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政务信息化领域困扰已久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或是一剂良药,而资源目录的建设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我国信息化建设朝着信息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应用集约化方向迅速发展,宏观经济、国土资源、环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城乡建设等部门建成一批综合性、基础性数据库,为决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进一步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作用,必须从部门具体业务出发,梳理业务办理流程、职责等,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账本”即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形成业务办理、服务提供、数据交换共享的依据,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效用。
国内建设现状
早在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就正式提出“为了满足社会对政务信息资源
58上海信息化
的迫切需求,要组织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设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为我国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方向。200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体系标准》。201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试行)》,对如何整合数据、管理数据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根据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要
求,2017年江苏省下发了《省关于印发江苏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市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度;上海市也出台了《上海
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2017年度工作计划》,稳步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协同,加强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作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基础,应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整合分散在各级政务部门、各领域、各地区的政务信息资源,形成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可统一管理与服务的目录,为使用者提供政务信息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也为政务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信息服务提供支撑。目前,国内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国家标准出发,先期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慢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慢推广至部门应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根据地方发展需求及信息化建设需要,仅建设与部门应用相关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由于政务信息资源与业务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其管理应该适应政务业务、信息的动态产生及变化,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扬州市建设实例扬州市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作为“云上扬州”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扬州市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平台三个层面,实施政务资源整合共享。截至2017年年底,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完成了81家市级机关部门(垂直部门除外)、邗江区(部分)及4个功能区机房与设备的整合;在数据资源层面,实现66个部门、6个区县和开发区共500多类交换指标项、5亿多条数据共享应用,通过数据比对分析,市税务部门涉税信息转化为税收收入累计达25亿元,开通扬州政务数据服务网,面向公众和企业开放21个部门共688条数据;在应用平台方面,实现全市192个应用系统、228家市直属单位,以及广陵区、江都区的网站整合,建成“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与集约化平台。
扬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以平台建设为核心,对纳入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单位、范畴、内容,遵照“一
数一源”和“谁采集、谁更新、谁负责”的原则,初步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全面调研、梳理,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的“账本”及相应标准,设计开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其核心在于调研;二是通过清洗比对数据,分行业、分区域、分主题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度数据的地图服务,建立人口、地理、法人、金融税收统计和信用五大基础数据库,其核心在于服务;三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高效、安全运行,其安全设计应结合云计算中心整体安全体系,充分考虑政务信息资源服务性能,其核心在于管理。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平台(以下简称“目录平台”)运行在电子政务,由数据库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层、应用
上海信息化
59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扬州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平台框架图服务层构成。目录平台将数据清洗比对后形成五大基本库,与扬州市空间地理共享平台对接,将落地数据与图层关联,实现动态可视化、度、多形式的政务信息资源展示、查找、检索等功能,同时梳理目录,形成对应的主题目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将引导并规范综合治税、社会信用等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及交换。
目录平台按照B/S架构设计,经过调研分析、迭发、集成测试、整体试运行四个阶段,初步完成数据来源配置和数据表服务发布、主题资源运用与维护、目录资源统计与分析等功能运用。在功能设计上,信息资源可按职能、部门、业务职责进行分类检索,业务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可双向调用,信息系统登记预留申请交换接口,地理信息主题引入健身圈及环保主题图层。在资源入库上,对全市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调研梳理与采集入库,囊括五大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市文档资源、数据资源、应用服务资源全覆盖。在后台管理上,通过自助注册、自动编目和分级权限管理,基本实现
信息资源登记及编目自动化、信息资源申请流程标准化、信息资源展示可视化。
为了使目录平台管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建立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可定制化的评价、评优模块,该模块采取季度评价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季度评价有七项:系统中资源的总存档数量、每季度上传的数据资源总数、资源申请数量、此单位资源被浏览次数、主动共享资源和社会公开资源占所有资源的比例、单位用户数量、更新资源频率。年终考核有六个方面:组织重视程度、会议与培训重视程度、应用成效、应用数据注册数、应用缺失数、数据安全。
自2014年3月开始建设以来,目录平台已完成69个部门及其73个下属单位的调研和系统研发工作,65个部门2013年、2014年的2000多份文档、200多个应用、30多份数据表已登记入库,市云计算中心管理的应用系统,如综合治税、企业信用库、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等相关数据也已注册
60上海信息化
入库。2015年10月试运行,截至2017年年底,目录平台实现一级目录92个,资源总数6868个(含各类文档、表格、数据集、系统、APP、应用服务等类型,不含数据记录)。其中文档资源5695条,应用资源578条,数据集资源369条,用户534个,数据库存档数据记录过亿条,信息资源访问总数达78933次,平均每天有10余条信息资源被登记、50余条信息资源被访问。
基于目录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具备业务驱动、按需整合特点,满足信息整合整体性原则及标准化优势,同时又可以适应政务信息资源随业务动态变化,为推动“智慧政务”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奠定基础。顺势而为 与时俱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理念,赋予了智慧城市建设新的内涵: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为目标,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打通信息壁垒,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数据集中和共享。这一要求无疑对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使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扬州市云计算中心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业务系统,许多信息也进行了公开、共享,许多部门在信息公开、共享、整合、分析以及管理、考核、监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整体性,对信息资源没有全盘掌握,部门之间甚至部门内部信息系统相对,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不紧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缺乏足够重视;二是各部门既有需求又不彻底共享,很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共享需求迫切,而自己信息公开共享主要局限于非结构化信息;三是资源目录设计仍需完善,国家相应标准体系(政务信息资源行业分类包括21个一级类和133个二级类)相对较粗,需考虑未来应用;四是政务信息资源治理成为目标,目前政务信息资源多为原始数据,更新频率各不相同,部门迫切需要一批基准性、基础性、标识性信息和一批采集频度高、更新快的信息,为本部门提供参考,这就需要对原始数据进一步处理。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因此,下一步,首先应该建立大数据整合共享公开机制。出台《扬州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公开实施细则》,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审计等各环节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管理要求。建立全市信息资源扎口管理机制,不履行整合共享项目的经费一律不予审批。制定全市政务数据共享的“负面清单”、公开清单,对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应用情况实行问责管理,并纳入市级机关年度作风与目标考核范畴。其次,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以云计算中心为依托,在整合市直属单位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市6个县(市、区)、4个功能区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奠定基础。推进全市政务数据资源治理,实现2万个指标项、1.5亿条数据共享公开(主要包括全市流动人口、法人、地理、统计、计生、税务、财政收支、民生等近20类主题数据)目标。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规范,提升数据交换共享能力,建成数据共享与公开门户,开展数据治理。最后,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水平。2018年扬州市将启动政务大数据共享开放支撑平台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务服务一张网的集成优势,打破“进了一家门”但还“不是一家人”的现状,打通各部门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办理。二是建设社会共治的集成化门户,以时空信息云平台为基础,建设N个专业领域的指挥控制中心,如综治法治指导协调中心深入分析社会突出矛盾形态,交通指挥控制中心综合研判交通运行状态,指挥中心实时反映城市管理状态和“大”综合执法进程。三是增强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编织一张社区服务网,由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政、企、商”融合发展的便民服务新业态;推进健康大数据应用,让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共享大医院资源,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就医难”问题;打造服务于城市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张蓝图”,围绕“食、住、行、游、购、娱”高度个性化的需求,推进旅游大数据应用。
(作者单位系扬州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
上海信息化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