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文化”助推农村社会管理
霞美镇,始建于99年7月,位处南安、泉州两城结合部,是南安市的“东大门”,区域面积57.04平方公里,省道308线纵贯全境,道路四通八达。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其中4个老区村,一个少数民族村),常住人口6.7万人,海外桥亲5万多人。 尽管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但凭借着优良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这几年,霞美镇抢先开发城镇新区,深度拓展各组团空间,开启现代化工贸新镇的崛起之路,镇情村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后有数十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十一.五”末,全镇各项经济指标在总量、增速上均跻身全市前列,呈现出增幅大、发展快、效益好等特点。2012年,全镇工商税收将力争达到3.103亿元,规模企业增至68家,工业产值突破70亿元。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主旋律。随着镇域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关系镇计民生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镇一方面注重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寻求和尝试“文化反哺民生”的新途径。为此,从2006年开始,我镇即以金山村为试点,在全市率先推崇“草根文化”理念,充分融合地缘、文缘、史缘、人缘四大元素,从打造文化精品到促进移风易俗,从乡风文明到解决民生问题,以文化为支撑,创建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
金山村,这个总人口不足2300人、村域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
小村庄,短短几年间,广泛汲取闽南地区农家特色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和不同社会群体,打造了“六种文化”形式,即: 一、演绎口头文化,传播文明新风尚
召集一批有知识、懂文艺又热心的退休老干部,广泛采撷农村素材,通过童谣、歇后语、顺口溜、三句半、歌仔调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五百多首脍炙人口的“打嘴鼓”,并搬上舞台,走上街头,写进教材,导入课堂,广泛传唱新农村建设的新风新事。这种易学易唱又妙趣横生的农家谣,既填补了闽南语传唱教材的空白,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就连垂髫孩童也能信口捻来,吟上几句。 二、发展街巷文化,开拓群众新视野
将村头巷尾、墙头过道变身为文化阵地,于2006年始创了泉州市首个村级“文化长廊”。或甄选阶段性要事,或针对村里大事小情,或由群众自行点题,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时讯知识,每周一版,时时翻新。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指导该村创新民俗活动收入运用方式,将回收的祠堂香火钱用作日常支出。文化长廊,既为农民朋友打开了一个获取新知、了解村情的窗口,也构筑了一道绚丽多彩的文化风景,在引导健康、向上、和谐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延伸教育文化,开辟校外新天地
为弥补学校教育模式的不足,于2007年创办了青少年假日学校,校内还开辟了农家博物室、农耕园、科技实践基地、少年读书室、心理辅导室等功能设施。办校过程中,我们大力倡导“大手牵小手、
一起向前走”的理念,召集“五老”、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老师等对象,组建关爱团,帮助边缘少年解决失学、失业、失足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从而将文化服务成功导入青少年教育中,实现了农村文化功能的一次跃升。
四、弘扬农耕文化,展现传统新姿态
为传承弘扬不忘本、不怕苦的传统美德,先后指导创建金山村史馆、农家博物室,以图文并茂形式,生动再现村情史况的演变历程,尤其是农家博物室,是泉州迄今为止第一个“农家博物室”,典藏了300多件农耕劳作器具,每一件均取材于地道“农家”,室内藏品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初期。至今,农家博物室已接待各地参观团896批次,累计人数达10.3万人次。 五、净化民俗文化,倡导生活新方式
为进一步激发农村工作的内在活力,我们将发展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摒弃陋习,推陈出新,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废旧立新,对学堂、祠堂、庙堂进行重点改造和利用,推行新村规民约,坚决废除佛生日、普渡等大操大办活动,将民俗旧习直接转变为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节”、“慈善日”。二是改革旧俗,成立红白喜事服务队,实行一条龙服务,对男女青年订、结婚或孩子满月等旧风俗一律去冗就简,村中丧事一律由服务队统一操办,大大方便村民,又杜绝操办浪费陋习,节省下的资金均用作村中文化建设基金。三是创新载体,跳出活动做文化,打破传统促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民间艺术,适时开展一些形式新、受众广、反响好的文
化活动。如元宵节,汇聚民间民艺队伍及群众组织,举行文艺踩街暨灯会活动;端午节,召集武警官兵、外来工青年举办“粽子文化节”;重阳节,组织老年人“五球”竞技活动;国庆节,邀请各村广场舞蹈队交流舞技。今年元宵节,我们还以农民“自办、自演、自娱、自乐”方式,隆重举办了首届金山农民文化节,吸引了3600多名农民朋友参加及26家媒体竞相报道。通过一系列举措,防范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六、打造民生文化,打开管理新思路
我们重视开发利用乡贤资源,全面发挥各界乡贤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聚合各方力量造福乡民。通过拢乡贤之财、集众人之力,今年4月我们成功创办了“金山村敬老养生馆”,这在全省甚至全国尚属重力之举,既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务,又为老年人创设健身、娱乐、休闲设施。来这里报膳的老人,70周岁以上每月只需缴纳95元,80周岁以上50元,90周岁以上则全免,不足费用由乡贤们集资解决。目前,全村60周岁以上的140多位老人中自主或由子女代为报名的已有近百人,妇孺、老少自愿来当“义工”者39人。养生馆是一个关于如何办好“文化民心工程”的大胆尝试,也是文化建设迈向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一个转型举措,得民心聚民力,前景广阔,意义深远。
“金山模式”是我镇农村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的一个独具开创性且成效显著的成功经验。面对当前农村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金山模式无疑是一个农村社会管理的有益实践和参
考,对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其最直接且显而易见的变化:六年来,没有发生一例打架斗殴或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没有一例上访事件,没有一个辍学生。 七、花小钱一样可以办大文化
要善于整合本地优质资源,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掘、培育和增强地方特色优势,在人文历史、文化活动、民居风貌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内涵深厚、韵味独特的农村文化。金山村整合撤并闲置旧校舍建农家学堂,进而提升建设为假日学校,利用街巷空地设文化长廊,运用闽南俗语宣传先进文化,改民俗活动为公益活动、自办农民文化节等做法,就是有效利用了本地可用资源。 八、以人为本的文化才能真正惠及民生
“金山模式”的核心是扎根群众的“草根文化”,是源于民众又惠及民生的百姓文化。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既着眼于农村的实际,将文化置于大众生活中,寓教育于文化,摒弃简单的或灌输式的说教,以群众乐于接受、易于消化的方式诠释文化内涵,同时也注重文化的应用性,围绕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群众主体的精神需求,创办青少年假日学校、开设敬老养生馆,着力打造“文化民生”工程,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一种价值取向的“暗示”,从而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针对农村宗教文化根深蒂固问题,秉着匡正民风民俗,因势利导,将佛事、祭祀等活动转变为“爱心慈善日”,既有效约束了封建迷信活动蔓延的负
面影响,又传播了济世利人、行善积德的和谐思想,营造了健康文明、扶贫济困、关怀友爱的社会氛围,慈善活动所得全部用于村中公益,使文化有效反哺民生。
九、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要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选配好文化协管员,发现、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素质,有一定文艺专长,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农村文化人才,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好基层文化干部、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及乡土文化人才作用。我们正是挖掘培育了以吴金斗为代表的一批乡土文化人才、民间文化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处理文化发展与农村信俗、村民旧习等方面关系上的独特优势,支持鼓励文化人才依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现代优秀文化成果,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内容健康、格调清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才能有效强化主流文化、管理宗教文化、培育民俗文化、引导休闲文化,大大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安市霞美镇文体服务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