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未来
1•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 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 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 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 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 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 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 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 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 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 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 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
牧、畐
U、
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 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
20世纪70年代
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 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 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
80年代
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 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 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 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 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 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 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 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 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 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 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 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 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 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因
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 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 生态农业的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 的环
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 替代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 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 品和生态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 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 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 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 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 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 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 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 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 “三 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 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 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 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与其他农业的对比
一 •传统农业
通过选种、耕作、施肥与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使 系统内农作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可供人类利用 的生物能。 二. 现代农业(西方石油农业)
主要表现在以机械作业取代畜力和手工作业,以 化肥取代有机肥,以农药和除草剂取代传统的病 虫害防治措施。 三. 生态农业
通过不断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利用率、和生 物能的转化率,加速能流和物流在生态系统中 的再循环,扩大和提高能流、物流在生态系统 中的数量与质量,以达到节省资源、高效生产 的目的。
(概念:虫态友业中能曼的输、、传建、转化和 散失的过程
(能量的源头:丈阳能
彳浇经生态农业的总能量:作肠5杂草等 右遼後:仓输縫或金物阿
的卷量
:单向流动:沿食肠链方向由低菴养銀 區旬下一帶养鍛
i/遂级逻減^能暑沿食粉皱减动过程中隻级 \"“ 邁减:传還就率=0%-20%。 I育人的参与1人工辅珈能丿
研究意义:调整生态衣业中的能量济动
关余,使能量持躱當效轴流 向对人凑最有葢妁部分。
4. 生态农业的特点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 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 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 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 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 技术,以
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 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 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 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 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 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保护农 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 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 把环境 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 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 提高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5. 生态农业的模式类型
时空结构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 和
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 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 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 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 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 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 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 养模式等。 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 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 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 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 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 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
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 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 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 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 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 式类
型。
“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 摒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 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 弃物质循环利用;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 (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大 量使用化石能源等);通过用系统学和生态学 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 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 改善其功能;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 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 得良好的效果。
,曾普遍取
6. 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类型
1. 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 生态
系统类型
2. 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类型 3. 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 4. 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类型 5. 农-渔-禽水生生态系统类型
6. 多功能污水自净工程系统 7. 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
8. 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的湿地生态
系统类型
9. 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类型 10. 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类型 7. 生态农业的典型-桑基鱼塘
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 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这里地势低洼,常受水 淹。农民就把一些低洼田挖成鱼塘,挖出的土将 周围的地势垫高,并将各个池塘隔开,叫做基。在 基上种果树、蔬菜、甘蔗,分别称为果基鱼塘、 菜基鱼塘和蔗基鱼塘。在基上种桑养蚕,形成桑 基鱼塘。桑基鱼塘基上的桑树是生产者,蚕以桑 叶为食,是第一级消费者,生产丝、茧、蛹,排出 蚕粪。塘里的鱼是第二级消费者,为充分利用各 种饲料和立体空间,施行不同鱼种分层放养,上 层鱼吃剩的残余物及粪便成为下层鱼的饲料,鱼 类的排泄物和其他动植物的残骸又被微生物分 解为含氮、磷、钾的简单物质,混入塘泥。这种 塘泥肥力高、肥效长,又有抗
旱和防止杂草滋生 的作用,是施用于桑基的好肥料,从而进入新的 循环。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水陆相互联系、动植物 相互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层层利用的农业生态 系统,形成“桑茂、蚕壮、鱼肥大,鱼肥、泥好、 桑茂盛”的有机联系。
基塘生态系统不仅资源利用率高,生产率也很高 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种养加综合利用模式北京 市大兴县留民营村是世界闻名的生态村。 全村按 照生态学能量流动原理,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 构调整。为了充分利用秸秆,重点发展了饲养业, 先后建立起奶牛场、鸡场、鸭场、猪场和养鱼场。 与此同时,为农业服务的饲料厂、面粉厂、食品 厂也相应建立起来。逐步形成一个农林牧副渔全 面发展、种养加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留民营村 以农作物秸秆和粮食加工产生的米糠、麸皮作为 饲料送到饲养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进入沼气 池,产生的沼气供农民作生活燃料。沼气渣和水, 一部分送至农田,一部分送至鱼塘,一部分沼气 渣加工后又是好饲料。鱼塘的塘泥又是农田果园 的好肥料,豆制品厂的下脚料用来喂奶牛和猪。 鸡粪既用做肥料,发酵除臭后又是猪的好饲料。 通过这样的综合利用,不
仅促进了系统内粮食、 牲畜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益,降低了污染, 净化了环境,还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使初级生 产的光能利用率、能量转换率和秸秆还田率都大 大提高,从而促进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增 加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8. 生态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 试 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 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 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 发展的障碍。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以前的研究,往往 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 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 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 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 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
因此,需
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 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 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 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
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 ,要从生态的前瞻 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 久性等
综
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 生 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 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 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 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 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 态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 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 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 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 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 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 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 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 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 这 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 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 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 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 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
在整个生态系
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 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 的发展
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
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 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 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 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 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 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 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 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 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 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 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 展方向。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没有 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 , 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 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 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 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 ,提高广大农民 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不断地为他
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当前我国 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 仍然需要
深入地贯彻实施。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
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 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 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 保障体系。 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 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 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
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 在我国 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
幼苗、
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 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 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 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 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 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 力度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 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 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 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
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 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 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 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 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 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 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县所、县 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
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五、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 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 在一些地 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 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 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 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 盈利可能往 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 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 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 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 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需要的, 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 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 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 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 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 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六、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 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 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 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 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 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 WTO既 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也使之 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 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而其中,农 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 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 2030 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 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 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 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七、 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 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 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与 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 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八、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 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 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 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从总体而言,沉重的 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 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 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 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 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 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9.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 满足巨额农产品数量增长,品质改善的 挑
战。满足人口衣食需求的挑战
2. 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挑战。 3. 农业资源短缺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挑
战。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灾害频繁
10. 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
1、 人口剧增,耕地锐减,人地矛盾突出 2、 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承载压力巨大 3、 科技滞后,普及缓慢,支撑动力不足 11. 生态农业的未来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例如,在德国,现在顾客购买生态
牛肉要比购买常规方法生产的牛肉至少贵 30%,但消费者认 为,由于生产生态牛肉需要付岀较多的人力 和财力,因此,付这个价格值得。近年来,德国牛肉销售量下降了
50%,但生态牛肉销售量增加了 30%。
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 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 西欧是全球最大的生 态农产品消费市场,2000年生态农产品消费总额达到 95 . 5亿美元,其消费额在未来几年里将会保持连 年增长。到2005年,生态农产品的零售总额将占西欧食品市场的 5%-10%。在政府方面,《欧洲共同农业 法》有专门 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的发展。 欧盟各国也大都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 例如,奥地利于1995年即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
国家提供专门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
生态农业转变。法国于 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 “有机农业发展中期计划” 。2001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 农业部长会议将帮助养牛农民从现在的集约式经营向粗放式生态饲养转化列
为七点建议的主要内容之一。
德国农业部长建议欧盟在10年内使生态农业产值占整个农业生产的 20%。在经营企业方面,美国有机农业 商业联合会主席凯瑟琳?迪马特奥说:“有机农产品已不再限于健康食品店, 现在它们正不断涌进大型连锁 超市。” 2000年春季,英国最大的销售连锁商冰岛公司宣布:该公司将把货架
上的所有食品都换成生态农
产品,而且价格和原来一样。这个举动随即在整个市场引起连锁反应。生态食品已不再只是一种时髦。正 如有专家指岀的那样,生态农业 有朝一日将会成为世界农业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12. 走进生态旅游区浙江滕头村
发展特色: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 “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 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
生态温室
绿色长廊
盆景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他
其他图
片资料
生态农业
裘示桂册訖动.——表示物质流动
太阳
桑基鱼塘
桑叶
•
排泄瓠 5S
裘示桂册訖动.——表示物质流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