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系 别 经济管理系 专业名称 经济学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OO 年 月
目 录
摘要........................................................................................................1 文献综述................................................................................................1 1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2
1.1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宏观现状.................................................2 1.2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微观现状................................................2
2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3
2.1国内生产总值..............................................................................3 2.2消费者价格指数..........................................................................5 2.3居民可支配收入..........................................................................7
3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实例分析—以江西省为例.............8 3.1江西省居民消费水平概况.........................................................8 3.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9 4 政策性建议.........................................................................................11 5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3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经济陷入困惑泥潭的时候,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人们的消费模式也由生存型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转换,但是期间肯定会存在政策的盲目性,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这一问题,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主要因素,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以及统计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这三个因素进行分析和简要描述,最后进一步给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出可行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经济模型分析 相关对策
文献综述:
1.包雪梅 廖宜静(2010)《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了导致低消费的成因,并对扩大消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尹凤荣、王文永(2007)《我国消费现状分析》一文通过对生存型、享受型以及发展型消费模式的分析,剖析了我国目前消费形式的现状和消费,并提出引导消费的政策性建议。
3.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统计年鉴》
4.朱江、田映华、孙全(2003)《我国居民消费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 一文从协整理论出发,对我国居民消费与GDP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深入探索经济变量数据间的内在关系,发现两者间存在动态均衡关系,比传统计量经济模型更能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形成有效预期。
5.李致平、荣晨(2011)《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一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目前的物价水平、贫富差距等因素对消费水
平有一定的约束效应。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控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6.王长坤,喻永红(2008)《当前居民消费水平与物价变动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的观点是居民消费需求的起伏与物价变动的趋势、周期基本一致。居民消费支出缓慢的增长,物价水平也会随之下跌;反之,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年份,物价也必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指出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的增幅这两条波动曲线的运行趋势大体一致。通过分析,说明了物价上涨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7.张海燕、周娜(2011)《CPI指数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CPI指数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发现黑龙江省的CPI指数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居民依然感觉到物价过高。利用相关数据对这一矛盾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CPI指数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有限的结论,要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还是要以提高黑龙江省居民的收入为关键。
8.John Maynard Keynes(1930)《A Treatise on Money》凯恩斯在《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但是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则是上升的。
9.詹姆斯·杜森贝利 《收入、储蓄和消费理论行为》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他认为,消费与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率,但是短期中,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收入者的消费会赶上高收入者的消费,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杜森贝利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这种特点叫“棘轮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
10.江西省统计局(2011)《江西省统计年鉴》
11.敖琪(2010)《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为例》一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各个因素探讨居民消费水平变动趋势,进而
采取有效符合实际的措施拉动消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措施。以辽宁省为例,先找出影响因素,有辽宁省的GDP、CPI、人口数,然后用计量经济法去检验最后得到最优模型,知道了这三个因素都对消费水平有影响,其中GDP的影响最显著,只有发展好了GDP增长,消费水平提高,才能更好的拉动经济的增长。
12.米尔顿·弗里德曼《消费函数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要正确分析人们消费行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就必须区分两种收入:一种是暂时性收入,另一种是永久性收入。与之相适应,消费也应该区分为暂时性消费和永久性消费。暂时性收入是指瞬间的、非连续性的现期收入,如工资、奖金、遗产、馈赠、意外所得等等;而永久性收入是与暂时的或现期的收入相对应的、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它实际上是每个家庭或个人长期收入的一个平均值,是消费者使其消费行为与之相一致的稳定性收入。至于这个持久期限究竟长到什么程度,弗里德曼认为最少应该是三年。
一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现状 1.1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宏观现状
伴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GDP高速增长,居民消费却一直处于低水平,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经济现象。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各个金融市场,并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产生了巨大影响,扩大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一个立足点。刺激内需扩大消费是根本举措,随后已经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目标重点。2009年以来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但是收效不是很明显,消费率的降低在近几年甚至有加剧的势头。目前我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正处在平稳回升的基本状态和关键时期,宏观经济也正逐步走出衰退的阴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已初步凸显。其中消费的作用不可低估,增幅虽比去年有所回落,但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之下,还是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
1.2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微观现状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居民消费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1】
。我国居民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其
中主要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了居民消费率的提高。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已基本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具体体现在:第一,交通通讯消费上升;第二,文化教育消费上升;第三,旅游娱乐消费上升;第四,保健养生消费上升。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所占比例越大,同时表明某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2】。 但是整体上比较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来说差距依然很大。
二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2.1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地
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直接相关。国民收入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整体经济活动越好,国内生产总值越高,那么国民收入越高。如果一个国家总人口不变,在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人均国民收入就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购买力上升,消费水平随之提高。相反则人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消费水平随之降低。 表1:我国2000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及分析
人均国 民 国内生产 国内 年 第一产份 总收入 总 值 业 工 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总值 (元) 生产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98000.5 108068.2 119095.7 135174.0 159586.8 98000.5 14944.7 109655.2 15781.3 120332.7 16537.0 135822.8 17381.7 159878.3 21412.7 45555.9 49512.3 53896.8 62436.3 73904.3 40033.6 43580.6 47431.3 54945.5 65210.0 38714.0 44361.6 49898.9 7858 8622 9398 56004.7 10542 64561.3 12336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83618.5 215883.9 266411.0 315274.7 341401.5 403260.0 184937.4 22420.0 216314.4 24040.0 265810.3 28627.0 314045.4 33702.0 340902.8 35226.0 401202.0 40533.6 87598.1 103719.5 125831.4 149003.4 157638.8 187581.4 77230.8 91310.9 110534.9 130260.2 135239.9 160867.0 74919.3 14185 88554.9 16500 111351.9 20169 131340.0 23708 148038.0 25608 173087.0 29992 【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由此表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加,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2000年的4倍多,表明了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收收入不断增加,从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 表2:我国2000年—2010年居民消费情况表及分析
城乡 绝对数(元) 消费 全 体 年 份 居 民 农 城 镇 (农村 居 民 村 居 民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居 民 =1) 居民 民 民 村 居 镇 居 民 民 农 城 居 民 村 居 镇 居 农 城 对比 水平全 体 全 体 指数 (上年=100) 指数(2000=100) 3632 3887 4144 4475 5032 5573 6263 7255 8349 1860 1969 2062 2103 2319 2579 2868 3293 3795 6850 7161 7486 8060 8912 9644 10682 12211 13845 3.7 3.6 3.6 3.8 3.8 3.7 3.7 3.7 3.6 108.6 104.5 107.8 106.1 104.5 103.9 107.0 105.2 104.9 107.1 100.3 107.0 108.1 104.2 106.9 107.7 107.5 105.5 109.6 108.4 108.0 110.7 108.2 109.7 108.7 107.1 107.7 491.0 371.3 391.1 521.2 388.0 406.3 557.6 408.1 426.2 596.9 409.5 456.1 645.3 426.7 487.7 695.2 458.8 514.3 761.9 497.1 555.7 843.4 537.9 609.9 916.8 575.8 656.7
2009 2010 9098 9968 4021 4455 15025 15907 3.7 3.6 109.2 107.1 108.5 106.1 107.0 102.6 1001.6 616.8 712.2 1062.6 659.7 730.6 【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有表2中可以看出2000年—2010年居民消费总体呈上升趋势,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结合表1可知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我国经济的的迅猛发展,过门收入的增加以及人民生活平的提高。但是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城乡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由表1和表2结合可知从2000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数值表3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由表3可得出2000年—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的回归方程为一
居民消费 3632 3887 4144 4475 5032 5573 6263 7255 8349 9098 9968 国内生产总值 98000.5 109655.2 120332.7 135822.8 159878.3 184937.4 216314.4 265810.3 314045.4 340902.8 401202.0 元线性方程,此模拟回归方程为:Y=86.02X-53683.1。朱江、田映华、孙全在其文章通过研究来分析消费模型中居民消费和GDP的关系,并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存在误差项,自动地调整消费与经济间的动态均衡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更好地纳入了短期和长期的信息【4】。我们不但根据该模型从过去的经验中提取信息以外,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能从社会信息中提取了全部信息,形成短期有效预期。
2.2 消费价格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物价指数) 是政府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其中一个数据。通俗的讲,CPI就是市场上的货物价格增长百分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认为CPI增长率在2%~3%属于可接受范围内,居民消费价格作为衡量国家通货膨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价格的频繁波动,不仅会给普通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更不利于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价格基本稳定成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引起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很多种,市场需求的变动、供给因素的变动、还有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引起价格的波动。而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不仅可以反映国家市场经济的冷热情况,也可以指导这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
项 目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食品 烟酒及用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居住 全 国 城 市 农 村 表4:我国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统计表。
103.3 107.2 101.6 99.0 100.0 103.2 100.6 104.5 103.2 107.1 101.6 98.9 99.9 103.2 100.4 104.5 103.6 107.5 101.4 99.4 100.1 103.2 100.9 104.5 【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1年各部分比重最新调整为:1、食品31 .79% ,2、烟酒及用品3.49%,
3、居住17.22% ,4、交通通讯9.95%,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9.64%,6、衣着8.52%,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5.64% ,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3.75%。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居民居住的消费价格指数仅次于食品,由此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全国各地都在开发建造房屋,但是房屋价格却一直在
上涨,居民用于居住的消费也随之提高,并且变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房地产行业的高速甚至是超速发展到底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我还不得而知,但是如果居住这一基本消费变成居民消费的主要消费方向将势必会减少居民在其它方面的消费,从而制约和限制居民消费水平的整体的提高。我国当前过高的房地产价格,对我国的消费水平具有较大程度的约束效应,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房地产价格上涨,会引起相关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财富重新分配,给居民带来的福利净损失不断增大,因此可以选择住房补贴以及住房贷款补贴等方式不断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5】。
图1:我国2009年—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消费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通过价格的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价格水平越高,为维持原来的消费水平,消费者的支出也会越多。它们是正相关的关系。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食品和居住占居民消费的将近一半,而图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我国CPI逐年呈上升趋势,并且至2010年已经突破警戒线最高达到5.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反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增值,因此,CPI 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由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2010年11月达到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之后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处于高通胀的
形式下,居民的购买力下降,消费水平低下,居民消费需求的起伏与物价变动的趋势、周期基本一致。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的年份,物价也必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反之,居民消费支出低速增长,物价水平也随之下跌。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与消费物价指数的增幅这两条波动曲线的运行趋势大体一致【6】。
当前,人们对于CPI 的谈其色变,使得CPI 变得妖魔化和恐怖化,事实上CPI 只是一种衡量物价水平的统计工具,其自身还存在着各种技术设计缺陷等弊端,因此CPI 的波动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不仅在于物价水平, 更要取决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付能力【7】。
2.3 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指在家庭总收入中,除去一切必要花费之外,居民可随意支配的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表5:我国2000年—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 家庭 恩格尔系年 份 绝对数 指数 绝对数 指数 数 (2000=10(元) (2000=100) (元)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 (%) 数 家庭 恩格尔系城镇居民农村居民6280.0 6859.6 7702.8 8472.2 9421.6 10493.0 11759.5 383.7 416.3 472.1 514.6 554.2 607.4 670.7 2253.4 2366.4 2475.6 2622.2 2936.4 3254.9 3587.0 483.4 503.7 527.9 550.6 588.0 624.5 670.7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35.8 49.1 47.7 46.2 45.6 47.2 45.5 43.0
2007 2008 2009 2010 13785.8 15780.8 17174.7 19109.4 752.5 815.7 895.4 965.2 4140.4 4760.6 5153.2 5919.0 734.4 793.2 860.6 954.4 36.3 37.9 36.5 35.7 43.1 43.7 41.0 41.1 【3】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从2000年—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由此可得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也不断加剧。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贫富差距过大,会使大量财富集中于少数人之手。这些高收入群体一旦消费需求在现期得到满足之后,他的消费欲望就会降低,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都比较强烈,但他们又缺乏消费能力,这样就使得市场需求疲软。有些收入需求较大的商品(比如说耐用消费品)在城镇及发达地区需求饱和之后,在经济落后的广大农村不能形成实际需求,消费速度就会渐缓。也可以说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会比较大,而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则相对较少,这就会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优化。
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说是居民消费水平的微观影响因素。在表5中我们还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4%和49.1%,然而到了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降至41.1%,而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则降至35.7%, 可见农村居民目前的消费需求大于城镇居民。
一般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则消费水平越高,因为收入越多人们渐渐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从单一的的食品消费向多元化的精神消费发展。但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还与消费环境及消费习惯有关。因此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消费环境以及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该跟上经济的高速发展,因为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随之提高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的更快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凯恩斯在《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认为,人们
的消费支出是由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8】。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
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但是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则是上升的。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假定了收入是人们消费水平的函数,也称为绝对收入消费函数。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的
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9】。他认为,消费与所得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率,但是短期中,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收入者的消费会赶上高收入者的消费,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杜森贝利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这种特点叫“棘轮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
三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西为例
3.1 江西省居民消费水平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江西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随着中部崛起计划的提出,江西经济逐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从而最终制约了江西经济的发展。
表6:江西省2000年—2009年居民消费水平统计表。
绝对数(元) 指数 (上年=100) 全 全 体 年 份 农 居 民 村 居 民 2000 2001 居 民 民 民 城 镇 民 村 居 镇 居 民 民 民 村 居 镇 居 居 农 城 居 农 城 体 体 指数(2000=100) 全 2396 2500 1793 1801 4488 116.6 114.9 117.2 348.3 326.8 344.5 4845 104.8 101.2 108.0 365.0 330.7 372.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651 2739 3353 3821 4173 4702 5753 6229 1879 1964 2342 2576 2810 3061 3096 3443 5138 106.0 104.3 106.0 386.9 344.9 394.4 5127 102.9 104.0 6300 99.6 392.5 353.6 387.3 111.6 109.8 110.8 438.0 388.3 429.1 7329 109.6 108.1 109.5 480.0 419.8 469.9 7950 125.0 120.1 129.2 600.0 504.2 607.1 9200 108.4 105.9 110.3 650.4 533.9 669.6 9642 114.8 105.4 93.4 746.7 562.7 625.4 10033 128.0 118.9 100.9 955.8 669.1 631.0
【10】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呈现总体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分布不均且差距明显的特点。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经济状况, 经济处于不同的时期, 居民的消费水平会做出相应的变动。经济扩张时期, 居民收入稳定, 生产总值也高, 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 消费水平较高, 同时通过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反之, 经济收缩时, 收入下降, GDP也低, 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萎缩。改革开放以来, 我省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随着江西提出中部崛起的计划以来,江西省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也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随之增加。居民的消费领域从当初单一的食品、居住等必需品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决定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其中消费习惯与消费环境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整体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存在城乡差距以及消费水平差异化的问题,要想使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真正的实现江西在中部的崛起,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居民在获得更多可支配收入的同时增加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的概念可知消费和支出之间存在以经验为依据
的稳定关系。对消费者来说,决定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实际收入,随收入的增加,消费将随之增加。一般消费函数可用:C= α+βY,(α>0,0<β<1)来表示。模型中,系数β为边际消费倾向,它反映了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需求的增长幅度。Y表示居民的收入,C代表居民的消费支出。 根据消费函数模型建立江西省居民消费函数并根据数据进行回归性分析,得到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函数为:ZC=666.1486+0.645869SR (5.49) (35.38)
其中:ZC为居民每月人均消费支出;SR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R2 =0.993651 F=1252.093 DW=0.885255
以上结果显示,江西省城镇居民每月的人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6459,即平均
每增加1元的纯收入就有0.6459元用于消费。满足了α>0,0<β<1,完全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经济学校验。R2为0.993651,表示模型的样本拟合度很强;F值为1252.093,数值很大说明了方程具有很强的显著性,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参数β的统计值很高,常数项α的她统计值也能通过校验,说明了方程的变量都是显著的。DW值检验合格,模型无序列自相关性。同时变量的显著性较低,放出的总体显著性和拟合度都很低,因此认为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进而表明原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另外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表7)建立了江西省城镇居民
消费支出与食品、住房、设备用品及服务的关系,建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模型。
logYtj = α+βlogxt + εtj
其中Ytj是指第t年城镇居民用于第j项人均消费支出额;Xt表示第t年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βj = dlogYtj / dlogXt=(dYtj /Yt)/( dXt/Xt)称为第j项商品的需求弹性。利用以上数据进行回归性分析得到江西省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结构函数为:
食品支出模型:
Log Yt1 = 3.2123.7 + 0.488588logXt
(7.70)
(10.25)
R2 = 0.929231, F=105.0439, DW=0.787338 住房支出模型:
Log Yt2 = -6.249384 +1.389512logXt
(-6.753674) (13.13495)
R2 = 0.955685, F=172.5268, DW=0.843911 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模型: Log Yt3 = 2.942390 + 0.359318logXt
(1.559551) (1.666298)
R2 = 0.257647, F=2.776549, DW=0.825914
通过以上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出了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拟合度为0.25外,其余
的拟合度均在0.8以上,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F检验也能通过,说明方程是显著的。T统计值符合要求,说明方程的变量都是显著的。
最后,通过模型观察结果,发现在增加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3种主要的消
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为正值,说明随着江西省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对消费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但消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江西省城镇居民用于食品和设备用品及服务的需求弹性较低,而用于住房的需求性相对较高。这说明了随着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优先消费于住房而非食品和设备用品及服务。住房的需求收入弹性最高,其余为设备用品及服务、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因素是复杂的,并且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只有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才会得到明显的变化。
表7:江西省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类统计表
项 目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食品 烟酒及用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居住 全 省 城 市 农 村 99.3 100.1 100.4 99.0 101.1 101.1 100.3 96.5 99.4 100.6 100.5 99.1 101.0 101.0 100.2 96.0 99.2 99.0 100.3 98.6 101.5 101.2 100.7 97.5
【10】
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
四 政策性建议
在整个经济学界视野中,消费问题和经济增长问题一直都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结构并不合理。特别是近些年来,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消费的贡献越来越小。较低的消费水平和过高的储蓄率已经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障碍【11】。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因此,国家应当着重于发展生产力,促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同时也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显然,没有收入,人们只能徘徊在基本的生存消费边缘,仅仅维持最起码的温饱。收入是消费的保障,而增加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前提。
扩大消费需要增加永久性收入。弗里德曼认为,要正确分析人们消费行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就必须区分两种收入:一种是暂时性收入,另一种是永久性收入
【12】
。与之相适应,消费也应该区分为暂时性消费和永久性消费。暂时性
收入是指瞬间的、非连续性的现期收入,如工资、奖金、遗产、馈赠、意外所得等等;而永久性收入是与暂时的或现期的收入相对应的、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性收入,它实际上是每个家庭或个人长期收入的一个平均值,是消费者使其消费行为与之相一致的稳定性收入。居民对未来收入是有预期的,因此居民的即期消费是在考虑已有储蓄存款、 现有收入水平和预期收入三者的基础上作出的。 已有储蓄存款越多,意味着抗风险能力越强,现有收入水平意味着即期消费能力,预期收入则影响着即期消费能力。假如突发经济危机,一个工薪阶层的白领面临着减薪甚至裁员的威胁,那么他考虑到未来收入的减少甚至可能导致未来无收入,于是就会减少即期消费。所以消费不仅受现时收入的决定,同时也受预期收入的影响。 因此扩大消费不仅要提高现时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保障预期收入不减少,即需要保障永久性收入分配的增加。
城乡差距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是一个越发严峻的和突出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应该努力去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水
平,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协调发展,才能最终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在于破解制约农民消费的“资金瓶颈”、硬件瓶颈”和 软件瓶颈”,必须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
1.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调整农、林、牧、渔业结构,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益的比例;其次,调整好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和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
(2)重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重组经济效益不好乡镇企业的资产,推进乡镇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鼓励向政府支持的方向转型,由一般加工工业向涉农加工工业转型,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3)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涉及农村增收的投入,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户的生活条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1)改良农村基础环境。首先,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公共设施。其次,降低各种不合理收费,实现城乡一体对待。最后,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2)完善农村市场环境。第一,加强市场管理。工商部门对农村市场实行专门的统一的管理;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制定针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法规与措施,拓展打击假冒伪劣的地域,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现象;第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曝光损害农民消费者的行为;第四,将消费者维权活动延伸至农村,方便农村消费者投诉维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规范市场秩序;第五,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尽快与国际市场链接,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顺畅的渠道。
(3)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加大向农民提供生活资料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民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
3.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1)推进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当农户参加了新型医疗合作时, 农户会增加即期的消费,也就是说,农户在面临较少的预期风险时,预防性储蓄的动机会减弱,有利于其消费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农村的新型医疗合作中最主要的是合作医疗。各地应积极发展与完善农村当地卫生室合作医疗。其一,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其二,合理补偿医疗费用。
(2)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一,正确规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缴纳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扶持。保险费缴纳标准可设若干档次,由投保者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和意愿进行选择。保险费缴纳方式应当灵活,既可补交、预交,又可按月、按季甚至按年度缴纳。其二,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保值增值工作。可以考虑设置事业性质的乡(镇)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专门从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存储和管理。 (二)合理消费,改变消费观念
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引导居民进行合理性消费,倡导科学的消费方式,合理的消费结构,与此同时鼓励居民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变,并且改变居民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居民能够接受信贷消费的新观念,提升居民消费的档次。
(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增长是人口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越是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我们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实现控制人口规模的既定目标。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要把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和解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通盘考虑,制定一个合理增长、提高质量、优化年龄结构的综合人口方案。同时加强对目前人口状况和人口动态的研究分析,为
人口控制、就业、迁移与城市化等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五 结束语
高速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容忽视,因为消费是
经济发展的动力,只生产不消费最终将制约经济的整体和长远的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要跟上经济的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因此我们应当在注重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使国家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雪梅 廖宜静.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09). [2]尹凤荣、王文永.我国消费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2011.
[4]朱江、田映华、孙全.我国居民消费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02).
[5]李致平、荣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6]王长坤,喻永红.当前居民消费水平与物价变动的相关性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0).
[7]张海燕、周娜.CPI指数波动对居民消费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11(07).
[8]John Maynard Keynes.A Treatise on Money[M],1930. [9]詹姆斯·杜森贝利.收入、储蓄和消费理论行为[M]. [10]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统计年鉴[Z],2011.
[11]敖琪.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以辽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36).
[12]米尔顿·弗里德曼.消费函数理论[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