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年文化管窥中的当今中国文化发展

青年文化管窥中的当今中国文化发展

来源:年旅网
高/等/豺 经/礅/育/研/究。 2014年6月 第17卷第2期 Journal ofH J gherEducation Finance Jun.,2014 Vo1.17 No.2 青年文化管窥中的当今中国文化发展 李娜 ,王云鹏2 (1.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2.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文化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转变中,而这突出表现在青年文化的变化上。青年文化对于 整个国家未来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预示着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从文化环境一文化特征的角度对青年文化的 特征和趋势进行探讨,试图寻找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华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青年文化;文化环境;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2;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6X(2014)02—0058-04 From youth culture to se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LI Na .WANG Yun—peng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la Science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 1; 2.Department of Philosophy,Tsinghn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Chinese society is in transition period.society undergoing rapid change,and cultural valu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and this outstndiang performance on the changes of youth culture.The status of young people in the country is a very special,youth culture also has unpredictable value for the entire county’rS future cultural development,which portends cultural future trends. This article is discus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from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一一the cultural identity,tyirng to look for development trends in youth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youth culture;culture environment;culture characteristics 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文 研究青年文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这一探讨方式主 要是依照关于文化环境的定义进行的,“对于个体的 存在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交互作用的文化环境, 或者说当我们把文化环境建构于人的自我相关联的 化也呈现出一系列的转型,传统的价值观的传承模 式被打破,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模式还没 有建立起来。在文化分化与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新 文化究竟走向何方,当代人显得非常迷茫,这些新 特点、新选择、新方向在青年人的文化特色上表现 的尤为突出。所以,从青年文化人手,对其做相对比 较细致的“环境一态势”的分析和考察,从而管窥中 华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文化选 择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新观念上,便形成了另一种分类方法:一是人的外在 环境,即通常所予以阐述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体系; 二是个人的内在心智一人格等的环境,称作自我环 境;三是指人的脑一神经系统活动的生理过程和生 理机制。”[11我们以此对文化环境进行相关分类,探 讨青年文化的发展态势。 (一)个人的外在文化环境 、当代青年文化“环境一态势”分析 目前,关于青年文化的研究范式比较多,本文 主要运用文化与人的互动的方式去研究青年文化 文化环境是一种社会环境(广义的),对于青年 人来说主要是其生活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 (主要是80后青年),但并没有深入探讨青年文化 的形成原因,只是从文化环境一文化特征的角度去 境(狭义的)、国际环境等。首先,青年一代的父母大 都是经历过的一代,他们在一生中年龄 [收稿日期]2014—04—18 [作者简介]李 娜(1978一),女,河北唐山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王云鹏 (1984一),女,山东聊城人,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文化理论。 ・58・ 最美好的时候却遭遇了,他们最好的学习时期 基本被中断,同时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体会到了知 识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知道一 个人的知识水平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他们尽自己的 最大努力把孩子上学供到最高水平,所以在国家对 并不牢靠。 (二)个人的内在文化环境 个人的内在文化环境,即心理结构、智力结构、 思维结构、人格结构和价值结构等组构而成的心 智一人格的内在环境,这是个人的自我环境。 青年由于处于一个人生的变革时期,他们具有 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心智一人格特征。青年时期是 大学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进行收费时,并没有产生强 烈的反对,结果就是这一代青年人的文化水平和素 质有了相应的提高,为青年人的文化选择提供了知 识基础。其次,青年人的父母在的上山下乡运动 中吃过很多苦,所以他们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好的 环境和条件,下一代的青年人却因此失去很多磨练 的机会,需要面对困难的机会很少,解决问 题的能力也就相对不高。同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 环境逐渐宽松起来,给青年人的多方面选择的机会 逐步增多。在青年人的同龄人中,独生子女人数非常 青年人从“母体”中真正地摆脱出来成为具有 人格的时期。青年人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在自我 意识觉醒的过程中,往往过分的强调自我,表现出 对现实的激烈反抗或反叛,在反抗中自我扩张。瑞 士心理学家荣格指出:“人多多少少都固执于孩童 时代的意识境界不放——表现出对命运之神的反 叛,对周围一切想要吞灭我们的力量的反抗。”荣 格把这种扩张的、反抗的心理看作是孩童式的思 多,青年人对自己的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一方面 个性意识增强,但另一方面对文化吸收的多元化,使 得他们又有很大的从众性,追随同龄人的潮流但持 想的固执,这是一种未完全脱离“母体”的表现。也 因为这种反抗,青年人的心智一人格结构表现出 了一种变动性,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这种动态 性使他们易于接受外来的思想,抛弃本国的传统 思想,再加上父辈们对传统的一种否定,他们更倾 向于外来的文化。但是,青年人在吸收了外来文化 后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就是在现实中的空虚和 久性不长,因此“日流”“韩流”等都是以流的形式存 在的。最后,这一代青年人所面对的是处于不断变动 中的社会环境,由于父辈在中对传统的否定,他 们在寻求新的文化立足点,所以对外来文化有一种 天然的不排斥的接受心态,但他们也不是完全盲目 的,当他们吸纳的外来思想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时,慢 慢的就学会了选择。但是,由于他们的中华文化的根 基并不牢固,所以在选择中就出现了迷茫、空虚的现 象。这比较像美国“垮掉的一代”,他们是二战后成长 起的一批年轻人,对社会现实不满,蔑视传统,在服 饰和行为方面摒弃常规,追求个性和自我表现,长期 浪迹于社会底层,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 学。从表象上看,美国20世纪60年代“人们念念不 忘的是疯狂,并将社会生活抛到身后”,因反叛过激 而转向大麻、性逃避,在文学中不厌其烦地描写性的 迷茫。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并不是对传统文化予以 完全否定,它是有传统的价值基础的。青年对传统 的反叛越声嘶力竭,越证明其内心的软弱空虚,因 为他们的文化基础并不牢固。因此,他们十分迷 惘,自我的同一性被解构,但并没有重建起来。在 解构中他们也没有完全否定自我,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选择了逃避,逃避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固守,在 固守中对自我的解构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 行重建。所以,青年人在迷惘之后的反思,是向中 华文化本体之回归,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完全回复, 而是在选择的基础上的回复。 快感以及搞恶作剧等。实际上,“垮掉的一代”很在乎 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生活方式、环 境污染、人格扭曲、政治欺骗和世界和平表达了自己 的关切。一句话,“我很在乎,虽然我看起来什么都不 在乎。”现在中国的青年人也一样,他们在转型时期 所以,反叛、迷惘、反思可以看作当前青年的三 大心态,但都表现出了青年文化的变动性和选择 性。青年人追求时髦与新潮、不愿长大、怀旧、从众 等复杂的心态,都可以用这些表达出来。青年文化 的选择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主体文化将来的一 种发展方向。 的社会中对传统进行,他们在中迷茫、空 虚,也在其中反思,他们在反叛中选择了西方外来文 化,但最终并未在西化的文化中找到自我的立足之 道,依旧处在迷茫、无根的状态。因此,他们可能开始 回归、肯定传统的文化。未来青年文化发展存在着返 本的趋势,但形势并不容乐观,因为他们的传统根基 (三)个人精神活动的基本境遇 个人的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和生理机制,构 成了个人生存与发展中精神活动的基本境遇。每个 人的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都是一个过程,它们的结构 与功能是十分复杂的,文化对它们的作用也是一个 ・59・ 复杂的过程。在心理学领域,根源于文化与神经的 关系,跨越人文与科学两个大的学科形成了文化神 经学(Cultural Neuroscience)。这门学科通过整合心 理学、遗传学、神经科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而形 成,主要是阐明文化与神经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 挥作用的结果。 二、合理引导青年文化的发展 青年文化虽然是一种亚文化形态,但它是亚文 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这种特殊性就存在于青年人 的身份上。青年人随着年龄不断地成长,变得更加 成熟,他们身上的文化特点也在不断变迁,逐渐的 就会步人到主流文化的行列中来。当然,这其中必 然存在着分化的现象,有一些可能还将处在边缘文 化甚至是弱势文化的状态,但他们的主体部分是要 在此并不对学科做主要的阐述,而主要说明在当代 文化的影响下青年思维活动系统的反应机制的变 化。总体看来,现代青年人的思维反应机制趋向于 种简单和直接的反应方式,一种快餐文化下的急 一功近利的模式。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人的脑神经 系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内敛的反应机制, 它是间接的和思虑深刻的,但西方的文化正在冲击 这种反应机制。原有的机制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 而形成的,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改变。在面对 外来文化影响时,青年人进行了自己的简单的直接 的选择,可选择西方文化后却出现了一种无缘由的 空虚与迷茫。究其原因,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民族原有 的脑神经系统的冲突,这种内在冲突使得原有的反 应模式发生混乱,出现了“内在”对“外在”进行抵抗 的一种内外交困的状态。当青年人遇到这种情况后, 内在的脑神经系统会促使他们对自己进行反思。他 们反思了对外来文化的不假思索的直接的接受方 式,认为应该以一种与自己的这种反应系统相匹配 的方式,有条件的加以选择。这一点,从韩流对青年 文化的冲击中可以看出。韩流是带着韩国文化而来 的,韩国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青年人的直接接 受的反应模式下,对国内青年人的冲击很大。然而, 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同一个起源,这就比接受美 国文化要来的顺利的多,所以当初韩流是以不可阻 挡之势进人中国的。但是,长期影响之下,青年人却 产生了厌倦,因为从韩流文化中汲取不到营养。这是 外在的简单的直接的反应机制向里渗透遭到阻力 时,内在的反应机制在发生作用,内在反应机制开始 外化。此时,青年人内在的固有的反应机制逐渐发生 作用,它在寻找一种真正与自身脑神经系统相切合 的模式,一种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寻根的态势。 上述的三种文化环境之间不是相互的,它 们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种互动中,中华 文化本体正在复苏,但这只是青年文化表现出来的 一种态势,具体的青年文化如何向中华本体回归, 回归到什么程度,都是由现实生活客观发展和青年 主观选择共同作用来决定的,也是回归的必然和选 择的偶然相结合的结果,是多种复杂的因素共同发 ・60・ 步人到主流文化的行列之中。这样以来,必然对未 来主流文化的发展增添一些新鲜的因素,但同时也 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因此,为了维持未来主 流文化稳定、顺利的发展,必然要对当前的青年文 化做相应合理的引导。 首先,要采取积极的正面引导策略。在社会的转 型和快速发展时期,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特别是东 西方文化的不断交锋,使得青年人价值观的指向呈现 多元化,人生的选择也自然处于新旧理念的不断交锋 中,此时就需要对青年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才能 使得其未来发展之路顺畅。正如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卢新宁在201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演讲中 说到的:“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 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 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 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 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 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当代社会的风气给青年 人带来的并不全是积极的、向上的引导,给青年人带 来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循环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影响 青年人的消费观并不一定就是简朴的、健康的消费 观,给青年人灌输的价值观可能是自我的、享受的价 值观,给青年人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 带来了大量负面的影响。所以,要对青年人进行积极 的引导,使得他们以顺畅的方式完成社会化,完成向 一个成熟的人的转变。 其次,要启迪青年人自身的责任心。曾经在“50 后”“60后”看来,不靠谱的“80”后逐渐的开始有了担 当,这就是青年人的选择,青年人的成长,青年人的责 任。青年人之所以称之为青年人,正是由于他们有朝 气、有活力,有对现存的世界强烈的改造能力,而这也 是他们的权利。同时,他们也有责任选择符合社会发 展的、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和价值观。青年人不应该 浪费今天的活力和激隋,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这 是他们的权利,也是社会赋予他们的不可懈怠的义 务,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更美好的明天的责任。 再次,要给青年人营造社会实践的空间与时间, 容许他们犯错误。实践是塑造一个人、检验一个人最 好的方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就已经指出:“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 实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 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 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映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回也就是说,在人之外去寻找,找到的只可能是不属 青年人未来的不断改变,是建立在他们所经历 的人生的每一步之上,是建立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 点点滴滴的改变上,这些改变集合到一起就是生活 方式的正确选择和社会环境的正确引导。以此为目 标所追求的生活就是人们的全面的生活状态的改 变,而整个的生活的状态就是人的现状。人是什么 样的,他的生活就是什么样;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他也就是什么样的人。未来生活的全面构建,不仅 仅是对人的生活的全面改造,对人的世界观的全面 于人自身的,而且是异化于人的却反过来制约人的 假象,从而也就使人自身失去了自己的真正的存在。 所以,青年人的全面塑造不可能向人之外、现实之外 的虚幻世界寻找,而只能向内依靠一代代青年人不 懈的、踏踏实实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正是在他们不 始昔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 改变,而是对于真正的人的全面培养。未来国家的 理论建设,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 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 鼓舞人。这样的以生态的、绿色的方式进行生活、生 产、学习、思维、实践的青年人,就是未来我们所期 望的青年的一种全新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燕.文化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 [责任编辑:冯(上接第51页) 霞] 概念域的隐喻映射。因此,对于认知发展成熟的学 习者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介词各种意义的相关 性及相关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介词的用法。教 师不应让学生仅仅机械地记忆介词的意义,而是要 2O世纪70年代起,一些学者意识到认知语言学对 隐喻研究的指导性作用,如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 式等其实就是一种隐喻。空间体验是人类生活最 普遍的体验之一,人们经常会赋予非空间概念一 个空间方位的定义,而空间隐喻已成为人类认知 世界的一种特殊工具和表达方式。本文从认知的 视角,以空间隐喻为基础,探讨了介词in、on、over 为他们阐明各种意义的关系,鼓励学生去思考这些 看似不同的含义是如何建构的。除此之外,为了更 好地掌握意义相关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创造性 思维和对隐喻的感悟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介 词的多重意义。 五、结语 的意象图式及由空间意义投射到非空间概念的目 标域的隐喻意义及其投射过程。外语学习者若能 对介词进行空间隐喻理论分析,就能更好地理解 和运用词汇。 隐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自 [参考文献] l 1]Herskovits,Annette.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Prepositions in English[M J.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 J Langae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M J.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沈家煊.Langaeker R W的认知语法[n国外语言学,1994(1):12—2O. [5]吴[6]王[7]于静,王瑞东.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J]_山东外语教学,2001(3):8一l2. 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江.中国大学生英语介词使用策略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高・巍]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