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1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年旅网


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13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5. 案例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下列心理学主要分支中,不属于应用领域的是 【 】 A.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B.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C.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D.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2. 在大脑皮质的联合区中,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的是 【 】 A.前额联合区 B.感觉联合区 C.知觉联合区 D.运动联合区

正确答案:D 3. 一般来说,活动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 【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识注意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注意的种类。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等。一般来说,活动的目的越明

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4. 有些学生在高考前夜常常由于紧张而难以入睡,这样的失眠称之为 【 】

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习惯性失眠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失眠的类型。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高者的压力

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属于情境性失眠,故答案选B。

5.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大小的关系是 【 】 A.韦伯比率 B.平行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大小的关系。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感觉到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6.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 【 】 A.20~20000赫兹 B.30~25000赫兹 C.40~20000赫兹 D.50~25000赫兹

正确答案:A 7. 下列关于长时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容量大 B.保持时间长

C.信息编码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

D.扮演着意识中心的角色,使我们知道在接收什么、做什么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长时记忆。D项表述的内容是短时记忆的特点。 8. 复习是一种重复学习,但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提倡哪种程度的过度学习 【 】

A.30% B.40% C.50% D.60%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习的次数。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

不良效果。

9. 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说明思维具有 【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思维的特征。思维具有间接性,所以人们才可以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内部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等

确诊病人病症,正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

10. 心向与问题解决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 A.心向促进问题解决 B.心向阻碍问题解决

C.心向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 D.心向与问题解决无关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心理学家发现有一些情况经常阻碍人们的问题解决,如问题表征的方式、对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

心向等。

11. 研究表明,全人口的智力水平的分布形式可以描绘成 【 】 A.斜线 B.U型曲线

C.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 D.双曲线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智力的个体差异。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研究表明,全人口的智力差异从低到高表现为许多不同的层次。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在一个代表性广泛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的人智商在90到110之间,而智力发展水平

非常优秀者和智力落后者在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12. 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斯腾伯格 D.加德纳

正确答案:D 13. 对运动员来说,当展示自己的运动技能、挑战极限,成为参加比赛的

最大动力时,这种动机属于 【 】

A.外在动机、主导动机 B.外在动机、从属动机 C.内在动机、主导动机 D.内在动机、从属动机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机的种类。展示自己的运动技能、挑战极限是由运动员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所以属于内在动机;这一动机成为其参加比

赛的最大动力时属于主导动机。

1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由低到高排列的第四层次为 【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种不同的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5.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心理学上把

类似于林黛玉式的气质叫作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正确答案:D 16. 下列哪种需要不属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 】 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 C.尊重需要 D.情感需要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

需要,故答案选C。

17. 关于非言语沟通,以下陈述不正确的是 【 】 A.主要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 B.与言语沟通往往在效果上互相补充

C.目光接触往往能够帮助说话人进行更好沟通 D.服饰不属于非言语沟通范畴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言语沟通的相关内容。我们从服装的质地、款式、新旧上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这说明服饰也在为沟通者传达着信息,也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故D项说

法错误。

18. 关于“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稳定性

B.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C.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D.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以年龄为划分依据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心理发展年龄阶段。个体心理发展每一个时期重要

的、特殊的矛盾和质的特点,是划分心理年龄阶段的主要依据。

1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社会自我阶段 B.青少年时期的情绪特点是强烈、狂暴

C.青少年时期对友谊的重视程度在人的一生中是最突出的

D.青少年已能完全,不必依赖父母,因而与父母矛盾加深

正确答案:C 20. “空巢”感是中年危机中哪一种变化的现象 【 】 A.感知觉衰退 B.生理老化

C.家庭生活变化 D.事业发展

正确答案:C

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

21. 日节律

正确答案: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22. 聚合思维

正确答案: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23. 人格

正确答案: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所显示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

质。

24. 挫折

正确答案: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简答题每小题5分

25.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需要考虑哪些变量?

正确答案:(1)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26. 简述神经元的特性。

正确答案:(1)神经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性,即兴奋性与传导性。前一特性是,由感受器或另一种神经元传来神经运动之后,立即会引起神经元的兴奋;后一特性是,将神经运动迅速传至相邻的另一神经元,以完成其神经传导功能。(2)神经元的兴奋性具有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即当刺激强度没达到某一程度时,不会有神经冲动发生。但当刺激强度达到某一种程度而能引起冲动时,该神经运动立即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的强度纵使再继续加强或减弱,对于引起的运动

强度不再发生影响。

27. 简述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某人觉察到外部发生的事情,如老师正在向你提出一个很难的技术问题。(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某人感觉到自身内部发生的事情,由于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会心跳加快、面部发烧。(3)对自身的

觉知。某人觉知到自己是各种体验的主体。如有时与他人相比,自愧不如,这是

自我意识的表现。

28. 简述格式塔原则的规律。

正确答案:(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 29. 简述知觉的特性。

正确答案:(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2)知觉的选择性。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人们能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这种现象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

常性。

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第3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30. 对梦的研究有哪些?梦有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某一层面活动的结果。(1)关于梦的研究主要有:①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理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梦。他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是一种无意识活动。②在梦的内容方面,霍尔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经过对一万多个梦境的分析,他发现,大多数的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的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绢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2)梦具有以下特征:①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自我中心是梦境的第一个重要特征。②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③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总之,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

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而已。

31.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足而知荣辱。请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解释这种说法。

正确答案:(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并将其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3)一般而言,在低层次需要

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但有时人也会在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足而知荣辱”体现

了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需要。

32. 分析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正确答案:(1)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①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②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性和被动性,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被划分为六种:主动与他人交往、支配他人、主动表示友好、期待与他人交往、期待他人支配、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2)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这就是社会交换。霍曼斯指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

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案例分析题

33. 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这是清雍正十年六月的一个夜晚,河北献县雷雨大作。城西某村有一村民被雷击死。知县明晟闻报后亲自前往现场勘验。检查完毕,吩咐将死者埋葬,就回府去了。半个月后,明晟忽然拘来一人到堂审讯。严词审问买大量火药的用处,所剩斤两等。这一连串的审问使那人瞠目结舌,心惊肉跳。他被迫供认自己因与死者妻子通奸,而合谋谋杀该女丈夫的罪行。 凶犯被处死后,有人问明晟:“你怎么知道凶手是这个人呢?”明晟说:“造假雷没有几十斤火药根本不行,而配制火药必须用硫磺。现正值盛夏并非年节时,买者寥寥无几。我秘密派人到集市上查问谁买的最多,说是一个工匠。又查访那个工匠配火药卖给了谁,因此才获知凶手。” 又有人问明晟:“你怎么知道雷是伪造的呢?”他答道:“雷击人自上而下不会裂地,如果毁坏房屋也必自上而下,可现场的苫草、屋梁全都飞起来。同时那里离县城不过五六里,雷电应与城里相同。那夜城内雷电都盘绕在浓云之中,没有下击的样子。所以那击死人的雷定是人工伪造。但当时死者妻子不在场,难以问清。所以必须先查清凶手才能审讯同谋的女人。”大家无不佩服。

正确答案:(1)在这则故事中明晟主要依靠比较找出了疑点,判定雷属伪造的,最终结案。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它不仅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2)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①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分开来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组成一个整体去认

识和了解的过程。二者彼此相反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们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为了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综合通过对各部分、各属性的分析才能很好实现,没有分析的综合是不完备的综合。任何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也需要综合。②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与综合。③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并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具有抽象得出的共同属性的事物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前者指在感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3)明晟办案的过程,从案情的提出到结束,进行了多次分析、综合、比较、

抽象、概括,这些既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