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浅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来源:年旅网
浅析苔丝悲剧的成因

托马斯·哈代擅长以悲剧的眼光来审视人生, 以悲剧性的感悟及独特的方式

来描绘人生的苦难,因此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其代表名作《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农村姑娘苔丝的悲剧命运。任何悲剧的产生都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苔丝;人为因素;社会因素;作家因素 正文部分:

一、苔丝是 19 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在 《德伯家的苔丝》 中, 用现实主

义的笔触鲜明生动地塑造的一个美丽纯朴的农村姑娘。 《德伯家的苔丝》 描述了发生在 19 世纪的英国的一个悲惨的故事, 5 月的一个夜晚, 农村赶车汉约翰·德伯菲尔在回家途中, 听一位牧师说他是名门贵族德伯维尔家的后裔。他兴奋异常, 信以为真,一心想借此摆脱贫贱家地位, 便要女儿苔丝到特冉特瑞齐去,向 一家冒名德伯维尔姓氏的富户认亲戚。17 岁的苔丝姑娘, 纯朴美丽, 毫无人生经验,终于去那个 “本家” 帮佣, 结果被恶少亚历克诱骗失身。苔丝悲愤回家, 抑郁度日,生下的孩子也未能保住。后来,她来到一个牛奶场当挤奶工, 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结识了一个青年安吉尔·克莱尔, 两个人产生了爱情。然而苔丝内心矛盾:缠绵的爱情常常让她忘却往事;清醒的理智却又让她记起往事。悲痛的历史好似沉重的十字架压在她的身上, 她多次欲言又止。在克莱强烈的追求下,两人终于结婚。新婚之夜, 苔丝决心把自己的 “罪过” 都告诉克莱。不料克莱首先开口,向苔丝吐露了他自己过去的一段荒唐情事, 苔丝当即真诚大度地宽恕了他。然而,当苔丝向他倾诉自己的不幸之时,却没有得到同样的饶恕。 克莱尔以 “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就不同 ”,“乡下女人不懂什么叫体面” 为由,冷酷地离开了她。之后为了养活全家,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维护所谓“丈夫”的尊严, 苔丝又不得不饱受无尽的屈辱到一家农场干着跟男工同样繁重的劳动, 并苦苦等候远走巴西的丈夫归来。可没过多久,亚历克又来纠缠她,而这时她的父亲不幸死亡,母亲又重病,房主逼租, 全家沦落街头。在失去父亲的痛苦和生活窘况的双重逼迫下,绝望的苔丝再次接受亚历克的保护,答应跟他同居。但是,不幸总是降临到可怜的苔丝的头上。正在这时,克莱尔从巴西匆匆赶回。他让苔丝的生活再次失去平静,她悔恨交加,最终刺死了亚历克,跟克莱逃进森林过了五天幸福生活,之后被处死。苔丝的命运是悲惨的,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苔丝悲剧的发生?谁是罪魁祸首?苔丝的悲剧命运产生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由社会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将从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和作家因素三个方面具体深入的分析苔丝的悲剧成因。 二、导致苔丝悲剧的人为因素。

(一)苔丝的性格决定了悲惨的命运。

苔丝是一个孝顺、善良、纯洁、自尊、富有责任感、勇于反抗的英国乡下姑娘,但正是她的孝顺、善良、纯洁、自尊、责任感不断地给她带来灾难,正是她的性格造成了她的悲剧命运,这是莫大的不公平。

1、苔丝对父母孝顺,对家庭富有责任感。苔丝为了帮助她的父母,她可以付出一切苔丝先后两次失身都是由于家人生计所迫。苔丝第一次失身,是由于家里老马死亡,迫于生活压力和对父母的愧疚之情而去德伯家认亲戚、做帮工,但却遭到亚历克的强奸。苔丝第二次失身是为了家人,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发生的:苔丝新婚后遭到克莱尔的遗弃,为了生活,为了维护所谓”丈夫”的尊严而四处流浪打工,参加极其艰苦的劳动,生活极端艰苦,但仍然

痴情地等待丈夫的回心转意。这时苔丝家又发生变故:父亲猝然去世,房屋被房主收回,全家栖身无所。这时,亚历克又趁虚而入纠缠她,凶狠的富农有意难她,克莱尔却杳无音信。 为了家人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苔丝只好放弃爱情,再次牺牲自己充当亚历克的。苦难的苔丝就是在这种境遇下被一步步逼向绝路。

2、苔丝的纯朴、自尊。猎苑事件之后,面对亚历克在经济上的诱惑,苔丝不愿随波逐流,带着对亚历克的鄙视和厌恶,毅然选择了离开。她的纯朴自尊使她不能与人面兽心的亚历克相处。苔丝的选择实质是上用纯朴的逻辑对传统的贞操观念的一种否定,表现了她本性的纯洁,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由于纯朴,苔丝不顾母亲的劝阻在新婚之夜向心爱的人袒露了自己的“污点”。得知苔丝的失贞,克莱痛苦、悲愤到极点,出现了他梦游的情节。苔丝本可以告诉他梦中的痴情,唤醒他心中的柔情,造成转机。她的纯洁、自尊,没有让她施展女性的魅力极力软化他,也没有大吵大闹压倒他,但她的这种自尊的背后是自卑和负罪心理在作怪。苔丝为了克莱尔的利益,愿意跟他离婚或者是去死。由于自尊,苔丝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仍不肯向克莱尔的父母求援。如果苔丝放下自尊向克莱的父母求援,也不会成为亚历克的俘虏。也就不会发生这个悲剧了。

3\\苔丝的宿命论思想。苔丝性格中宿命论的影子也是导致苔丝悲剧人生的一个因素。苔丝的宿命论思想跟蒙昧闭塞的农村生活有关。农村是靠土地与阳光雨露为生,四季的变化日月星辰的运行等是人力所无法干预的。 苔丝的母亲那本《算命大全》便是一个象征。苔丝在关系到自己命运的重大问题上产生的敏感也是必然的。当苔丝第一次到亚雷家认亲时,在回家的路上,被玫瑰花刺了前胸,便“认为那是个不吉利的兆头”,为她的人生蒙上一层阴影。当苔丝试穿新婚礼服时,脑子里浮现出的是“曾经失节的妻子,穿上它决不会合身”的民谣,她因此而心情沉重。举行婚礼后回到奶场时那“主凶”的午后鸡叫、新房门口的女相、手中十字的誓言、全家被扫地出门而出现的四轮马车的幻觉、原始开尔脱人在悬石神庙举行献祭礼,这一切都在苔丝的心理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吞噬着苔丝与生活抗争的勇气,同时也象征着苔丝“无可逃避”的命运以及人世对苔丝的残酷。

4、勇于反抗,造就了悲剧的命运。苔丝身上闪烁着敢于冲破旧礼教的一切束缚的反抗精神。苔丝对世俗的道德价值观开始产生怀疑。她不管宗教清规, 自行代牧师给她的私生子行洗礼,揭开了她反抗的序幕。她要与压迫她的生活环境作斗争。在燧石顶的麦垛上,当亚历克第二次又来纠缠她时,她抓起皮手套砸得他嘴上流血。在棱窟槐农村工作时,凶狠的富农有意难苔丝。她据理力争,反驳富农的难。她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计件活,干多少事付多少工钱,所以我做多做少于你并没有关系。”这是一个想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个人起码幸福权利的纯朴姑娘。她最后的反抗是激烈的,但促使她复仇的种子仍是亚历克夺去了她的贞节,剥夺了她爱的权利。当悔悟的克莱尔突然出现,愤怒的苔丝举起复仇的尖刀刺死亚历克,这是纯洁无辜对淫邪奸诈的反击。苔丝和克莱尔过了几天幸福真实的爱情生活后,她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以死资产阶级不公道的法律。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她不甘屈服,以她个人微薄之力去与强大的统治阶级相拼,无异于以卵击石,毁灭是必然的。 (二)“撒旦”亚历克与“天使”克莱尔

亚历克是苔丝悲剧的始作佣者和一生痛苦的渊源,从本质上看,他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追求,靠家庭遗产过着富裕生活的资产阶级少爷。他看上了姿色出众、单纯善良的少女苔丝,从苔丝第一次去他家攀亲谋求工作的时候,他就立刻被苔丝的美貌所吸引,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亚历克意识到苔丝致命的弱点就是她的家庭。因此他通过在经济上给苔丝家庭的一些施舍,从而使苔丝处干负欠他的地位。但苔丝却一直对他没有好感,总是对他没有好脸色总是尽力疏远他,这使得亚雷十分懊恼却又无可奈何。“围场之夜”苔丝失身于亚雷,不仅是亚历克处心积虑的结果,也是当时的环境氛围所促成的。亚历克毁灭了苔丝的生活,掐断了苔

丝通往幸福的一切道路,给苔丝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苔丝失身于亚历克,或许有其偶然性,而正是由于这一偶然性,才导致了以后许许多多的必然。美丽纯洁农村少女苔丝一踏上社会就遭到不幸,然而她身上所受的摧残,只是她痛苦生涯的一曲序幕,随之而来的各种精神的打击更使她难以忍受。

如果说亚历克在肉体上给予苔丝残酷的摧残,那么安吉尔·克莱尔则使得苔丝在精神上饱受了折磨。(1)他是爱姆斯一个低教派牧师的儿子,受到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小,不愿接受父亲为自己选择的职业去当牧师“为上帝服务”,而决心以务农为业,“替人类服务、增光”。他把求知的自由看得比“丰衣足食还贵重”,厌恶现代的城市生活,蔑视社会的习俗和礼法,跑到乡下学习农业技术。他追求苔丝,赢得了苔丝真挚的爱情,然而克莱尔从一开始便把苔丝看作理想贞洁的化身来加以崇拜、追求的。他把苔丝看成是“从全体妇女里提炼出来的典型仪容”。苔丝最天真的事莫过于新婚之夜向克莱尔坦白自己以前的“罪过”了,当新婚之夜克莱尔向她诉说了自己婚前的“不忠”之事后,天真的苔丝认为有必要向丈夫坦诚相告,把母亲的告诫抛到脑后,满以为自己对克莱尔的原谅也会换得克莱尔的原谅。但是,克莱尔允许自己的不纯洁,却完全倒向旧的伦理道德一边,不能接受苔丝的曾经“失身”,说什么“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就不同,哪能一概而论呢,”他对苔丝理想化的爱情泡沫被意想不到的事实所击破,使他几乎要疯狂,而且还感到受欺骗。他把爱情抛到一边,只想着社会怎样看待他们和今后他们的孩子,最后,屈服于习俗,不负责任地离开,把苔丝推向绝望的深渊,并在精神上完全崩溃,被迫走上了绝路,苔丝的悲剧也就变得不可避免了。在这方面,作为“天使”(安吉尔英文ANGEL是“天使”的意思)的克莱尔其实是一个帮凶,他客观上把苔丝推向“魔鬼”。克莱尔离开苔丝,使苔丝走投无路,让亚历克有机可趁,违背了保罗的教导。对此哈代评述道:“(克莱尔)本来有先进的思想,善良的用意,但是虽然他极为想要以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一旦事出非常,他还是不知不觉地依从小时候所受的训教,最终成了习俗的奴隶。”可见像克莱尔这样的知识分子虽然有进步的要求,但他的理想与现实行动脱节,,性格偏执,软弱,缺乏责任感,道德上十分保守,促使了悲剧的发生。克莱尔不止一次冷酷地对苔丝说:“你以前是一个人,现在又是一个人了,我原来爱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你,是一个模样儿跟你一样的女人。”而苔丝发自心灵深处的话:“我只要看上你,那我就要爱你爱到底了,不管你变了什么样子,不管你栽了多少跟头,我都要一样地爱你,因为你还是你啊?”丝毫打动不了这位铁石心肠的男子的心。克莱尔这种不切实际的空灵的爱,既扼杀了他自己心中真实的情感,也断送了苔丝一生的幸福。这是克莱尔和苔丝爱情悲剧的一方面因素。(2)另一个方面的因素是克莱心底深层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作祟的结果。当苔丝不加任何考虑就原谅了他过去放荡行为的同时,他却不肯宽恕原来无辜的苔丝,并暴露出本阶级的丑恶嘴脸,冷酷无情地说什么“不要说啦,苔丝,不要辩观念就不同,那能一概而论呢,”“你是个乡下女人,不懂得什么叫体面,”“你为什么必得把你的家世告诉了我,让我多得一个看不起你的把柄哪?”等等。这些话表明虽然他反抗过传统观念,阶级偏见,但是却不彻底,灵魂深处仍旧深深地烙下了阶级的印记。所以,他不仅没有同情原谅苔丝反而无情地遗弃了她,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

如果说,亚历克使失去贞操的苔丝十分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求生的欲望,那么克莱尔的遗弃,则使她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克莱尔身上虽然有着旧的成见习俗的深刻影响,对苔丝的悲剧命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亚历克和克莱尔都是苔丝悲剧的制造者,是他们俩把她推上断头台。

(三)家庭因素

家庭的贫穷和衰败是导致悲剧开始的最直接因素。对一个人来说,家是很重要的,大部分人的性格、处世态度,很大程度上遗传于他们的父母。小说的开篇写到:有一个中年汉双腿瘦弱,一路上东倒西歪,手里挽一个盛鸡蛋用的空篮子,帽子又旧又破,走在日落西山的黄昏里,这个人便是苔丝的父亲——一个懒散愚昧和虚荣的小贩。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有责

任挑起家庭生活的重任,但他却嗜酒如命、懒惰成性。母亲先是挤奶工,后来洗衣,庸俗浅薄、不谙世事。两个的人却生了七个孩子。苔丝是一个好姑娘,她懂得父母的艰辛,疼爱弟妹们,愿意为父母分担忧愁,于是她承担了家庭沉重的负担。苔丝的家在农村,但却不从事农业劳动,又加上孩子众多, 生活拮据, 因此很不受当地人的欢迎。一天她的父亲从多嘴的牧师那里听说自己家有着“高贵血统”,于是便飘飘然、忘乎所以,更加懒于工作以致每天喝得酩酊大醉。有责任心的苔丝害怕父亲有危险,于是便去送货,导致老马“王子”被车撞死,使家里的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生活更加窘迫。苔丝迫于生活的无奈只好顺从父母,硬着头皮去攀一个富有的亲戚。在她离开家的那一刻,全然不知厄运正在悄悄来临,结果单纯的她被德伯家的少爷亚历克诱奸,从此便注定她一生悲惨的命运。猎苑堡事件的发生是她那愚昧无知的父母造成的。对父母来说,他们明白攀亲意味着是想把女儿嫁个好女婿,以 牺牲女儿幸福为代价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这是可悲的。但父母也是出于无奈被生活所迫, 同时也是他们的愚昧断送了自己的女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的家庭把她推到了悲剧的深渊如果她的家庭衣食无忧,如果她的父母都能意识到把一个才十几岁的女孩送出去的危险,甚至如果苔丝是一个特别糊涂特别不会体恤父母的孩子,那这一切都不会发生,然而这一切“如果”都不存在,于是苔丝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正如哈代所说:“家是她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她摆脱不了这个家,也就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 三、导致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经济因素。

苔丝出生在19世纪末的英国农村,当时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小农经济解体,古老的经济秩序被破坏,给以农村劳动者为主体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带来了沉痛的灾难。这个自命为日不落的老大帝国正经历着由盛而衰的急剧转折,原来在世界上所保持的工业袭断地位在逐渐丧失,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剧烈的经济危机之后的二十年,英国几乎不断的处于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之中。在农村同样未能幸免,苔丝家境的惨状正是当时农村贫民真实的生活写照。苔丝的家庭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岌岌可危的阶层,她在小说中露面时,家庭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苔丝生活在偏僻的山村,父亲是个懒散、好酒贪杯的小贩,母亲则是头脑简单的农村妇女。两个的父母却有七个孩子,苔丝是家里的长女,沉重的家庭负担一开始就给她的命运罩上了阴影。由于意外,苔丝在替父亲送货的途中撞死了家里赖以生存的老马。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老马意外地死亡后,整个家庭没有了经济支柱。善良的苔丝勇敢地挑起了养活全家人的重担。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被迫抛下自尊去认“本家”,到养鸡场做工,才导致她失身于亚历克。亚历克这个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是个,有名的猎艳能手。他利用苔丝的贫困和缺乏社会经验,设下圈套引诱她并把她奸污。关于苔丝悲剧的一生,前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说过:“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完全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翁的贫困与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虚伪风气———这些情况都直接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剧命运。” (二)社会伦理道德因素

美丽纯洁农村少女苔丝一踏上社会就遭到不幸,她的悲惨遭遇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反而受到耻笑和指责。这主要源于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和贞操观的影响。“维多利亚盛世”正是以男权主义思想为中心的社会,在男权社会中,男性视女性为自己的附属品和自己的私有财产,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待女性的所谓“贞洁”问题。传统的妇女贞操观念认为,妻子的贞操是丈夫的特权,妇女失去贞操就是罪孽。苔丝正是这种思想下的牺牲品。苔丝自失身之后,社会的贞操观念深刻影响着她的生活,最终成为导致她悲剧的思想根源。她永远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自卑感,一遇到这类问题就使她畏缩退让,不敢面对自己心爱的人。 克莱是苔丝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他们的初遇是在后的舞会上。少女时的苔丝对克莱尔一见钟情。泰波特斯牛奶场两人再度相见之后,这时的苔丝已是“失了身的女人”。 克莱

尔被苔丝美丽动人的容貌、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苔丝的思想却十分矛盾,她深爱着克莱尔,又自哀失身于人,不配做他的妻子。由于克莱尔苦苦追求,苔丝克服了精神上的压力,同意了他的婚姻请求。克莱尔虽然是个思想开朗的青年, 但是内心深处仍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理论。尽管在克莱尔心目中,苔丝是物质美和精神美的极致,是“诗的化身”,但新婚之夜,苔丝如实坦白了过去的屈辱后,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他心目中的美丽女神偶像便轰然倒塌了,他感到自己受到愚弄。他自己虽然也有浪荡生活,却摆脱不了贞操观念的束缚,无情地抛弃了她。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克莱尔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酿成的苦果。在维多利亚男尊女卑时代,男女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克莱尔抛弃苔丝后,她还是原谅了他,把罪过归到自己的身上,找出种种理由为他辩护,痴情地盼望着他的归来。这一切说明当时社会上的贞操观念、男尊女卑这一道德观念对人们的毒害之深。克莱尔是习俗和传统的奴隶,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三)伪善的宗教和不公平的法律制度

亚历克这个“”的化身,奸污了单纯的苔丝。苔丝只能带着心灵和肉体的创伤回到父母身边,默默承受着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对她的鄙视。与此相反的是,恶少亚历克仍然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逍遥法外。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亚历克反而摇身一变成为宗教的宣传者,因此苔丝见到亚历克皈依宗教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宗教骗子的罪恶与虚伪,斥责他“你们这种人在世界上尽情的玩乐,却让我们这样的人受罪,让我们悲伤绝望。 等到你们玩够了,却又想保证自己在天国里幸福,于是又皈依上帝,成了回头浪子”。当苔丝拿起尖刀,杀死摧残她的恶魔亚历克后,资产阶级法律对此却做出了迅速反应,几天后警方就把她送上绞刑架维护了所谓的“正义”。资产阶级的法律完全是为资产的占有者服务的,它所保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对贫穷阶级的人民只有无情的压迫。 四、导致苔丝悲剧的作家因素

哈代喜欢站在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人生,对人生的种种苦难感到痛苦和迷惘,一生都在力求寻找答案,因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于苦难的诠释及彷徨。他强调悲剧的必然性,在刻画人物和描写自然之时表现出人生的孤寂、凄凉以及个人在世上的为力及受命运摆弄的无奈。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人生哲学中的宿命论及悲观主义清晰可见。 (一)作家的宿命论.

苔丝的悲剧命运来自于作家的宿命论,这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哈代的世界观与社会观局限性的表现。作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能够描绘出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危机四伏的现实画面;而作为思想家,他却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哈代“深受叔本华 唯意志论’、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不可知论’的影响,形成怀疑和虚无思想” 。他认为现实的危机与矛盾来自神秘而不可预测的宇宙意志,人在强大的宇宙威力面前是渺小而软弱的,是根本无力与之抗衡的,只能被动地屈从于环境,受命运的支配。这种宿命观使他笔下的人物受宇宙意志支配,偶然的不幸常常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降临。苔丝的不幸正是作家宿命观的写照。虽然苔丝不甘被命运摆布,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抗争,但仍然避免不了毁灭的结局,仿佛在她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一只无形的命运之手一步步将她推入悲惨的境地。这样的安排不是作家的随性所至,而是与他自身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密不可分。这符合哈代的世界观———用唯心主义的眼光看人生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发展变化和产生悲剧的原因。 (二)作家的悲观主义。

哈代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资本主义在给英国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加深了下层人民的困境,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侵入农村,使农村的宗法社会基础彻底崩溃。哈代目睹了资本主义入侵农村使小农经济破产的悲惨状况,在作品中描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农村带来的灾难,且对农民的悲惨境遇寄予深切的情。

哈代一再努力探求,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德伯家的苔丝》 “不是一般的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而是蕴涵了作者浑厚的理性主义,蕴涵了对人类历史逻辑矛盾的深邃反思的社会悲剧,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然而最终哈代不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相反却导致了他最终成为悲观主义者。他的“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之所以全是悲剧,与他的悲观主义思想不无关系。在哈代看来,人世充满了忧患与痛苦,没有一条通向幸福的路,甚至也没有一条避免不幸的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虽然在创作上哈代并没有迎合随后出现的 “左拉式”自然主义美学,但自然主义无疑已经影响了他的创作。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面对厄运,勇敢的苔丝之所以“屡战屡败”,与哈代的悲观主义世界观密不可分。

五、做出总结: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苔丝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的毁灭是必然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避免的。哈代在作品中称苔丝为“一个纯洁女人”,并对其予以深切同情,这无疑是对当时腐朽的社会制度及愚昧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戏弄与嘲讽。通过苔丝的悲剧命运作者对维多利亚时代扼杀人性的婚姻制度、野蛮而残酷的宗教礼法、道貌岸然的伦理道德等进行了公开的批驳与鞭挞,激起人们对种种社会势力和礼教的痛恨,也让人们更真切地认清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本质。哈代巧妙地将各种悲剧因素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苔丝这一典型的悲剧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悲剧艺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