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浅析
作者:程媛媛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9年第08期
摘 要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还不够大,各省文化数据采集技术参差不一,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化数据很难保存下来,因此,将文化与大数据的融合可以视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动能。“文化+”“互联网+”相互交融,将使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文化行业中的应用融合,是文化大数据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兴领域。
关键词 大数据;文化产业;互联网+ 1 文化大数据的定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文化大数据是指文化生产者、文化经营者、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与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创作生产、推广传播、市场运营、最终消费过程相关的,以原生数据及次生数据形式保存下来的图片、文本(包括文字、数字和图表)、影像、声音等文件资料的总称;而从应用角度来看,文化大数据即针对文化行业海量数据的计算处理需求应运而生的一套新的数据架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统称[1]。 2 文化大数据研究方法
为实现加快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文化行业的应用,需采用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方法如下:
2.1 文献研究法
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2.2 案例研究法
选择一个或几个场景为对象,系统地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用以探讨某一现象在实际生活环境下的状况。本研究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大数据运用,以及国内京津冀、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重庆市、贵州省等省市的大数据政策措施与成功的案例运用。 2.3 内容分析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对于传统内容进行客观,系统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4 比较研究法
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求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方法。本研究在对比世界各地和中国各省市文化大数据的政策、措施、成功案例等方面,系统运用了比较研究法[2]。 3 文化大数据的前景
3.1 拓展和完善文化消费信息服务提供重要资源
通过对文化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可以得知各类文化消费者对于文化消费的偏好及特点,有利于文化经营者更全面地了解各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市场需求,有利于文化生产者具有针对性地创作和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文化商品,反过来满足各类文化消费者的需要。
3.2 为催生和驱动新兴文化业态创造了巨大空间
文化大数据是大数据在文化层面的具体实践,它不仅具有大数据本身的共识性特征,更有着急剧膨胀性、价值稀缺性、信息碎片性等在文化层面突出的数据特点,文化大数据的应用便是基于对海量文化数据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对事物整体发展的有效预测为主。在对传统文化业态进行提质增效的同时,催生了大批以大数据应用为特征的动态图书、人工智能、VR体验、智慧营销、云分析等新兴文化业态。随着未来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大数据预测等关键技术的迭代更新,从文化大数据中提炼出的信息势必会更加准确、有效。 3.3 为共享和创造新的产业价值提供了新动能
文化行业因其独特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使得产业融合成为其鲜明的特点之一,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分享信息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随时都可以通过使用电脑、平板、手机或服务终端迅速准确地查询到文化大数据平台上发布的特定信息,也可以更加方便地将自己的行动轨迹通过文化大数据平台分享给朋友及家人,无形之中强化了社交的功能[3]。 4 结束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大数据在文化行业中的应用与影响是一个动态递进的演变过程,在“互联网+”发展时代,随着文化数据资源的积淀与大数据思维模式的成熟,文化大数据将被视作重要的社会资产在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林青.大数据应用与文化发展趋势——《大数据大文化》研究报告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14,(3):247-255.
[2] 苏峰,戴有山.2015文化大数据[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1-8. [3] 崔成泉,王晓芳.大数据 大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