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industry・文化产业 麦积山石窟北朝菩萨造像的宝冠 白秀玲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 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 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 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菩萨宝冠;类型;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麦积山,俗名麦积崖。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 (二)麦积山石窟菩萨宝冠的研究现状 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 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 麦之状,故有此名”,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周围 关于麦积山石窟菩萨的宝冠,目前就笔者掌握的资料, 并无人对其做过系统的研究。魏文斌先生的《也谈仰月、日 月菩萨冠饰——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展开》一文,就其对麦积 山石窟初期洞窟的考察,发现几个洞窟内的胁侍菩萨或交脚、 半跏思惟菩萨的宝冠上装饰有仰月。他认为,这是来自波斯 萨珊王朝的冠饰,在5世纪时影响到了中国的佛教造像。同时, 麦积山的这种冠饰可能受到云冈石窟反传的影响,不是直接 来自于西域或中亚,并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对这一冠饰的演变 进行了研究。然而,文中分析对象有限,没有涉及麦积山石 群峰环抱,麦积一峰崛起,高142米,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 的美誉。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的西秦岭山脉之 中。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均从这里经过,是中国 佛教文化东传和南北方交流的重要枢纽之地。开凿于此的麦 积山石窟中众多的佛教造像,保留了多种不同地域的文化因 素。并最终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本文试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的冠式特征,来探讨麦积 山石窟菩萨宝冠的样式、来源和演变规律。 一窟现存的其它更多形式的菩萨宝冠。 (三)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造像的宝冠 、麦积山石窟菩萨的宝冠 由于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不同的专家学者在 面对麦积山石窟形式多样的菩萨造像时,对于菩萨宝冠的称 谓可说是五花八门,相同或相似的宝冠被叫成不同的名称, 而有些差别较大或干脆不同的宝冠,却被贯以相同的名称,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乱。为此,笔者专门对《中国美术 全集雕塑编8麦积山石窟雕塑》图版说明中的菩萨宝冠的称 呼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发现仅这一本书中30多身菩萨的宝 冠,就出现了多达13种不同叫法。这些名称虽然都是多少体 现出了该种宝冠的部分特征,但仍显混乱。上述诸多叫法, 转列如下: 1.宝珠花冠 (一)菩萨宝冠的作用 关于菩萨宝冠的作用,在佛经中有如下记载: 《华严经》卷廿四载: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受灌顶自 在王位摩尼宝冠,及髻中珠……愿一切众生,以智慧冠,庄 严其首,为一切法自在之王。……愿一切众生,首冠十力, 庄严之冠,智慧宝海,清净具足。……是为菩萨摩诃萨施宝 冠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第一智,最清净处,智慧尼妙 宝冠故。” 此段,菩萨佩戴宝冠象征其具有大智慧的作用显而 易见。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一:“经曰服乘白马至剃除 7O龛左壁胁侍菩萨。 2.三珠冠 须发者,述云此次人道类也。……宝冠璎珞者,即诸庄严具也。” 这段说明,菩萨佩戴宝冠还具有庄严其身的作用。 由以上可见,菩萨的宝冠,除了装饰作用以外,在 71龛右壁胁侍菩萨、 169龛正壁弥勒菩萨。 3.花冠 佛教造像中还有象征智慧、显示光明、庄严其身等功能。 169龛左壁胁侍菩萨、23窟右壁胁 8O窟左壁胁侍菩萨、 Chinese national Expo 67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侍菩萨、159窟右壁胁侍 萨、44窟l止肇左侧胁侍等萨、6O 莲化纹、转轮纹等: 舟之问亦 饰仃1 l川纹饰,同时在、大 遥芹 胁侍 萨、l2窟 左有胁侍菩萨、62窟主佛左侧二 【E丽 融的l 方 仃仰月装饰. 学暂称 仰,J冠 恃菩萨、60锤 胁侍 萨、库藏¨1土第1号石雌菩萨、库 这种所谓 丽冠的造像,在_芷祺…廿窟中仃众多小同的 峨第1号菩萨 表现形式. .4高冠 现仃74窟止壁 侧胁侍 100窟Ij! t f【ljJl lz龛思维菩萨与胁侍 菩萨、78麻JE壁左协竹藩萨、 5宝珠冠 76窟左 壁胁侍菩萨、169 128窟止壁右侧胁侍菩萨 麻左壁胁恃菩萨等,其宝冠 6三瓣花蔓冠 为典型的 嘶宝冠, 个圆 I 4-8窟匝嚷左侧七龛思维菩萨、102窟右壁义殊 萨 . 盘的边缘牲_水棚切,I 酊吲 7高花氆 盘上,均饰以兽面纹样,额 76窟彳 观音菩萨、1 63窟左壁前部上2龛右侧影塑菩萨、 前正中的头发被收笼起来后, 2f】席iE壁7 1胁侍菩萨 有一缕头发是从兽嘴 穿过, 8.花蔓冠 左右两1\吲魏J-的纹饰fJ11j为 1 15窟左擘观音菩萨、37龛正壁右侧胁侍菩萨。 转轮.【1 心各有一 彤孔涧, u小冠 仃一股 发穿 来后打结, 85窟jt 侧胁侍蒋萨 . 再与耳髭邴何的失发合在一 I().荷叶冠 赵l从耳 卜j 到 上( 1): 图1麦积山76窟左壁观音菩萨 16扁 l 胁侍菩萨一 71 侍菩萨、1O0 1】莲蕾花冠 廨正壁, J 1-惩胁f、 萨、 l 23窟II 左fjl!Jl胁侍菩萨。 l28窟_l 打胁侍菩萨、I33 l2.莲花冠 窟1号造像碑上段左 侍 47窟 有侧胁侍菩萨。 菩萨、l48窟正壁I 龛思维 13三瓣花冠 菩萨、169龛IF壁弥勒苷萨、 78窟 flJ!lI胁侍菩萨 、 l I5窟年 岘音菩萨等造像 上引l3种宝 称 ,根据笔者的实际渊查,认为具有较 II1’三【 冠的 一个 艇边缘 大的缺陷:其一,不能慨括反映麦积U1 窟现存菩萨的宝冠 也基本干}{切, 、 、f1 i 种类;其二,这些命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科学地对麦 的圆赫I 均装饰成转轮样 积“I舀窟现仔菩萨的宝冠进行分类。 式,即在 彘.tn同绕着rf1心 通常来 『,从图像学的命名原理来看,未知 称的图像 塑造成旋转的纹线,或者装 命 .应以具有慨括特 的主要构成要素来命名。而上述诸 饰成轮箍的样式,正巾的一 多 称,只是抓住其中的某一非主要构成要素特征进行命名. 缕头发刚从嘲彘中心的孔涮 如同样由三一 蕊作为主要构成要素特征的菩萨求冠,竟分 中穿过, 疗两侧院I艇中心 别被称为宝珠仡冠、 珠冠、花冠、高冠、宝珠冠、一 瓣花 各穿出-来头发垂于 盛底 图2麦积山115窟左壁观音 蔓冠、高花冠、花蔓冠等 I司样地,由= 个莲瓣作为构成要 部扪 结后与耳鬓处的头发合 素的菩萨衷冠,则被分别称为化冠、i瓣花蔓冠、仡蔓冠、 成一股后垂_丁宿头( 2) 莲莆花冠、莲化冠、i瓣化冠等。这些命名上的不规范或不 8O席左壁 侍菩萨的 科学,容易f)l起人们对菩萨宝冠认知上的错误和歧义。 此, 而冠,和其他二而冠有较大 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的 纳币¨分类。 的不同 京冠 的 蕊相较 (四)麦积山石窟菩萨宝冠的分类 了 它扁龛内的明显要小. 根据H前学酱对麦积山石窟菩萨宝冠命名的现状,加上 而且相:甄之 也已不再是相 作者对这些 冠的观察卡丌研究,认为麦积山现存菩萨宝冠的 切的关系,而是拉开rl一定 命名应如 进行: 的 离(I嗣3)l 1三面冠 69龛左右胁侍菩萨同样 三面冠足麦积山石窟北魂时期最常见的宅冠类型。其基 戴二三面冠,但其冠JI的圆盘 水特 是’ lE、左、右三面各有・个大型网艋,每个凤 变得更小r, 盘本身变成 盘的t{1 .有- 孔洞,洞『11仃一缕发丝从了L洞中穿出或穿入, 丁发髻 的一点装饰.和其 将头发笼于其后;圆盘的丧 装饰有不同的纹样,有兽面纹、 它三个大型圃盘边缘基本相 图3麦积山80窟左壁胁侍菩萨 68 Chinese national Expo 切的形式完全不同,三个圆 盘之间南中间孑L洞中穿出的 发辫相互连接(图4)。这 里这种转盘式的发冠装饰, 是否与佛教中以转的形 土第l号石雕菩萨、133窟1 1号造像碑中段左有胁侍 宝冠,都是正、左、右三面有一片直立的莲瓣,瓣上 宝之类的饰物(图6)。 3)花式冠 直接在梳起的发髻前装饰一朵或数朵盛开的花 123窟正壁左侧胁侍菩萨是将三朵盛开的梅花串起来 冠(罔7)。60窟左右壁胁侍菩萨,在发髻前装饰一 的花朵作为宝冠(图8)。或者在发髻的正、左、右 装饰一个带莲台的摩尼宝珠,外饰火焰纹,如62窟正 胁侍菩萨、l3窟的文殊、普贤菩萨的宝冠(图9)。: 式来弘传佛法的思想有关, 有待进一步进行考证。 2.花冠 麦积山石窟现存的 面 冠式宝冠大量出现于北魏早 期洞窟之中,到北魏晚期时 已难觅其踪。代之而出现的 是花冠,即以三个莲瓣代替 原来菩萨宝冠上的 个圆盘 状饰物而卡句成的宝冠新样式, 图4麦积山69龛右胁侍菩萨 壁右侧观音菩萨则是在花冠的正壁装饰一尊结跏趺坐 上的化佛,这种宝冠被作为观世菩萨的标识的专用装 称为化佛冠(图l0)。 有的则直接以一朵盛歼的花朵作为宝冠装饰。宝冠上的仰月 装饰则不再出现 麦积山石窟中现存的花冠,可分为以下四 种形式: 1)单叶冠 此种宝冠型式,以l59 窟正壁右侧影塑交脚菩萨及 其左右胁侍菩萨、133窟第3 龛右胁侍菩萨、123窟正壁 佛右侧胁侍菩萨、127窟正 壁龛内石窟二胁侍菩萨、以 及库藏第3号观音立像的宝 冠为代表。这些宝冠变得非 常简清,仅在发髻前面有一 个莲花瓣或三角形饰片将头 发堵在后面,并在莲花瓣或 三角形饰片中下部镶嵌一颗 图7麦积山123窟正壁左侧胁侍 图8麦积山60窟左壁胁 宝珠作为装饰,如159窟影 塑的交脚菩萨、库藏第3号 图5麦积山159窟影塑交脚菩萨 菩萨;或者干脆不作装饰如 159窟影塑菩萨中的二胁侍 菩萨(图5)。 2)l二叶冠 宝冠上的装饰由直立的 莲花瓣为主要图案,多为三 片,莲瓣的中心往往有珠宝 图9麦积山62窟正壁左侧胁侍菩萨 图10麦积山26窟正壁右侧 等作为装饰,为了与其它形 式的花冠进行区别,本文将 这种宝冠称为三叶冠。44窟 正壁左侧胁侍菩萨、2O窟正 壁右侧胁侍菩萨、102窟左 壁维摩诘左侧胁侍菩萨、62 窟左壁右侧胁侍菩萨、47窟 4)莲花冠 在发髻上饰一圈垂露状的莲瓣纹作为宝冠上主 饰的一种宝冠。如库藏第7号菩萨立像、库藏第9号 像、163窟正壁右侧胁侍菩萨、l2窟正壁佛左右胁侍 11)。 二,麦积山石窟菩萨宝冠的特点 从调查资料可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的宝冠, 图6麦积山44窟正壁左侧胁侍菩萨 正壁有侧胁侍菩萨、库藏 期以_三面冠为主。这和敦煌莫高窟、云 石窟相同。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 戴的头冠,也类似于克孜尔石窟菩萨的单面宝冠,同窟壁i 中却未出现三面宝冠。这种例子在金塔寺石窟东窟中心柱南 面下层龛右的胁侍菩萨的头上也可以见到。 那么,麦积山石窟中出现的三面菩萨宝冠,到底是从西 域直接传来,还是中国别的地方?可以说,三面冠是明显受 到云冈石窟的影响。根据魏文斌先生的研究,麦积山石窟北 魏早期出现的三珠冠(本文中的j面冠),往往还有一些附 加的仰月或者日月形装饰,这种冠饰在麦积山石窟的流行时 间很短,都来源于中亚或者西域,它是波斯萨珊王朝的王冠 上非常普遍的装饰。但是,却是首先传到云冈石窟后,再由 云冈石窟反过来传到5世纪后期的麦积山、敦煌等地的石窟 的。 图11麦积山12窟正壁左胁侍菁萨 图12云冈石窟第3窟后室左胁侍吾萨 到了北魏晚期,这种带有仰月装饰的宝冠已存麦积山石 在敦煌莫高窟和云冈石窟中出现过的三面冠中,在前面的圆 窟难见踪迹.代之而起的是三叶宝冠。根据凋查资料显示, 这种冠式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在麦积山石窟,但它明显晚 于_二面冠。如第l27窟正壁龛内的两身石雕 侍菩萨,其宝 冠就是在发髻的前面有一片莲花瓣,上面有一颗宝珠样的装 盘上装饰一尊坐佛的化佛冠在麦积山石窟中却没有遗存。同 样的,敦煌莫高窟第288、285窟中带有鸟头装饰的宝冠类型 也没有在麦积山石窟出现。另外,同样是兽面纹装饰,在云 冈石窟中,兽面纹多以浮雕形式出现在菩萨花式高髻的正面 (图l2),而并非浮塑于圆盘上,没有构成三面冠。仅第三 饰。而在左壁龛内胁侍菩萨的发髻前面则有一片莲花瓣状的 饰物,可见其已具有了i叶冠的雏形。另外,存库藏第3号 菩萨立像的扇形发髻前,也有一个莲瓣形且前面有一颗宝珠 窟主室左右胁侍菩萨像上的兽面纹位于宝冠的正面,与左右 两个图案组成了=三面冠的形式。北魏晚期,在麦积山石窟还 m现了在扇形髻前面仅有一个莲瓣,上面嵌有宝珠的单叶冠。 除此之外.还有三叶冠。如133窟笫11号造像碑中段的右胁 的装饰,同样是与西魏菩萨i叶宝冠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些新样式,大都出现在受到南朝造像影响后形成的褒 衣博带式风格的造像上。然而,=_叶冠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如在菩萨发髻的正、左、右 面分别点缀性地装饰一个叶‘片 侍菩萨。 到了西魏,在麦积山石窟三面冠已不见踪影,花冠则是 状饰物,从而构成新的位置排列形状。此外,单叶冠中部也 出现三角形的叶片。这些情况都说明,麦积山的i叶冠和单 叶冠,尽管它和云冈石窟三面冠及山形冠之间有一定的渊源 关系,但仍然得说,它是麦积LIJ石窟造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独特样式。这种冠式首先在麦积山形成并出现的原因,一方 这一时期的主流宝冠样式,如44窟正壁右胁侍菩萨、20窟 正壁左有的胁侍菩萨、102窟右壁文殊菩萨、123窟正壁左侧 胁侍菩萨。北魏早期大量出现的i面冠在这一时期的遗存中 再没有出现。这和敦煌莫高窟在北魏晚期到西魏时仍有大量 的i面仰月冠存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从敦煌莫高窟来看,三 叶冠直至北周时期才普遍出现并取代三面冠,可见其出现的 时间要比麦积山石窟晚上很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莫高 窟的三叶冠有可能是受到麦积山石窟的影响。 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的菩萨宝冠变得更加丰富,如26 窟正壁右侧观音菩萨的化佛花式冠、l2窟正壁左右胁菩萨的 莲花冠、60窟正壁左右胁侍菩萨在宝冠正左右三面各饰一个 带莲花座,背饰火焰纹的摩尼宝珠的花式冠。 面是受到云冈模式的反馈,另一方面也和麦积山石窟位于东 西向的丝绸之路和南北向的茶马古道交 之地的优越地理位 置有关。我们相信,对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一定会是麦积 山石窟的宝冠演变走在河西地区前列的重要原因。此后,同 时期或者稍后出现的花冠其它样式,则是这一时期多元化文 化因素在图像方面的实物见证。而到北周时期,菩萨宝冠正、 左、右三面带莲座的摩尼宝珠装饰的花式冠的出现,只不过 是北魏早期三面冠的另一种形式的复古。 隋代麦积山石窟菩萨的宝冠,除了沿袭北周宝冠的几种 形式外,宝冠上的装饰变得更加的繁杂华丽。如l3龛摩崖造 像中的义殊和普贤菩萨。 四,结论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的菩萨宝冠,大致可以分为三面冠、 花冠两类,其中,三面冠在正、左、右j面圆盘上的装饰略 有不同。花冠又可进一步分为i叶冠、化式冠、单叶冠、莲 花冠四种。它们的样式是在吸收了北魏早期云冈模式的样式 三.麦积山石窟菩萨宝冠的来源及演变 目前,麦积山石窟出现最早的菩萨宝冠,就是 面冠。 这种冠式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在宝冠上有i个较大的圆盘, 后,在此基础之上,凭借其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兼容并 蓄了我国东西、南北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创造 的有自身特色 的多种新样式。 作者简介:白秀玲(1964一),女,天水市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 所人事教育科科长,馆员,主要从事石窟考古工作。 再加上一些不同的附属装饰。关于宝冠上出现大圆盘的装饰, 在我周最早见于一带的菩萨像中,从最初的吐木休克出 土的两件菩萨头 将圆盘作为束发的装饰到龟孜地区形成的 同定形式,就是作为一种头冠在头上饰以一个或两个圆盘形 装饰。l在炳灵寺石窟第12号壁画中,阿弥陀佛两侧的菩萨像 70 Chirlese nationa ̄Ex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