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汉字的发展。到底是在什么方面紧密联系着汉字与儒家文化呢?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由于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 , 几千年来一直居于正统的地位。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便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神学家孔汉思也认为“ 中文书写文字具有表意内容,并呈现某些基本上相同的态度和世界观,而这种态度和世界观从本质上看都受古老的儒学制约。 ”儒家文化中许多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浸润到了汉字的形体构造之中,汉字实际上成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习惯是重整体、直觉。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正是来自于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儒家认为 , 社会是一个整体,它由不同等级和处在不同关系的人所组成,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是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这种政治伦理思想维持人们之间和等级之间的平衡,使整个社会协调发展,长期统一。政治上的 “ 大一统 ” 又反作用于中国文化向 “ 同一 ” 方向发展。尤其是经历了秦代的 “ 书同文 ” 后,再到汉代的 “ 独尊儒术 ” ,把这种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儒家思想的重统一、重整体,体现在文字上,其表现如下。第一,以象形因素为约的特点几千年不变,始终不脱离以形知意。汉字
的以意统形的方块形式常使人能从其形体结构直窥其意,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从单个汉字来看,其结构也往往体现着统一的整体思想。如 “ 国 ” 字 , 甲骨文即 “ 或 ” 字,字中 “ 戈 ” 表示兵器, “ 口 ” 家城邑形,放在一起表示守城。而 “ 国 ” 之繁体 “ 國 ” 在原有的 “ 或 ” 字外边再加一个大框,表示周围有界,被围之意,这一演变蕴含了人民持戈守城,继而划定疆界,圈固城郭 , 从而表达了国家统一、不可侵犯的丰富内容。其他字如 “ 发 ” 、 “ 共 ” 、 “ 合 ” 、 “ 同 ” 等,从字形字意都可看到整体统一等观念的影响。
其次,儒家思想重视普遍联系的思想 , 认为天地人合一,自然界与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对应,水融,是个和谐的统一体。这一重协调、重和谐的思想反映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导致形声配合结构增多,部首偏旁日益丰富,而偏旁部首体现的正是一种普遍联系的思想。如以 “ 走 ” 作部首,造出与前行的动作有关的一系列字来,如 “ 赴 ” 、 “ 越 ” 、 “ 超 ” 等;以 “ 女 ” 作部首造出 “ 妈 ” 、 “ 姐 ” 、 “ 妹 ” 、 “ 姑 ” 、 “ 姨 ” 等汉字;与太阳有关的现象,汉字常少不了 “ 日 ” ,与动作有关的字,大都以提手旁作部首。
再次,儒家文化思想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把具有辩证内容的初期哲学中如 “ 阴阳五行说 ” 等进一步展开引申出否与泰、往与复、损与益、乾与坤等一系列范畴 , 谓之 “ 一
阴一阳之谓道 ” ,即阴阳互补为道。 “ 君子安而不忘危 , 有而不忘之 , 治而不忘乱 ” 。这种辩证思想在文字的创造中也有所反映,被称之为 “ 夫子之通 ” 的 “ 忠 ” 、 “ 恕 ” 二字,《说文解字》曰: “ 忠 , 敬 ” , “ 恕,仁也 ” 。这两个字不仅相互构成对立的关系,而且两个字本身的上下结构也形成了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又如 “ 仁 ” 字,从人而二,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有个性的人常常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但若把他们结合在一起,达到对立的统一,便做到了仁。随着汉字的发展,更有大量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出现,这些字以及这种结构方式都渗透着儒家对立而又统一的思想内容。
其四 , 儒家文化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尤其是其道德人本主义 , 重视人性 , 这也形成了汉民族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形态上,则表现出汉语习惯于用人称主语表现,及常用主动式表达被动意义,而英语等其他语言较多用非人称主语和非人称代词等,且常用被动式。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重在 “ 事在人为 ” ,人的动作与行为必然是由人做的 , 事和物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因而书写和表达时往往要说出施动者,即使没有确定的人称,也采用统称,如 “ 人们 ” 、 “ 大家 ” 、 “ 有人 ” 等。 其五,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价值观,也反映在某些汉字的形体结构上。汉字中一些形声字意符为 “ 女 ” 字旁的汉字,常含有
贬义,如 “ 妓 ” 、“ 娼 ” 、 “ 嫖 ” 、 “ 奸 ” 、 “ 姘 ” 、 “ 婬 ( 淫 )” 等。某些贬义字如 “ 奸 ”, 纯粹是男性的责任,但仍用 “ 女 ” 作意符,更是男尊女卑价值观念的表现。就连中性字 “ 妇 ” 其繁体 “ 婦 ” 形容女子拿着扫帚扫地,可见古代妇女的地位。而某些表现不健康、不正当心理和行为的汉字,如 “ 嫉 ” 、 “ 妒 ” 、 “ 妖 ” 、 “ 婪 ” 、 “ 妄 ” 、 “ 嫌 ” 等字都用 “ 女 ” 作意符,而这些心理和行为并非只属于女性,显然也是男女不平等的反映。诸如此类造字心理上的偏见无不反映了男尊女卑经儒家文化强化以后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反映了男子处于权力中心,妇女地位低下的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
其外,还有许许多多方面的儒家文化都体现在了汉字上,例如儒家的中庸之道等等。汉字的发展历程与儒家伦理思想及封建政治经济紧密结合,并且与汉民族统治思想同步发展 ,儒家文化思想及以宗理思想为中心而派生出的各种思想都浸润到了汉字的创造之中。分析汉字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与汉字的特殊关系,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与汉字的特殊关系,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发展,认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同源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也再次认识到汉字与儒家文化的密切联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