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来源:年旅网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摘要:健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本文指出了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资助育人机制缺乏科学性、学校对学生隐私保护不到位、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等,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包括科学制定资助育人机制、重视隐私保护问题、拓展资助育人宣传途径等。

关键词:资助育人、育人体系、宣传途径

基金项目:2021年度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专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研究”(项目编号:GZY2021FY-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助既是保民生、暖民心工程,又是促进教育公平之举。

多年来,国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已基本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近年来,我国高校资助育人规模越来越大,2021年国家资助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925.77万人次,资助金额1450.40亿元,其中资助财政资金投入819.28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56.49%[1]。各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全面深化资助育人,持续加强规范管理,有效落实各项学生资助,力争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赢得人生出彩机会。

一、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助育人机制缺乏科学性

高校资助育人对象认定目前是参照一年一次的纳入程序,一般在每年的9-10月份进行,资助的启动程序由学生本人提出。一是在学生中存在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因为自尊心强、怕“丢丑”而不愿意向学校提出贫困申请;而有一些“不怕笑”的同学本来家庭条件还比较好,但为了得到资助,会编造谎言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家庭条件不贫困却向学校提出虚假申请,资助对象为伪贫困生情况较为突出;二是因未科学设置退出要求,存在不贫困的学生一直享受资助情况,而部分贫困学生却未被及时纳入资助育人体系;三是高校仅注重资助规模和资助金额的累计,缺乏科学的资助育人工作考核机制,对受助学生的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管理与跟踪反馈,导致部分学生浪费资助金[2],比如存在利用助学金买游戏设备等情况,影响了资助育人的实效;四是关于勤工助学岗位,存在岗位资源少,人岗不匹配情况。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保护不到位

高校在家庭贫困等级认定及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为体现民主性和公正性,一般会在班级选取20%比例左右的学生组成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对于已提交资助申请的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日常生活消费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虽然辅导员在主持民主评议时会向小组成员强调说明保护学生隐私的重要性,但是20%比例的评议小组成员占的比例较大,存在事后将个人信息进行传播和讨论的风险较大。学生们都比较注重自己的隐私,却因为班级民主评议,把个人家庭情况显露出来,更容易给真正的贫困生带来心理压迫感。一旦被认定为贫困家庭,享受助学金资助后,就意味着需要接受同学们的监督,个人的日常消费行为就会被过度关注、甚至放大,如果使用好一点的产品,就会被认为与贫困生的身份不符合[3],就更容易产生一些。

3.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

一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高校把资助育人工作简单化,注重资助忽视育人,更是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每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家庭贫困等级认定及助学金评定评定工作,把相关资助费用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可,没有真正将育人功能发挥作用。二是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将资助育人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成才未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发展对策研究 1.科学制定资助育人机制

“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资助需求,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在精准认定的基础上实现资助方式的人性化、个性化定制,从而较为有效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4]。”一是高校可以将学生电子一卡通与微信、支付宝等主流电子支付方式进行绑定后,利用网络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实时对学生们的消费情况进行监督。每年寒暑假,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学生资助走访活动,实地走访困难学生家庭。二是搭建贫困学生信息库,科学设置退出要求。如果受助学生每月消费水平已经远超平均水平、家庭情况已度过贫困期等,应及时退出。三是在民主评议环节科学设置主客观评价占比,避免评议小组成员仅因主观原因进行投票选择,另根据大数据提取受助学生消费金额,对学生的真实困难程度及现实表现做到综合精准判断;四是合理开发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技能,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苦耐劳、努力进取、自立自强的品质,将岗位细分为科研助理岗、行政后勤岗位、教学服务岗位、劳动助学岗等,用工部门出具岗位说明书,做到人岗匹配。

2.重视隐私保护问题

首先辅导员可通过班团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强调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不传播扩散同学们的个人信息,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个利的同时也要积极维护他人的权利。其次“人人生而平等”,呼吁同学们互相尊重、不歧视不嘲笑每一位受助学生,更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心与帮助。最后高校可依托网页、微信公众号、海报、宣传语等多种形式向同学们宣传隐私保护知识,减少同学们之间的矛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3.拓展资助育人宣传途径

高校可以围绕资助育人,拓展宣传途径,丰富宣传形式,把握关键节点,突出宣传重点,推进教育工作育人效果。一是可以定期向学生发放《学生手册》、《学生资助工作手册》等宣传资料,宣传国家、学校的资助和举措;二是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创办“育人活动月”等,大力宣传国家资助

及育人成效,激励受助学生奋发有为、自强拼搏、感恩奉献;三是可以通过榜样作用,发挥朋辈效应,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开辟专栏,集中报道受助学生中的励志典型;四是深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和优秀学生事迹挖掘,大力宣传受助学生典型,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有榜样。五是开展优秀受助毕业学生成长报告会、退伍大学生士兵事迹报告会,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强化资助育人成效。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建立健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能够强化资助育人的功效,进而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复合型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1年)

[2]李亚平.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完善探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03):72-75.

[3]徐芸.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的难点探析[J].时代汽车,2021,No.355(07):55-56.

[4]黄燕 .大数据技术助力高校学生精准资助 [J]. 高教论坛, 2018(1):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