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革命烈士纪念馆

革命烈士纪念馆

来源:年旅网


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有感

一份作业,一生震撼

在4月20号,我来到了江西革命起义纪念馆。临近夏日,微微热的天气,有些抱怨。到了纪念馆的大门口,零零散散的人群,带着不同的目的走进去。作为一个女生,从小便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觉得那时发生的事离我们那么遥远,而历史,也只是课本上的文字,它所代表的可能只是考试时的一些分数罢了。在我的印象里纪念馆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进入纪念馆,红色便成了主旋律,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便对一些文字描述看了起来,不知为什么,脑中却突然很有画面感,我不禁在想,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若是此时的我置身其中,又该怎么办?

在这里,我看到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迹,人物。那红色的墙上。那么多的名字,让我第一次感到震撼。革命斗争前期的领导干部可能还有 ,普通战士自然更多。但墙上这些,足能代表一些什么。从外地来参观的人,可能对他们之中几位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人们今天大多能以平静的心情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面前的人物。他们不会如善男信女“朝山进香”那样狂热地表达虔诚,也不会玩世不恭地望望然去之。人们缓缓移动脚步,仰慕先烈,缅怀勋业之余,仿佛又在苦苦地寻找什么,思索什么。

乱云飞渡,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是金子。

咫尺相望,竟然有一种如同当年斗室共处,促膝谈心,似乎都能触到彼此的呼吸。以后几十年间,他们之中有几位曾经叱咤风云,驰骋疆场,逐鹿中原,饮马长江,功勋赫赫,举世同钦。不料一夜之间,横祸从天而降,顿时厄运临头,从此跌落深渊,直到心脏停止

跳动,尚不知所犯何罪,终于含恨离开自己为之戎马半生、耗尽心血的人世。

暮春时节,丽日和风,弥漫着一片真诚的爱意。多么令人神往的岁月,多么令人恬适的氛围!若是长久地保持这种恬静和谐,该有多好!

我相信这不会是虚愿。

肃立在方志敏同志塑像前的人,分外多些,停留得也分外久些。

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的发挥出来。到那时,所有的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随着帝国主义的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时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这是一段怎样的文字,每个字的后面,都是一代人的奋斗和理想。

在那面红墙之上的,还有好多我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名字。那些不为人熟知的烈士,都曾为开辟这块第一个红色根据地洒下心血。遗憾的是他们走得太早,还没有走出江西,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下山,就血染山林,献出生命。

为崇高的信仰献身,为执著的追求流尽献血,无怨无悔,甚至也并不希望世人铭记。然而,他们有的曾经长久地被误解,被泼上污秽;有的更被误杀,不死于同白军浴血苦斗的战场,不死于受伤被俘的敌人刑场,却死于自己人之手,倒下了还背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历史终究不是少数人可以随意捏造扭曲的。该昭雪的终究要昭雪,该平反的终究要平反,不管时间隔多久。

人民心中都有一杆公平的秤。留在眼梢的深情,挂在嘴角的微笑,代替了千言万语。

今天,人们会说:“烈士们地下有知,当会含笑瞑目。”

这自然是生者的语言。死者是不会有知的,既不会含笑,也不会得到什么安慰。他们的身躯早已灰飞烟灭,他们的墓木(如果有的话)已拱。一切都已经成为远逝的历史

在那些人当中,静静地站着两位女性,人民忠贞的女儿,杰出的巾帼英雄。她们的名字,被岁月的烟尘湮埋了多少年。近些年来,人们对贺子珍的名字和她的事迹知道的渐渐多了。从传记、纪实文学和电视剧里,不时地能见到他的姿影。这是公正的,值得欣慰的。拂去了那不公平的尘埃,还她本来面目,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战士形象,又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

但是,不知道如今有多少人听说过伍若兰的名字?我站在她的名字前,只能低头愧疚,在这次参观前,对她几乎茫无所知。

一个山区的农家女儿,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成为军长的伴侣,却仍然在做地方工作,做妇女工作,认真地工作,默默地奉献,不幸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一株冰清玉洁的兰花过早地被摧折了。

我忽然若有所悟,似乎明白了我们衷心爱戴的朱德元帅为什么一生那么酷爱兰花。他的庭院里,书斋里,栽满了兰花;到外地,总爱访兰、品兰。莫非在那清雅纯洁的幽香中,

寄托了刻骨铭心的情意和哀思?

走出纪念馆,回头看去,这座纪念馆镌刻了一段历史。那一个个名字,披一身历史风霜,注视着江西大地,注视着人间,注视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注视着,询问着,沉思着。这份作业,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生的,如果真的到了那个年代,我想,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谢谢老师给了我这次机会,让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孩,知道了历史的沉重。默默的坐上回学校的公交车。我想,人生终要向前,可若不总是回头看看,就会失去一些东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