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们仨论文

我们仨论文

来源:年旅网
浅析传记文学的真与美

——以杨绛《我们仨》为例

传记文学(biographical literature),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通过人物生平和业绩刻画传主形象,映现时代生活。一般采用散文体,有的近于小说。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她的成就涵盖了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和作品翻译三大领域[1]。而杨绛的散文以真切感人制胜,《我们仨》尤其如此。1997年、1998年,钱媛钱钟书相继因病去世。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饱含深情以及特有的笔调书写《我们仨》,回忆他们坎坷而甜蜜的家庭生活。在失去爱女与伴侣之后,她并未以痛不欲生的姿态回忆,而是用看透红尘大喜大悲之后的宁静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细读该作品会发现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她对于家人的深刻怀念,全书在行文过程中更是哀而不伤。《我们仨》一书中虚实相生、巧设悬念、典型性细节描写、合理背景描写以及写意手法等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传记文学的追求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唯美相融合的特征。 一、 传记文学的历史的真实性特征

传记文学是“传记”而不是“传奇”。它写的是历史,但不是“戏说”和虚拟的历史,它应具备历史的真实性。它要求:1、不能子虚乌有,避免凭空捏造和虚构。2、适当、适度地运用想象。3、作者的主观评价和倾向也要真实、准确。

在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 这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他们一家人过得平淡安稳略有滋味。在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对他们来说都是生

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圆,这野心不是他们所能拥有,他们只求在自己的方圆里求得一份自由闲适。这些运动在当时的社会是如火如荼的,无人不晓,无人不参与,但这在杨绛的笔下并没有成为核心内容,尽管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也是用可比较大的篇幅来写,但其着重点不是写运动本身如何,而是将眼光放在了运动中的人怎样,频繁的政治运动成了背景,很显然杨绛的本意在于透过运动来写他们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厮守在一起,各类原本狂风暴雨般的运动被她写得很平静,她写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琐事,比如他们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数次搬家,如何离群索居远离政治运动,钟书如何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如何写《管锥编》,她如何搞翻译做学术论文。这本来就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算不上大事,可正是因为在恶劣的运动环境中还能如此并且几十年后回望时还能如此平静,就别有意味,这透露出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哲学。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实体验。 二、 传记文学的鲜明的文学性特征

传记文学不仅给人以史实方面的知识、材料和信息,同时也给人以文学艺术上的审美感受。它的文学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形象化地再现传主的生平经历与事迹;生动地刻画传主的思想性格,塑造传主的典型形象;灵活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将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有机融合等等。

《我们仨》全书分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以梦的形式虚写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钟书最后的日子,最后一部分实写几十年来一家人共同度过的风风雨雨。我最喜欢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虽然它实在沉重,直叫人读得心伤。在这个长长的梦里,杨绛把钱钟书的病写成了被“上面”接走,在水路古驿道上的小船里养病、生活。为了看他,女儿钱瑗陪着自己不辞辛苦踏上古驿道,一程山水一路离情,纵使阖家团聚,也总还是有太多的前路未明,不叫人彻底放心。这段万里长梦有很多不合常理的梦幻意象,杨绛把比喻当作实景来写,既神秘,又可把情感的强度表达得明明白白。杨绛是文学家,是翻译家,然而她说她更愿意做的是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所以当作者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写下阿圆,她的永远

叫她牵心挂肚的唯一的女儿,在死亡的路上挣扎时,就是这样的令人哀痛动容。她在文章中用悲伤的笔调写道,“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她是用“心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她心上的痛和不舍得,心是何等柔软的物体,哪里经得捅,还绽出血泡来?而血泡“像是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2],这比喻说明她早已是流泪了。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悲痛莫过于白发的父母为先去的黑发的儿女心里流出的浑浊的泪水,她说老人的眼睛已干了,只会心里流血。这既是作者“以血之书”的切身的文学魅力。

传记文学是再现人物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的文学,它要求作者有很强的知识修养。如关于所传对象的各种事实材料,关于人物的生平经历,可能涉及的有关行业的知识,还有时代背景,社会变革,文化环境等等,都是写好传记文学所要熟悉和掌握的。传记文学不是史料的堆积和罗列,而是史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机融合的艺术。这要求作者有较强的艺术修养。而杨绛的《我们仨》即很好的体现了传记文学对于真实和文学的融合和统一[3]。她的文字隽永如细流,宁静而亲切,平淡朴素中流贯着机智和幽默。她的人物是平凡又生活化的典型,真切而自然,读来令人感动。她的故事情节波澜不惊,矛盾淡化,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世事淡然的态度。这些都构成了这本传记文学《我们仨》有着独特魅力为人喜爱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杨绛评传》孔庆茂著,华夏出版社,1998.

[2]《我们仨》杨绛著,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3.

[3]田惠兰等.钱钟书杨绛研究资料集[C].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