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心理学
概述
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是婚后生活夫妻规则的基本建立。其实讲的是一个建立家庭后新婚家庭会遇到什么事情以及他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
大家看一下上面这幅图,是1988年修订过的生活事件应激量表,是现在全球通用的一个量表,做过一次修订,但以这次最为经典。大家看两个重要的数值,一个数值是丧偶,我们的应激程度规定为100分。结婚应激程度为50分。我们人特别喜欢稳定,就是生活稳定,这个过程很像物理学当中的,保持物体的速度一致。当我们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时候,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样就是当我们改变我们生活状态的时候,肯定受到压力的作用,每一件事或多或少都会有压力。比如,退休有45分的压力,这个已经很高了,很多人在退休之后很难适应生活。包括我们夫妻分居、与上司发生矛盾、包括我们度假过节、离开熟悉的环境,都会有一个应激性反应的分值。这个分值都是有意义的,可以预测我们下一年得病的概率。当我们的应激分数在上一年达到了150分到199分之间,就有37%的患病的可能性。如果超过了200分到300分之间就有50%的可能性了,300分以上就有八成的可能性得病。也就是应急程度越大,患病
的可能性越高。因为在我们生活当应急程度特别大的时候,各种事儿自己的身体也扛不住了,当我遇到事情的时候各种不好的事情都会来,其实也是因为这个过程的程度越大,我们遇到的这个患病概率,包括健康啊,心理遭遇问题的可能性也越大。结论是结婚不仅仅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需要我们应对压力的事情,它要带给我们许多生活的改变,我们不得不去在这方面做出适应,做出改变。
结论:结婚不仅是件喜事,也是一件应激事,会带给我们需要去适应的压力
如果我们不去改变,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变成一团糟,这一团糟的生活会带来的各种压力会迫使我们去改变,但这种被迫的改变是一种相对痛苦的改变,所以我们不如提前布局,防范于未然,这是一种成本很低的方案。这就是引出这节的主题,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夫妻的处事规则,来应对婚后的种种变化。本次课分为三个部分。
1 结婚前到结婚后的改变
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结婚前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我们的角色是子女,比如图中的A,在原生家庭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原生家庭家风家训,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就塑造了子女的习惯,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的方法。就如图中A1,B1他们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他们价值观,处事待人的方法很有可能不同,在底层逻辑中,虽然双方各自都认为很正常的东西,但是对方未必认可。离开原生家庭到结婚的对个人的影响离开原生家庭以后的我们求学,工作,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在适应过程中,习得了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我们就被塑造成A2,B2的角色,这是一个把我们塑造成成人的一个过程,之后成人才能够应对婚姻生活。有些人婚前没有经历,成人这个阶段,那么他就很难应对婚姻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婚前察觉。 我们组建家庭从我变成了我们,就要一起面对新生活了,将组成一个新的系统。那么组成一个新的系统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有了固定的爱人,伴侣。 从今往后就不能随便去喜欢追求别人。两个人属于一个系统,是伴侣也是队友,使对方快乐、满足,自己获得快乐满足的概率会大一些。两个人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比如一方遇到一些挫折,失业,创业失败,会对家庭生活造成影响,这是后如果伴侣给予认可、鼓励,那就会开心,自信,很容易走出去,出去以后也会有力量。反之呢,如果伴侣否定我们,看不上我们的话,那就会自我怀疑,胆怯,不敢去做一些事儿。因此在婚姻过程我们都把影响自我的钥匙交给了对方,在婚姻过程中相爱相杀,所谓最爱的人伤害最深。所以伴侣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发展。伴侣影响这么大,每个人的价值观又不同,那么结婚到底值不值,答案是肯定的,从三点论述:1. 结婚会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有家的人才会真正明白责任两字,没有成家的人,承担在自己原生家庭里的责任,并没有成长婚姻中承担责任的能力。所以婚姻也是一种自我能力范围的拓展。2. 无论我在外创业成功还是失败,是输是赢,我都知道有人在家等我。当时想到这个时候就很心安,就不会怕。也就是内心有了归属感。我们都知道这个人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群居动物),否则就会孤独和空虚。没有成家的人一般总会一堆一堆的聚在一起,他们必须要有社交圈。当地有一些老师支教到边疆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都会有爱人。没有去支教的在这边儿有朋友圈,经常一起聚会的人就结婚的都相对晚一些,所以婚姻的这个系统是一个更大的归属感,可以使我们变得安全而变得心安。
3. 结婚后男孩变成男人,女孩变成了女人甚至母亲,就敢于面对死亡。如果谁敢伤害我的爱人和孩子,我会跟他拼命的。婚姻使人具备了对抗死亡这种最终的原始焦虑的能力。有一个在洛杉矶做临终关怀的同事,人在恐惧的时候,尤其是临终恐惧的时候,说不要怕没有用的,告诉她放松,在平时有用,但是在临终关怀是没用的。只有说我们在这里陪伴着你。我们爱着你,一直会等着你的,你放心我们一直都会在。这个时候这些被临终关怀的个体,就会安静下来,他们就不再恐惧了。所以家是最重要的地方。
死亡不是永别,遗忘才是;家庭具备对抗死亡焦虑的功能
结婚后面对的问题
我们组建了一个新家庭的时候就会面对两个大方向上的内容。第一个是生活现状,对我们家庭的组建什么样的要求。第二,自身的状态,在家庭组建当中会遇到怎样的一些问题。
两个人从的个体到结婚,组建新的家庭之后,就会面临新的生活,新的现状要求,比如家务问题,花钱的问题,两个都是缺乏生活经验的,这都需要日积月累去磨合。还有结婚后都要进入彼此的人际圈,这时候就不能光代表自己了,是自己的代表也是对方的代表,既代表我又代表我们,需要承担彼此的一个角色关系。
一对新婚夫妇,两个人吵的比较厉害,来解决家庭,他们不是要离婚,就吵架吵的比较厉害。这个新婚妻子其实是角色的偏差是有问题的,她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我不知道自己该承担怎样的角色。相对而言都还维持着以前的角色。比如说遇到闺蜜,就一起吐槽一起嗨。老公是内人,而且年轻有为,很快就升到了副处,他的走势是很好的。这个时候老公带着她出去交际的场合,比如说太太们也会在一起聊天儿。那么她就会像跟闺蜜一样的去吐槽自己的老公这不好,那不好。这样之后呢,就发生了很深刻的矛盾。老公认为你这样说是不利于我的形象,对我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大家知道作为高级管理者,通常情况下是很重视他的家庭责任感的。其实是在各个文化当中这一点都是类似的。而这个时候妻子不觉得是个事儿。那怎么了?我怎么就得罪你啦?吐槽你难道错了吗?等等等等。我们要清楚这个时候,她出去以后代表的是我们,代表的不是我。所以这样的经验啊,缺乏会造成的新的矛盾。
第二个部分就是结婚之后的应激事件就会很多。比如说老人想抱孙子,刚结婚就生孩子不一定是好事,两个人还没磨合好,又要加上孩子的问题。所以未婚先孕会家庭结构更加复杂,不止复杂一倍,不是复杂一倍,可能是复杂好多倍。所以未婚先孕产后抑郁的风险高出好几倍是正
常的。结婚之后可能还要面临两个人的文化价值观习惯差异。如果你没有同居的经验的话,那在睡眠卫生习惯方面,经济的相互支撑方面都会有问题,包括工作调动当中的你的住处是否稳定,这些都会影响到生活质量。
1. 新婚夫妇在建立起能够满足家庭功能的规则之前通常还会有许多冲突,最多的就是吵架。第一新婚夫妇往往都比较年轻,二三十岁,稍微大一点也就三四十岁,他们的生理状态都相对较好,有精力,有战斗力,只能吵,吵起来很有劲儿,大家折腾起来,不嫌事儿多。2. 在情感生活当中,其实很多人并不成熟,他们还处在全能想象的这种状态当中。说明一下全能想象,他会认为,比如说你爱我,所以你要适应我,做出改变。但是对方的可能也是这么想的。稍微过分一点他可能都觉得我的想法,你要提前知道我想什么,赶紧满足我。所以大家出发的逻辑应该是按照我们怎么搞好彼此的互动来考虑这件事情(主体是我们),但是通常会考虑的是他。他爱我却不改变,这样就会变成争吵,变成权力之争,变成对错之争。那么这其实是逻辑的出发点存在问题。尤其是在20,30岁左右的夫妻身上,这个是经常见到的,经常见到的。
3. 大家都有退路。因为现在的经济生活好,受的苦比较少,所以大家受委屈的能力相对低一点。而且刚从原生家庭出来,回去以后爸妈也欢迎,爸妈也在适应这个你离开家的这个过程。所以,在这儿吵架我就回去吃顿饭,或者工作累了,就回去歇一歇。我回到我现在这个家,要承担工作,还要承担家务,还不如回到原生家庭呢。如果没有孩子,牵挂又少,责任也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吵架了,找裁判的时候,就把爸妈再叫过来,所以这种情况现在还是比较多的。
2 要建立规则
为什么要建立规则呢?下图所示,就是我们组建了一个系统,系统中我就不再是我了。作为新婚家庭就至少要满足六个功能,如果有了孩子,升级为日常家庭的话,至少还要新增三个功能。
1. 新婚家庭要经济稳定。如果能经济不稳定,组建家庭的话是极为有压力的,随时可能出现离婚的风险。
2. 性功能非常重要的一个需要考察的点。
3. 休闲娱乐的功能。结了婚之后也要有休闲娱乐的功能。如果夫妻俩不休闲娱乐,那就找别人去休闲娱乐了,出轨的概率就会升高。
4. 定期的感情交流功能,就是彼此支撑对方的,促进对方的成长。 5. 构建和处理各种关系。进入彼此人际圈,承担彼此角色上的的责任。 6. 日常生活的责任。组建新家庭之后,我们要做家务,要承担的生活上的责任。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面对的,如果说我们不去衍生出一套我们互相配合的合作的程序的话,这些功能都完成不了。但是我们又需要这些功能,双方都需要,这样彼此就会怪对方。怪怪怪,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我们已经新婚家庭的磨合过程,其实就是完成了六个功能。什么叫磨合期?就是磨合这六个东西。你连这六个都搞不定的话,那还谈什么磨合。然后,磨合完毕之后,马上就要生孩子,就要变成日常家庭。那你增加了了生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和抚养赡养的功能。所以未婚先孕就要叠加压力,六加三九个功能你必须同时满足。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压力陡增。
下面我们就这节课的核心。家庭的需要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就要用一套操作规则来完成其功能。就是家庭的功能和结构表现为一套家庭的操作规则,新婚夫妇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套操作规则。
这个建立规则的过程,有些家庭有意为之,有些则无意为之,无论有意无意,只要这六个功能实现了,就会形成一套互动的规则,这套互动的规则在未来可能会固定下来。有了孩子会重组,之后会形成新的固定模型,它的主要职能是完成我们不可避免必须完成的家庭功能。比如说上小学的女儿,经常妈妈辅导功课,而经常很晚才回家的爸爸在孩子做完功课后就会和孩子玩一会儿。那么随着时间的积累或者流逝这种行为的不断地重复,那母亲就会被看做是家庭中负责孩子学习的。这个权威者父亲如果在学习上说话的话通常会被鄙视。父亲会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儿。母亲如果想参与进来还有点难度,偶尔参与还行,经常参与的话,孩子会觉得我还是喜欢和爸爸玩。就是这样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家庭结构和他的组织形式,我们把这个称之为操作规则。
从政治学上去理解,我们可以把这一个操作规则理解为家庭内部的生产关系。我们学政治的时候,不是讲过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吗?那同样的,我们家庭内部的关系结构,以及它的运作方式,是否促进我们家庭的这个功能完善和生产力,还是个人的发展。这个其实是可以预期的,他控制着什么家庭内的权利,劳动分配,以及互动的方式。
这个过程的完成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它是家庭成员的反复互动过程当中的一个结果。比如说我
们有了孩子,孩子学习还可以,但是,第一次考试不及格。我们其实是不清楚这个爸爸和妈妈会怎么反应的,也不知道爷爷奶奶怎么反应,但是孩子要承担这个责任吗?或者母亲的父亲呢,他们要攻击吗?这些东西,其实最初都是不确定的。
要是有一天,比如说孩子,没有及格。正好这个爸爸心情不好,然后看到孩子不及格,父亲就一顿打。母亲就指责父亲,你从来都不照顾孩子,怎么就打孩子了?于是,孩子就会抱怨父亲。你平时时不管我,你就在这个时候管我,你是为了你自己。这个时候,母子就结成联盟,我们叫做关系就三角化了他们一起反对父亲。父母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父亲生气了,摔门出去了。然后,孩子和妈妈就在这里抱怨。久而久之,重复上两到三次,这就形成了这个家庭的基本操作规则和结构模型。
新婚夫妻要注意打底
新婚期的操作规则,不涉及到孩子的这个功能建设,这个不像再婚家庭再组建家庭。它是需要带着孩子来共同完成这个过程的。而新婚夫妻,只需要两个人带着两个人的原生家庭来完成这个家庭。操作规则的建构就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打底要打好。老早以前闺女要嫁到别人家的时候,妈妈会在前一到两天都会告诉她。去那里,比如说前三天、前四天的这个碗不要自己主动洗。等着吃完饭以后跟丈夫一起去洗碗。等几次以后你再承担下来是可以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因为这是要打底的,如果一开始就主动的去洗碗,那么重复上几次以后这个洗碗就是你的事,你不做家务,你就是缺乏女德。然后这个不算做你对家庭的贡献,也不被认可。但是如果刚开始我们一起做,后来你在做了,那么这就是你的付出,如果你不做,也是拿你没办法的,丈夫会觉得那大不了我做。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打底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比如说,结婚以后比如说这个男方,我不需要你的这个。什么的彩礼我也不需要怎么样。我和你裸婚啊,这为什么我在上节课提出了反对裸婚,其实就是底打得不是很好。
我觉得你是爱我的,我有价值,所以我们在一起了,这种情况下感恩的往往很少。那么通常情况下,没有社会阅历的者呢,他会觉得这是我得到的是我的能力所范围啊,他要内归因了,他不是外归因音了。所以你是觉得你应该感恩我的,你看我是没有要这要那。我们还一起奋斗。我们一起挣来的房子和车子,但是他觉得这是我们结婚之后搞定的,这事是我搞定的,你当初不是爱我过来的吗?所以就会有彼此之间的一个差异性。这就叫做打底的问题,就在这里有问题,你再建立操作规则的时候就没有明确,要么你说出来。要么你就把边界划好,他的原生家庭在这些财产分割上没有权利。要么在法律上就决定或者在什么时候决定,要么这个双方的你就别说这话啊,过日子就对了。但是指望对方在这个互动当中的主动感恩,这个就是把钥匙交给对方了,其实你应该关注的是我们互动的模式。你要你会怪对方。就是说他不懂得感恩,我的要求其实并不多,其实对方也会怪你,你不是一直都是这样子吗?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这
种隐性的操作不如你直接有意的为之,这样的话,边界性,结构体系,包括你的操作,反正都是要完成家庭功能的,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呢,调整好跟丈夫的沟通好。在关系的互动上确定结构,而不是去指责她,你看你不懂感恩等等,他就是那样。他就是那样,因为你的规则操作就是这么完成的。
这方面的也有正面案例,比如说明星黄磊。他在结婚20年后能够大办一场婚礼,是办给自己妻子的,因为当年结婚的时候两个人都在奋斗。原生家庭相对的支持力度都不够,所以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婚礼,但是对方,在这个互动当中两个人结合的非常好,就相互是支撑的,相互理解的。最后,这个底打得非常好啊,就是说,我可以裸,但是我们是彼此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建构的非常好,完成了建构家庭的功能,而是两个人的事相互配合和默许的。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逼迫。在这个过程以后,20年后,他重新办了一场。大型婚礼来补齐了,说是我一定要对得起我的妻子,给他一个婚礼。
所以,要么事前做工作,打底打好,要么思考问题从关系互动出发,从“我们”出发。
3 两个案例
案例一
如图所示,这个A女士24岁,B男士呢33岁。我们对B男士的原生家庭呢,信息是知道的很少。只知道A女士特别的欣赏和依恋这个B男士。那么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无理取闹,各种折腾啊,都会被这个男士所包容。而且这个男士还会对她提供的这个生活以及发展上的支持。后来就俩人就结婚了。结婚以后,她发觉她和这个男士呢。结婚以后就变得不是很亲密,而且排斥身体接触。就是在性方面,性功能满足不了。来咨询的过程当中呢,A女士说我想弄清楚啊,这段婚姻到底是咋啦?意义是什么?我想要什么?
在此之前,我们了解到这个A女士原生家庭是离婚的。他的妈妈离婚之后又再婚了,但是再婚之后依然被家暴。在小的时候比较保护她(A女士),但是她们母女关系恶劣。A女士17岁就出来工作。赚钱以后还定期的会给他的妈妈,就是在养她的妈妈。然后,他的爸爸是出轨之后的离的婚,有许多情人也不顾家。有一次她去找他爸爸还发现他爸爸带着其他女性一起接待的她,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所以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享受过这个父女之间的互动。父母离婚的时间是在他12岁的时候,在他14岁的时候她的母亲是再婚,再婚之后相对保护她一点,就是害怕这个自己被家暴的时候对她造成的骚扰。但是发觉继父只关注自己家的孩子,并不关注她。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她是缺乏男性的关注。她在很早就开始恋爱,工作,进入社会。实这个案例相对典型一些就是首先这个女孩儿,她很缺父爱。而且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家庭经历了大型的变动。那么她一直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当中,大家还记得那个原生家庭到,然后再到组建新家庭。所以她相对意识一直停留在那。在那个时候她是子女,然后没有走出原生家庭,后来走出来以后成人了。成人了之后,自己挣钱养育自己的妈妈,嫁的第二个男人也不靠谱。这样的情况下,她其实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他妈妈反而是被养育者。虽然之前保护他,这个角色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互换的过程。之后,她组建新家庭,但是找的这个人比自己大九岁。其实A女士在这个互动当中,她对B男士的这个互动过程的无理取闹啊,各种被包容啊。在过程当中很欣赏对方,对方带自己各种的玩儿,开眼界。这个很像父亲带着女儿的一种模式,她依恋这个男士就像依恋父亲一样。她在这个过程当中很满足,但是结婚之后组成了新的系统。她在此之前的并不了解这位男士的社交圈。她没有了解过他的社交啊,记住我们在婚前是要了解的。婚后呢,他的很多角色是不适应的?但是她还在扮演。那么又要做家务,还要做别的,所以她扮演演着自己的。这个从这个女孩儿的这个角色啊,越来越像女人了。就是变成了成人模式,你看他来咨询的时候说那些话。说的我想弄清楚,这我的婚姻是怎么回事儿。这个关系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怎么了?这只有是成年人才会探讨这些问题,不是小孩子探讨的,所以他成长了。我们清楚角色扮演时,能够让一个人迅速进入角色的过程。就说我们这是一个技术,比如说你让一个女孩儿经常扮演自己的女朋友。这个女孩儿就觉得他是我的男朋友,就这样的一个过程。她这个角色扮演是容易习得这个角色,所以他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的在进入一个成年人的世界里,而且呢,逐渐地在形成自己的系统。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她变得越来越不能接纳这位男士了,以前是可以有性关系的,以前是可
以有亲密接触的,现在越来越不愿意接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他扮演了很多角色,这个是在这个操作过程当中,这些角色都不跟妇女是不冲突的,只有一个是冲突的就是性关系,在她的成长过程当中。妈妈也在这方面保护过他,她和父亲的交流也少,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有一个这个不可接受的一件事情,就是说在功能上自己的角色是进入不了。转变了就是不能从女孩儿变成女人的,这个模式也不能接纳这个角色,他不愿意放弃,他太缺乏那个东西了。
所以在这套隐性的操作规程中她受不了。我们本来就自己自发的就会有这样的一个性关系模式,但是她就接受不了这个关系了。所以她就完成不了这个功能,对方也对他有意见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觉这个女孩子越排斥这个角色了,其实这就是她的核心需要。和她的这个操作规程以及和她的这个功能完成之间形成了这个结构性的矛盾。
所以我们看这个新婚家庭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和原生家庭到阶段落下的东西造成组成新系统之后无法胜任这个新系统所需要的功能要求。在规则层面上我不愿意接纳,往往在这些层面上都会有这个冲突的。我们在这层面去观察组织会有一些收获的。
案例二
这个案例是这样的,就是A女士呢,21岁。B男士是34岁。临汾某的一个案例。 A女士是父母就很早就都死亡了。所以她小的时候是在姑姑家,在舅舅家。在这个家里的都被
人家不看好。在寄人篱下这中环境下长大的。长大了之后不愿意呆在原生家庭,远嫁嫁到山西。她就嫁给了B男士,B男士是一个核心家庭,有一些妈宝,到了很大岁数娶了这个姑娘。 这个A女士还是很爱玩儿,经常KTV啊,去玩儿的时候,别的男孩儿就看上她了,说你这么漂亮。嫁人了吗?没嫁人我们就提亲呀。她说:那你就提吧。然后说完之后,她没当真,结果,人家就真提亲。结果提亲的时候,她的丈夫就在家里头。然后就朝她的丈夫去提亲了,然后她丈夫就很非常愤怒,也很猛,等她回来之后就揍了A,A就赶紧跑出来。跑到,还有妇联申请人身保护令。然后我们吧双方叫过来了解情况。这时候B男士这个火儿也就下去了。问他愿不愿意接纳她的这个错误,就是说原谅这个他愿意原谅。那么A女士,也愿意回到这个家庭,因为无依无靠,只有这个家还算家。所以也愿意回去,按道理在这儿就可以停了,就是按照法律的话,那就判你回去了。但是我们的进行了又一次的分析。
发掘了这位男士核心家庭相对妈宝,过程当中他的个人的人格特征的是相对高,自恋的,就是说对自己是很满意的,而自己的自尊能力其实相对较低的。在这个县城里面做个普通工作。大家知道高质量和低自尊配合起来往往具有攻击性。而这位女士从小是流浪长大的,她没有家庭的概念,所以她也不认为应该承担家庭的角色和功能。虽然结婚了,依然跟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她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那么即使回去之后很快我们预测就会有下一次的暴力。
而且这个家庭的互动是不稳定的。长此以往很可能一个普通的家事事件会升级成为一个刑事事件。这位男士可能有一次情绪真的暴怒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可能会出手很重,女士可能有危险,但她不认为自己有错。她认为这有什么大不了,我就是这样生活的。所以这个新婚,虽然是结婚了。但是他们的建立不起一套有效的操作规则,完不成家庭的功能,长远预测这是一个可怕的一颗雷。所以我们就劝双方来重新考虑这段关系,后来双方沟通之后都觉得要理性一点,所以就最后和平的离婚了。这样的话,我们把一个可能存在的刑事事件提前扼杀在了摇篮里。这可能就是司法的进步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做的工作,会得到高级部门的认可,包括央视都报道过。在这个个案当中,我们是不是用的新婚夫妇的心理的这些基本分析技术啊,就刚才我讲到的看这套规则能不能建构稳定。
4 总结:
对我们课程做一个总结,今天我们课程讲了三个单元。 1. 从“我”到“我们”;
第一个单元是从我到,我们就是讲新婚夫妻。将要经历什么?这个直接对接婚前的九个点。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虽然有,虽然有这个关系上的内容,但其实从我到我们肩并肩构成系统以
后,它可以什么拓展我们自我的范围,而让我们获得新的品质,让我们有归属,同时让我们具备了对抗原始焦虑也就死亡焦虑的能力。使之成为可能性。 2. 新家庭需要具备许多功能;
那我们的新家庭的要具备许多的功能,要具备的经济性休闲娱乐感情交流,关系处理包括日常的生活责任。这些功能在案例当中我们总结了许多问题的缘由。在完成功能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说明我们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合作起来。 3. 家庭需要将家庭成员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用一套操作规则来完成其功能。
有效的合作和组织,我们家庭内部就要建立起生产关系来促进我们的生产力。我们家庭成员必须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用一套规则来完成我们的功能。如果说是这个组织不起来,就会形成新婚问题。如果组织完不成功能也会形成问题,就会形成空困惑和痛苦。同样的,如果说是我们能够完成,是不是我们就叫为进入什么新的领域做准备了?
那我们后面的课程会讲的,我们成立家庭之后。要注意的几个关系序列啊,成为家庭之前该怎么操作,或者刚组建起来之后,比如说我们在沟通上,在情绪处理上,在争吵上,在关系界定上,以及在价值体验上,这些方面都在后面的课程我们会提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