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水平练习及答案
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恰到好处的掌声
一位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北京,寻找他们的音乐梦。为了能够留在北京,父亲费尽周折,勉强将儿子送进了一所小学。
儿子的特长是弹钢琴,父亲联系了一位有名的钢琴老师给儿子上课。第一天,钢琴老师只教了儿子一段简单的乐谱,就摇起了脑袋:“这孩子的反应慢,肯定上不了音乐学院,趁早改行吧!”结果,性格倔强的儿子当场就和老师吵了起来,父亲怎么也劝不住,师生俩闹得不欢而散。看着不争气的儿子,父亲由失望变成绝望,决定带儿子离开北京。
在父子俩准备动身的当天,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通知:儿子所在的学校办晚会,老师们指定要儿子弹奏钢琴。儿子显然还在气头上:“我不弹了,不弹了,连钢琴老师都说我反应慢,我再也不摸琴了!”( )老师怎么做工作,儿子( )表示再也不摸琴了。
他们的争执引来了一群好奇的观众,那就是儿子班上的同学。接下来,令儿子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帮着劝开了:“弹吧,我们都喜欢听你弹琴!在我们心中,你弹钢琴是最棒的!”
那天晚上,儿子流着泪,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弹奏了几支曲子。演出结束后,台下掌声四起,久久没有停下。儿子站起身来,一遍又一遍向着鼓励他的人们鞠躬,在那些连绵不绝的掌声中,儿子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决定:我要学钢琴!我一定要学好!
凭着过人的自信加努力,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学校。后来,他成了这所学校最年轻的客座教授,并且凭着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技惊中外。
成名之后,很多人问起儿子成功的秘诀,他无一例外都会提及小学时那场特殊的晚会,提及激励自己的掌声。后来,一位记者在专访稿中动情地写道:感谢这些掌声,尽管它们不是出自名人,但却在关键时刻,以恰到好处的声音,拯救了一位音乐天才。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 / 20
费尽周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欢而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为什么说同学们的掌声是“恰到好处”的掌声?( ) A.因为掌声是连绵不绝的。 B.因为这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
C.因为儿子想放弃学钢琴的时候,同学们的掌声让他重拾信心。
4.读完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当别人遇到挫折时,我们要__________他;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我们不应该__________,而是要_____________。
二、 阅读《海底世界》片段,完成练习。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画出。这样的句子就叫 _______ 句。
2.多音字组词。
参 cān( ) cēn( ) shēn( ) 喷 pēn( ) pèn( )
3.这段话中介绍了海参、____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和深水鱼的活动特点。 4.选择填空。
A打比方 B作比较 C列举数字
⑴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
⑵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
⑶ 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
2 / 20
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
老奶奶在院子里种了一棵南瓜苗。浇水、松土、施肥……老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南瓜苗,整天盼望它快快长成南瓜藤,结个大南瓜。
南瓜藤终于开花了,不过只开了一朵。花落之后,瓜藤上挂了一个小指大的南瓜。
老奶奶高兴极了,成天围着小指大的南瓜转,跟它说一些又温柔又好听的话:“快点儿长吧,小宝贝,快点长成一只大南瓜。”
小指大的南瓜像是听懂了老奶奶的话,真的拼命长。到了秋天,当它成熟变红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超级大南瓜,简直像老奶奶的房子一样大了。
老奶奶当然搬不动这个大南瓜。她请全村人来帮忙,“一,二,三!”大家一齐使劲,还是搬不动这个大南瓜。
老奶奶一点儿也不介意,她说:“就让它留在院子里吧。”老奶奶非常喜欢这个大南瓜,每天都要去看看它,用手去摸摸它。白天,老奶奶搬把凳子,靠在南瓜旁边织毛衣。到了晚上,老奶奶回房子里睡觉,可心里还是惦记着大南瓜,总是睡不安稳。
有一天,老奶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冬天到来的时候,老奶奶请人在大南瓜上开了一道门和一扇窗户,在南瓜顶上挖了一个烟囱。这样一来,大南瓜变成了大房子。
老奶奶住进红红的南瓜房子里,快活极了。
1.(确定题目)读完全文后,你想给它加一个什么题目?( ) A.种南瓜 B.南瓜房子 C.老奶奶的南瓜 D.老奶奶的南瓜房子 2.(预测内容)一边读一边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老奶奶种了一棵南瓜苗——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句子)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人物描写鲜活的,并猜测人物的心理活动。
到了晚上,老奶奶回房子里睡觉,可心里还是惦记着大南瓜,总是睡不安稳。 老奶奶惦记着大南瓜,她想:____________________
3 / 20
4.(推测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奶奶没有房子,所以做了个南瓜房子。 B.南瓜能听懂老奶奶的话。
C.老奶奶喜欢南瓜,所以把它做成了房子。 D.因为南瓜无处可放,就做成了房子。
5.(拓展思维)读了这篇文章,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帮助老奶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陶罐和铁罐(节选)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 )盛东西的,并( )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在选文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第四自然段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铁罐___________,陶罐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观日落
今天我爬上楼的最高点,观赏日落。
我抬起头,只见那万里晴空本是淡蓝色的,像明净的湖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来越蓝,简直像画家在用蓝色的画笔层层加深。太阳已经斜靠着西
4 / 20
山,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露着红红的脸蛋。它的周围,有一束束灿烂的光、一圈圈柔和的圆晕,它身边的天空也呈现出黄里透紫的悦目色彩。镶嵌在天边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镀上了一层金边。
过了一会儿,眼前的美景更为壮观了。太阳的光更柔弱了,可它的脸颊更红了,像个大红球,向着天空,向着地面,向着山峦喷出了红艳艳的嫩光。它身边的晚霞不断地扩大着范围,更换着锦衣,粉的、红的、紫的……五光十色,好看极了。霎时间,艳丽的晚霞弥漫了大半个天空,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的绸缎。
太阳慢慢地向西山背后退去,最后只一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光十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踪无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出晚霞的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按( )顺序描写了日落景象。
A.时间 B.方位 C.事情的发展
4.短文的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描写的?请用“~~~~”标示出来。作者围绕这一句话具体描写了 。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本文先写太阳像________,再写太阳像______,最后写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课内阅读。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草地上跳舞、狂欢。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它们的站墙角的。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5 / 20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1.“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在草地上跳舞、狂欢。”这符合实际吗?为什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下的学校”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云拍着大手”既指(表层意思)又指(深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内阅读。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年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 )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画“_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 4.赵州桥的设计是“创举”,具体指( )
6 / 20
A.它有四个拱形的小桥洞。
B.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C.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 D.拱形设计。
5.用“______”画出选文中点明这种设计优点的句子。
八、 阅读下面的短文,做一做后面的练习。
自然界的时钟
公鸡报晓,是人们所熟知的。其实,留心看看大自然里的生物活动,你会发现,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时钟。
仔细观察一下各种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它们各有一张时间表。做啤酒的蛇麻草在黎明三点左右开放,到点钟就凋谢了;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打开喇叭,快中午时便收拢了;到了太阳当顶的中午,美丽的午时花才显示它的美貌;下午六点钟,丝瓜花悄悄地打开了;日落西山以后,夜来香不声不响地开始吐香……
植物知道时间,小动物也是这样。东方欲晓,百鸟就开始啼鸣了。日落西山,鸟入林,鸡上窝,躲在地洞里的老鼠却蠢蠢欲动了。猫头鹰似乎知道老鼠的底细,它白天睡觉,夜间到田野中巡逻捕鼠,不用小闹钟,到时候它自然就醒了。
不仅如此,连没有手表的昆虫也知道花儿开放和凋谢的时间。辛勤的蜜蜂一早飞向牵牛花,中午飞向午时花。至于夜蛾,它们是夜来香的客人,每天晚上,总是准时去拜望它。
有人认为太阳的出没和潮汐的涨落为生物报了时,但是这只是生物有规律活动的外在条件。在动植物生命的内部还有一个像钟表一样的机构,生物用它计量着时间,这个神秘的生命之神,就叫“生物钟”。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感知时间,昆虫才能按时“赴约”。 1.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填序号) 公鸡报晓,是人们所熟知的。( ) .
7 / 20
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B.(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C.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
2.正是靠着生物钟,花草才能感知时间。( ) .A.接近;挨近。 B.依靠。 C.信赖。
3.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的打“×”。 (1)这篇短文告诉我们,自然界里面有一座活时钟。(______) (2)植物按时开花,动物准时活动,说明生物活动有时间规律。 (______)
(3)生物有规律地活动,是因为它们体内有“生物钟”。(______) (4)短文是从植物、小动物、昆虫三方面介绍自然界的时钟。(______) 4.仿照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种花开。 牵牛花大约在清晨四点打开喇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做啤酒的蛇麻草在黎明三点左右开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课外短文。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说 书是精神食粮嘛 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
8 / 20
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____)
B.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____) C.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____) 2.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认为“煮书”是 。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煮书”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的授粉
花有雌雄两种花蕊。花要结果子,必得要雌蕊得到雄蕊的花粉才行。 有些花的雌蕊得不着花粉,就白开一场,没有结果就凋残枯死了。 有些花的雄蕊的花粉,是自动地落到本花的雌蕊上。可是有些花却要靠外界的力量做媒介,把这花的花粉传递到那花的雌蕊上。说是这样结成果实种
9 / 20
子,要比较强健些呢。所以多数花为了要得着强健的后代,使种族兴盛,都找媒人给自己做媒传递花粉。
花所请的媒人,有风,有水,有昆虫。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最多。在昆虫媒人当中,顶顶受花欢迎、有名气的,是蜂、蝶、蛾三大望族。
花很懂得虫情世故,它知道昆虫决不肯白白地替它效劳。它必定要备一份厚礼,才请得到媒人。所以它特别制造了香甜的花蜜,作为酬谢媒人的筵席。花恐怕昆虫不知道它有花蜜,还用了心计,装上艳丽的花冠,散出芬芳的香气,利用荚色芳香来招引昆虫上门。这跟商店用大招牌、装霓虹灯招引顾客有些相像。
昆虫来到花里,就不客气地享用花备办的筵席。吃这顿丰盛的筵席的时候,昆虫还带上一身花粉,就把花粉传送到别朵花的雌蕊上,完成它的使命。 1.花朵怎样才能结成比较强健的果实种子?说法最准确的是( ) A.自动落粉 B.靠外界的力量传粉 C.请昆虫传粉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花朵可以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帮助传粉,其中本文重点介绍的媒介是________。
3.画线句子中的“大概”一词可以去掉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去掉,显得啰唆
B.不可以去掉,因为作者也不知道详情
C.不可以去掉,因为下面的内容只是作者的推测,显示了语言的准确性 4.短文把昆虫比成了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花朵为了让昆虫传粉,做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苦练——贝多芬的故事
在乡下一家简陋的旅店里,躺着一位客人。他正在欣赏着楼上优美的琴声。琴声一会儿低沉,一会儿高亢(kànɡ),低的时候像珠子在盘子里滚动,高的时候像雷鸣震撼大地。
10 / 20
“这是谁弹的呢?”旅客想。忽然,“啪”的一声,一滴水滴在他的脸上。他睁开眼睛往天花板上望去,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进他的眼里。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什么事,先生?”服务员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楼上是谁?怎么往地上倒水?”旅客生气地问。服务员看着漏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哦!贝多芬!难怪弹得这么好!”旅客一听这个名字,怒气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我去关照他,不要让水滴下来呢?” “不,不!你不要打扰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轻步走上楼去,透过门缝,看见贝多芬正全神贯注地弹着,琴边放着一盆水。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啊!原来贝多芬练得连手指都发烫了,需要随时用冷水冷却一下。因为太紧张匆忙,水溅了一地,顺着地板缝滴到楼下去了。
这位旅客站了很长时间才离开,当他下楼时,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他感叹道:“真努力呀!怪不得他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 1.滴在旅客脸上的水是( )。 A.汗水 B.茶水 C.矿泉水 D.水盆里的水 2.短文写的是( )在旅店里弹琴。 A.旅客 B.作者 C.贝多芬 D.服务员 3.旅客轻步走上楼,是因为( ) A.他本身走路很轻。 B.服务员叫他走路轻些。 C.贝多芬不喜欢他打扰。 D.他不想打扰贝多芬弹琴。
4.文中“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用( )代替最恰当。 A.情不自禁 B.身不由己 C.大惊失色 D.慌慌张张
11 / 20
5.“他跳了起来,放开喉咙喊道:‘来人呀!来人呀!’”这句话朗读时应用( )的语气。
A.高兴 B.生气 C.哀愁 D.失落
6.“他正在纳闷儿,忽然看见满身大汗的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继续弹下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
7.从短文的描写中,你还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
8.你看到贝多芬这么努力练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
9.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学苦练的故事?请写一个。 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蜡烛
一盏台灯摆在整洁的书桌上,它头上有一顶粉红的纱罩,腰干健美,亭亭玉立,非常引人注目。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便发出银白色的光辉,照亮了它自己,也照亮了整个房间。台灯觉得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就高傲地向被放在墙角的小蜡烛炫耀自己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很有用。可你呢?土里土气,在桌上也占地方,简直是废物,有什么用?”
蜡烛看了一眼趾高气扬的台灯,谦虚地说:“朋友,我承认你很漂亮,也很有用,可你应好好想一想,你也有短处,怎么能这样高傲呢?”台灯早就不耐烦了,大声喊道:“行了,有什么好想的,我本来就比你强嘛!”
一天晚上,台灯又要炫耀自己,忽然闪了三下,就再也不发光了。刹那间,整个房间被黑暗笼罩了——原来线路出了问题。这时,人们多么需要光啊!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珍贵的。主人把默默无闻的蜡烛拿了出来,点燃它,立刻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自命不凡的台灯。但是,蜡烛没有为此而卖弄自己,还是谦虚地对台灯说:“我发出的光太暗淡了,的确没有你明亮,我很惭愧,我没有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蜡烛说完,便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
12 / 20
人,一直到生命之火熄灭,才悄悄离开人间。
台灯很受感动,心想:“我要学习蜡烛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谦虚——________ 黑暗——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三个描写台灯很骄傲的词语,再找出三个描写蜡烛很谦虚的词语。
台灯________ 蜡烛________ 3.将句子写完整。
蜡烛具备的精神是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用文中具体的事例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13 / 20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____ 瞬间-- ____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欣赏的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阅读短文,并按要求作答。
一路花香
①印度有个挑水工,每天都要到远远的小溪边去挑水。他有两只水罐,一只水罐有条裂缝(fèng),另一只水罐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这样日复一日过去了两年。
②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 )我想向你道歉( )挑水工问( )为什么呢( )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破水罐答道( )挑水工说( )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 )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 )
14 / 20
③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④挑水工( )地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吗?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一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它们。两年中,我常摘下这些美丽的花,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如果没有你,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破水罐听了,心里感到很高兴。 1.给文章第②段加上标点符号。
2.文章第④段的括号里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A.漫不经心 B.无精打采 C.吞吞吐吐 D.语重心长 3.文章第②段,破水罐认为的“应有的回报”指的是( ) A.浇灌了花朵 B.运回了半灌水 C.运回满灌水 D.欣赏到花朵 4.文中破水罐的情感是发生变化的,_______→快乐→_______→_______。 5.这则故事中出现了破水罐、完好的水罐、挑水工,我最喜欢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十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梧桐树
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春天,你发芽了。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夏天,我们在你的树荫下做功课,多么凉爽。有时,我仰起头来,透过密匝匝的绿叶,我看见金色的阳光在闪烁。我好像看见了你明亮的眼睛。
秋天,你悄悄地落叶了,我们把落叶积起来,点燃了。火苗跳跃着,发出呵呵的笑声。我们把黑色的草灰埋在你的脚下。让它变成养料,使你长得更加粗壮。
冬天,在我做功课的地方,照射着灿烂的阳光。我明白了,梧桐树!你落了叶,好让阳光给我们更多的温暖。
15 / 20
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1.找出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填空。
①短文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②“快乐地绽开在枝头上”的“绽开”意思是________;③“透过密匝匝的绿叶”的“密匝匝”的意思是________。 3.找出比喻句,用“________”划出来,句子中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4.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答案
1、
1.父亲为了让儿子留在北京,接受更好的教育,付出了很多努力。 儿子和老师吵架后,二人不愉快地分开了。 2.无论 都 3.C
4.鼓励 放弃 定信心、勇往直前 2、 1.中心
2.参加 参差 人参 喷泉 喷香 3.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 4.C B A 3、 1.D
2.南瓜藤结了大南瓜 大南瓜搬不动 大南瓜变成房子
3.我的大南瓜呀,它冷不冷啊?它会不会孤单害怕啊?会不会有老鼠来咬它啊?唉,我真是放心不下呀! 4.C
5.示例:我想,如果在老奶奶的南瓜房子底部装上轮子,老奶奶就可以坐着房
16 / 20
车环游世界了。 4、
1.是……不是……
2.我们之间也没必要非争个高低。
3. 傲慢无礼、尖酸刻薄 谦虚、宽容
4.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尊重。 5、
1. 文中形容晚霞的颜色多。 文中指太阳下山了,看不见了。 2. 比喻 面积广、颜色艳 3.A
3.过了一会儿,眼前的美景更为壮观了。 太阳及晚霞的变化
5. 小姑娘的脸蛋 大红球 向西山背后退去,消失得无踪无影 6、 1.拟人
2.符合实际,因为作者名写花朵暗写风 3.指不自由的读书生活
4.自然界的电闪雷鸣.对花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5.有了雨的滋润,花朵才能自由自在的生长,开放 7、 1.既 又
2. 列数字 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
3. 赵州桥非常雄伟 长度 宽度 建筑材料 形状特点 4.B
5.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8、 1.C 2.B
3.× √ √ √
4.凌晨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17 / 20
5.不能。“左右”一词表示概数,说明蛇麻草是在黎明三点这个时间段开放,删去后,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9、
1. A B C
2. 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啊! “我”认为“煮书”是把书放在锅里煮。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妙词佳句。 “煮书”的好处是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可牢记好词好句,说话和写文章不会犯愁。 3.:“ , ? , 。”
4.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有多读书,而且要读透,领会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不断地积累好词佳句,不断地增长知识,只有这样写文章说话才得心应手。 10、 1.B
2.风 水 昆虫 昆虫 3.C
4. 媒人 这样写让昆虫的作用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让语言生动有趣。 5.长出艳丽的花冠、散发香气、准备花蜜。 11、 1.D 2.C 3.D 4.A 5.B
6.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勤奋刻苦的人。
7.我觉得他还是一个节俭的人,因为他是一个大音乐家,却住在简陋的旅店里。
8.示例:贝多芬,你真努力,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9.示例:王羲之苦练写字的本领,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12、
18 / 20
1. 高傲; 明亮
2. 高傲、趾高气扬、自命不凡; 默默无闻、踏踏实实、不炫耀、不骄傲、悄悄
3.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4.诗句原意:春蚕到死丝才吐尽,它的生命也完了;蜡烛燃烧完只剩下灰,蜡泪也干了。(春蚕到死,才会吐尽的自己的丝;蜡烛燃尽,才不再滴下蜡油。)文中具体的含义:指台灯要学习蜡烛、春蚕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炫耀、不骄傲,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为人类作贡献。 13、
1.搏、奈、豪、影 2. 细致 永恒
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4.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看影片和卡通虽然有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阅读书籍
6.同意,因为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14、
1. :“ 。” :“ ?”“ 。” 。 :“ , 。” 2.D 3.C
4. 惭愧 伤心 高兴
5. 挑水工 他很善于观察,利用了破水罐的缺点来浇灌路边的花朵,实现了破水罐存在的价值 15、
1.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2.梧桐树 开放 密密麻麻,茂盛
19 / 20
3.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把有细柔绒毛的芽苞比作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的眼睛 4.季节
20 /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