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综合知识竞赛试题
姓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_
一、字词积累(38%)
1、下面的成语均以“s”作声母,你会填吗?(16)
良( )益友 门庭若( ) 因材( )教 无所( )从
气( )磅礴 自( )其力 见多( )广 ( )无前例 礼贤下( ) 爱不( )手 水落( )出 万( )大吉 山盟海( ) 名副其( ) 一( )同仁 ( )目以待
2、从前,有位读书先生,他在自己的书房写了一幅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乍看,上下联完全重复,其实颇有深意。上联写的是年轻的时候读书的情形,下联写的是老年以后读书的情形。要把意思表达准确,关键在于把“好”字的声调读准,四个“好”字的正确读音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3、写出与下列成语相关的历史人物(6)
纸上谈兵( ) 闻鸡起舞( ) 望梅止渴( )
指鹿为马( ) 四面楚歌( ) 高山流水( )
4、面各组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相同的用“√”表示。(2%)
(1)好逸恶劳――穷凶极恶( ) 满腔热情――装腔作势( ) ....
(2)欲速不达――速战速决( ) 明察秋毫――毫不动摇( ) ....
5、下列词语搭配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
A、深沉的微笑 战斗时候 端正态度 炮火剧烈
B、深沉的雷声 战役年代 端正目的 竞赛激烈
C、深沉的哀悼 战争年代 端正作风 光线强烈
D、深沉的夜晚 战役时候 端正思想 疼痛猛烈
6、列成语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是( )(2%)
A、穷途末路 炮火连天 伶牙俐齿 口是心非
B、一日三秋 怒发冲冠 一发千钧 肝肠寸断
C、草木皆兵 何乐不为 如梦初醒 色厉内荏
D、如虎添翼 口若悬河 旁若无人 呆若木鸡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
A、经过这次旅游,让我大开了眼界。
B、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要想自己成为祖国的栋梁,必须刻苦,勤奋,再刻苦,再 勤奋!
C、北京博物馆展出了二百万年前新出土的黄河象化石。
D、《忆铁人》一文反映了铁人关心群众,勇于承认错误,严于律己。
8、据句意依次填入关联词语。(4%)
( )虚心地承认错误、缺点,( )决心改正这些错误、缺点,从错误、缺点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 )能使知识不断深化,( )逐步掌握规律,取得胜利。
二、 综合运用(25)
1、 补充下列名言警句、诗句或歇后语。(8%)
夕阳 无 限 好, 。 人有悲欢离合, 。
海阔凭鱼跃, ________ 兼听则明,________
司马昭之心—— 海内存知己,________
黑发不知勤学早,_______ 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
2、下面三句话,后面都空缺了,请在空缺处选择a、b、c。(3%)
①不是所有的欢笑都表达高兴,就像___。 a.不是所有的名声都表达实情。
②不是所有的掌声都表达欢迎,就像____。 b.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痛苦。
③不是所有的职称都表达能力,就像____。 c.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3、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和写作有许多精辟的总结,如:要读有益的书,因为书是知识的__,力量的 __,智慧的 __,生活的 __。再如:“书读百遍,____”,这是强调_______;“读书破万卷____”,这是强调 ________。 (8%)
4、考考你(6)
王大伯看了儿子的电文:“船已行二日即到”,他弄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于是拿去问人,三人看了后分别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三种意见,都言之有理又各不相同,请你代三人说出。
甲说: 乙说:
丙说
三、 阅读(25%)
阅读(一):读下面短文,完成1—5题(16分)。
①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翩跹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啊,北国的第一场雪。
②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里去了呢?噢,你化作了晨霜,化作雨滴,化作青雾……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
③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__________”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
④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峻,争光闪烁的热烈。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晶莹如玉,洁白无暇!
⑤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于巍峨中见清秀,于险峻中见超逸,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你会马上被自然创造的奇迹迷住,为之陶醉。
⑥_____当积雪覆盖着冬麦的苗娃儿们的时候,谁不看见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第一次暖流漫过来的时候,你悄悄地隐去了,但随后涌起的确是无边的碧波。难怪人们盼你。
⑦啊,雪!
1.第①段写雪,使用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3分
2.第②段写雪用的是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的横线上引用最恰当的诗句是( )2分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成树梨花开。
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第④段写____雪景,突出它的________,第⑤段写___ 雪景,突出它的____________。4分
5.第⑥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填上的成语是_______,“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这句话怎样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二):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8题。(21分)
锁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 )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
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双保险锁。
1 、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的话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3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2分)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分别有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大姑眨眼的用意。(4分)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倒数第2段,“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中“也”字在此有何含义?(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括号处省略了描写小川此刻的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写出文中引号的作用。(2分)
(1)“砰”、“啧啧”、“当”这三处引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门儿”这处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以“锁”为题有何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