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 [译文]
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撤退,张绣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回去。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绣拒绝说:“你不用说了,到此为止。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士兵情况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会取得胜利。”张绣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果然胜利而归。张绣问贾诩说:“我用精英的士兵和追赶他们撤退的,而你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打败的士兵去交战胜利的士兵,而你说一定会战胜他们。正如你所说的,为什么反过来的都灵验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既然不敌,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问题;已经打败的将军,一定率领了轻快的迅速进攻,所以留下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后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也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一定会胜利。”张绣于是就很佩服贾诩。 22.淝水之战 [原文]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1
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
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译文]
前秦的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一退就不可收拾。
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当初,前秦的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 23.黎丘丈人 [原文]
使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译文]
让人最为困惑的,一定是非常相似的事情。
大梁北边有个黎丘部落,在这里有奇鬼,喜欢装扮成人家的儿子、侄子或兄弟的模样。乡里有个老人,到市上去喝了酒回来,黎丘的奇鬼效仿他儿子的模样
2
扶着他并且一路给他苦受。老人回到家,酒醒后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还不够慈爱吗?我喝醉了,你道上给我受苦,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那时候,我正到东乡人那里去借债,这是可以查问的。\"他的父亲相信了,说:\"哎,这事一定是那个奇鬼干的,我本来就曾经听说过这类的事啊。\"(心想)明天专门再到市上喝酒,遇到奇鬼把他干掉。第二天早上,(老人)前往集市喝醉了酒,他的真儿子恐怕他的父亲不能回来,就前往接他,老人看见他的真儿子,拔剑刺杀了他。老人的智慧被貌似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因而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相似而可疑的迹象,不可以不考察。要查明这种相似而可疑的迹象,一定要找熟悉这类事物的人。舜驾车,尧在左边,禹在右边,进入积水的草地而要请教牧童,进入河湖而要请教渔夫,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知道得详细。双胞胎长得相似,他们的母亲常常能识别,是因为她知道得详细。 24.孟子论治民 [原文]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译文]
孟子说:“曲尺、圆规是方、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标准。要做国君,就应尽国君之道;要做臣子,就应尽臣子之道,这两者都是效法尧、舜而已。不用舜侍奉尧的方法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奉自己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虐自己的百姓。孔子说:‘治国之路有两条,行仁政和不行仁政罢了。’残虐自己的百姓太历害,君主自身就会被杀,国家会灭亡;不太历害,自身就会危险,国家会削弱。死后被称为‘幽’、‘厉’。即使他有孝顺仁慈的子孙,经百世之后也无法更改。《诗经》上说:‘殷商的鉴戒并不遥远,就在那夏朝统治的时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5.陈寿传 [原文]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着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
3
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译文]
陈寿宁承祚,他足巴西安汉人。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师从于同一个郡县的谯周。在蜀国担任观阁令史这个官,朝里的太豁黄皓独揽权枘,耍弄威势,大臣们都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勾结依附他,只有陈寿不为之剧服,因此屡屡被降职罢官。
陈寿父亲去世后,他自己也得了病,就让女仆把药做成丸状,被去他家的客人看到了,乡里人(认为他不守孝)对他的评价很低。等到蜀国被魏国平定后,就闪为这件事获罪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晋朝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推举他做了孝廉,调任辅助著作郎,调出补助阳平县令。写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皇上。任命为著作郎,兼任本郡中正。撰写《魏蜀吴二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人称赞他擅于写文章,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夏侯湛当时正在写《魏书》,看到陈寿所写的,就毁掉白己所写的并且放弃再写。张华非常欣慰,对陈寿说: “应当把这件事写进《酱帕》里!”他当时就是这样被人们看重。有传言说丁仪、丁廪曾经在魏国很有名望,陈寿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送一千斛米来,就替你们父亲写篇好传。”丁仪、丁廪的儿子没有送给他米,陈寿竟然没有给丁仪、丁虞写传记。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杀了,陈寿的父亲也获罪被剔了个光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义非常轻视陈寿。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的时候,说诸葛亮并不擅长谋略,没有对付敌人的才能,说诸葛瞻只写得一手好书法,有名无实。人们因为这看不起他。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