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思考
系 别: 会计学系
专业(方向)及班级: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1303
学 生 姓 名: 成亮
指 导 教 师: 谢晖
2015 年 5 月 1 日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思考
摘要
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有很多的论点,而我选用的论点主要在三个大方面。第一,怎样从传统文化中选出优秀的、值得保护与发展的、符合当代社会并具有一定价值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保护的对象;第二,谁来保护传统文化,谁来作为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的引领者,谁人将是参与者。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去保护传统文化;第三,我们所保护德传统文化在当代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积极的思想,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应该怎样积极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理性;精华;糟粕;;教育;全民;社会主义;形式;
1.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5 2.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的变迁 ............................................................................................................................................... 6 3.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7 4.我们要从教育开始,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牢固在国民心中 ............................................................................................... 8 5.谁来保护传统文化,以哪种形式进行保护 ........................................................................................................................... 9 6.总论 ........................................................................................................................................................................................ 10
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思考
1.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我国的传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形成有很多的因素。首先,从我国的地理环境来看,我国处于亚洲东部,主要分为三大阶梯,环境造就了古人精耕细作的传统,而我国的自古以来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秦汉以降的2000年间,人口数字大致保持在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受地理气候环境影响,中国庞大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秦汉之际,60%%以上的人口都分布在中原一带;淮河以南的南方,长城以北的北方,均属地旷人稀地区。魏晋以后;随着北方民族的南下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人口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唐宋以后,形成了东南部农耕区人口稠密,西北部畜牧区人口稀疏的分布局面。由于长
期以来,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分布在东南农耕区域,造成了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土地面积日益不足的矛盾。人们只能在所能得到的十分有限的狭小地块上,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对土地实行最经济的利用,藉以维持生存。时日既久,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居、乐天知命、安份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时,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方面了中国古人的视野,从而影响了对外的扩展与开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上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切情怀,从而产生了蕴藏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巨大的凝聚。这种环境造就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从中又演变出了许许多多优良的或糟粕的传统文化。例如四大发明、九章算术等学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孔子、孟子等一些代表人物以及著作。而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不单单在这些方面,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发明创造等等都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华夏5000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跌宕起伏,它曾被毁灭,被破坏,被遗弃。但它又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换发生机。
2.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时代的变迁
传统文化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这就意味着必须要遗弃与补充,我们应该怎么取舍才能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能被当前的社会所接纳,从而繁衍出更优质的文明。在我们步入21世纪后,社会的发展似乎已经远远的传统文化抛弃,在大多数人看来,现代社会似乎没有传统文化可生存的领域,而事实恰恰相反,我们的成就都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传统文化给了我们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意见,给了我们很多成功的经验。让传统文化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能只是空穴来风,更多的是要我们每个人投入到其中,去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去领悟与总结传统文化在当代带给我们的好处。要使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
1) 坚持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2) 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 坚持创新与借鉴、融合的统一,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必须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只有我们坚守着这几点,与传统文化进行探讨,我们总会得到能够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积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了它的开放性上,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不断经历历史长河而不衰落的原因,我们要利用它的哲理去让人接受,成为新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
3.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历史的缩影,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两面性,传统文化也不外乎于此。而形成它好坏的原因以及条件是多反面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当前社会发展的价值是怎么样,它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在我们社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在我们面临着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问题时往往会一概而论,完全忽视了文化与传统是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将精华与糟粕下的死定义,,这是错误不理性的。而人们处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是分不清,这在我看来
是没有从同一个层面出发认识,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没有放在同一个有机整体当中。只是在看问题的好处与表面,这样都不可能看的清,认识的得当。这就是我们怎么去认识与取舍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现在,我们将目光放在今天,放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上,对以前传统文化起什么作用,对它的精华与糟粕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只看它在我们的今天是不是有利的,是不是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以这个标准为主,对传统文化加以分析、判断、讨论并选择优良的传统文化进行实施。首先,我们要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相结合,将其作为关键与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自我认识,我们国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离不开我们自身的改造与发展。只有我们先认清楚自身的位置与使命,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并能在往后的发展中不断勉励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认清自我不足,才可以有资本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发挥到极限。不忘自己的责任与使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道路就愈发的简单轻松了。
那么,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问题也就变得简单明了了,这个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表象,而在于我们呢民族自身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未来。
4.我们要从教育开始,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牢固在国民心中
教育,一直以来是国之根本,通过教育给我们的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可用之才。也能够将一些文化潜移默化传授给受教育者。而保护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也是相当紧密,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命运。我们只有通过教育告诉国民,传统文化在我们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对改变自身的知识以及命运发挥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能够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巩固在国民心中。当然,通过教育来表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此。传统文化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不断地继承与创新,这些想法来源于思想的前进,来源于人们思想的开化,这些都是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宣扬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让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赋予民族特色,使得人们团结和谐上进。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的好坏,理性的思考,认真的总结,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来的优秀积极部分传输给更多的人。这样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表现。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将传统文化的“和”“礼”“德”“智”等理念加入到当今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将其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建设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社会。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教育人们,只有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我们只要吧这种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思想与当代教育相结合,就能够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植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才能夯实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的基础,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国家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5.谁来保护传统文化,以哪种形式进行保护
,这个词的出现也表现了他在传统文化保护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这儿扮演传统文化的守卫者主要从1949年建国以来。传统文化的衰落是因为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使得传统文化在近代遭到了衰落,在改革开放后,国外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之大导致了一度我国传统文化被搁浅,取而代之的是洋文化。在1992年我国经济改革后,
我国引入竞争机制,传统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中国党的领导,中国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
2) .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
3) 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发展创新。
6.总论
依照我在上述的各个观点, 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单单局限在一些方面,保护传统文化是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要将保护传统文化提升到法律以及国家文化建设的地位,将保护传统文化的概念性深入到国民教育。保护传统文化只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建设保护文化场所,通过这些方法使得传统文化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消亡。保护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的使命,遵守与践行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具有民族荣辱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