觉到教师穿了什么衣服,这就是知觉选择性的体现。 (2)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例如,我们在看足球比赛时,我们会将穿同一服装的队员知觉为整体,会知觉到每个队的打法,这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和说明的特性。 例如,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时,虽然很多字词不认识,但我们会根据经验知道是什么字,这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认识的特性。 例如,一个人站在较远位置,我们不会低估他的身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解析:知觉过程并不是对感觉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个非常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知觉的过程中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这保证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相对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34. 简述深度知觉和深度线索。
正确答案:(1)深度知觉是指关于物理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也叫距离知觉。 (2)知觉深度是根据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的许多线索进行的,这些线索叫深度线索。深度线索包括非视觉线索、单眼深度线索和双眼线索。 非视觉线索是指由其他感觉(主要是动觉)而不是视觉提供的判断深度、距离的依据,包括眼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调节是指眼睛通过对它的光学系统的调节从而准确聚焦,主要是由睫状肌调节水晶体的曲度来实现的。辐合是指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这样看近物时辐合程度大,看远物时则辐合程度小。 单眼深度线索有对象重叠(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结构极差)、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等。线条透视指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是趋于接近的知觉线索。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运动范围将出现差异,近处物体运动范围大,远处物体运动范围小。运动透视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
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空气透视是指透过空气看不同远近的物体,清晰度不同。纹理梯度,又称结构极差,是指随着视野向远处延伸,客体的物理分布密度有规律的递缩变化。 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指由于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造成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的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和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解析:眼睛的生理功能、外界环境的物理特性以及眼睛的数量决定了深度线索包括非视觉线索、单眼深度线索和双眼线索。
知识模块:普通心理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