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年旅网
2010年第4期理论探讨No.4,2010(总第155期)THE()RETI(、ALINVESTIGATIONGeneral.No.155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曹学娜(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哈尔滨150080)摘要: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对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权益、解决当前网络文化问题以及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有积极意义。传统和现代的不可分割,及其与现实虚拟的紧密联系,成为推进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重要依托。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乃至当代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资源、精神及价值意义。要以多种途径推进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传承与发展途径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4—0060一04一、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传承与发展的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一种毁灭性侵害。”12¨47网络文化从某重要意义种意义上讲就是英语世界的文化,其他非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都被庞大的英语信息淹没。而由此导致的民族传统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文化安全问题正逐渐成为共识。“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道,网络文化成为文明对话和交锋的重要展现。我国作为的重要因素,这种利用互联网实施的‘文化侵略’是极其危现代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后起国家,面对网络文化引起的险的,它危及民族文化的独立与自存,甚至有可能动摇民诸多问题,有必要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族、国家的根基。”【3J46随着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展。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正在悄然形成。美国《新闻周第一,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权益的需要。从本源刊》载文曾指出:“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他们手握网上看,网络文化是西方国家的产物,西方国家在技术上的络而不再是枪支……他们正悄然扩张着自己的势力。”新优先权,也使其在网络中具有文化上的优先权。从我国互的文化霸权和殖民主义将给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带来更联网络的普及情况来看,“截至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加严峻挑战。从国际间的实际来看,互联网还成为别有用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1.9%。这是继心者输送本国价值、攻击他国、制造舆论摩擦的廉价的新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渠道。这些都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严重影响我国的文化安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全和公民的文化发展权益。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水平。”uj但这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日本为中华民族,只有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和发展,建设73.8%,美国为72.5%,韩国为70.7%。我国的网络普及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才能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以及13亿率还很低,在全球中排在87位。也就是说,在信息高速公中国公民的网络文化权益。路的铺设上,还存在不公平性。这必然导致人们的信息发第二,解决网络文化问题的需要。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布权、信息访问权等权利产生严重的国际差别。这种物理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但同时也正在与初建技术上的不平等就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差距和问题。“据一者的初衷相背离。当前知识产权、隐私权纠纷不断,不良项调查表明,网上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为英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等诸多问题,给现实社会带来了这样那语84%,德语4.5%,日语3.1%和法语1.8%”,“‘数字鸿样的问题。网络的自由开放也砸碎了人们内心信念的阀沟’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英语门,使个人本位主义上升,催生了人性中“恶”的种子。假、的内容约占90%,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恶、丑等色情、暴力、垃圾信息,在网上随处可见。解决这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些问题,能不能从西方文化中求得,理论上讲是可以的。到85%以上。”[2】146147“这种信息传递‘不平等性’对各国因为互联网本身起源于西方,而且对网络文化的管理,网收稿日期:2010—02—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09czx020)作者简介:曹学娜(1978一),女,河北曲阳人,讲师,从事文化及伦理学研究。60万方数据络发达国家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我国这样有着根深蒂固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我们和西方国家在风俗习惯和文化价值观念上有着本质区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但真正要实现我国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简单的拿来主义无济于事。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们在引进西方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腐朽低俗的思想和观念。我们传统文化之中的优良部分是有利于当前网络文化问题解决的,诸如诚信、礼仪、重内在修养等都对建设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有积极价值,解决当前的网络文化问题,诉诸我国传统文化才是根本之策。第三,传统文化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需要。希尔斯教授指出:“抛弃传统应该被看成是新事物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4J125传统的消失是在新的文化建构中实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先进技术的一种体现,涵盖文化先进性的特征。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面对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和社会思潮问题。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使传统文化不断与现代文化交融,创造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理论形态,理论结构。这是中国思想文化、中国观念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5J277毫无疑问,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传统文化适应网络技术,并与这种虚拟文化交融再创新,由此才能实现其现代化。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传承与发展的可能性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时代的产物,其体系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网络文化是对应现代科技而生成的,传统文化能不能在网络中得到传承与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解决如下问题:一是现代网络技术特点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冲突问题。互联网的主要特点是虚拟性、自由性、交互性,而这就给了主体一种当下绝对自由和独处的环境。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伦理精神的传承,一般采用灌输教育的方式。简单来看,这种教育方式在网上不能实现。但从道德的发生和形成的深层次来看,网络在德性形成和文化传承上有特殊的价值。道德从发生上来看,形成于人的善恶判断,或者说就是对良心的考量。任何外在的道德说教都要归于良心来发生作用,也就是说道德是私环境下个人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带给人们的一种当下绝对私的环境,成为考验人的道德境界的试验场。在网络中最终养成的道德信念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尽性”和“求其放心”【4J鹪。另一方面,道德还是一个养成和培养的过程。有学者指出,所谓道德,不外乎“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的德性和德行都是可以通过历史的教育万方数据和习惯得以逐步养成和改造的”。也就是说,道德是一种习惯,并且需要长期的培养。以儒家为代表的道德教育是经历历史的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相比两千五百多年的传统历史,网络道德的建设还是一个短暂的瞬间,断言网络道德教育很难做到是一种武断。从网络中逐步形成的一些道德规范,以及我国网民针对人肉搜索自发形成的人肉搜索公约都是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成果。另外有学者提出了网络和谐的道德养成机制问题【6J1lj4-。86。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成熟,网络的道德建设和道德培养方式会逐渐形成。二是网络文化内容和传统文化内容的冲突问题。当前网络内容良莠不齐,人们往往把网络文化内容和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低俗文化相联系。而我们传承发展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恰恰是很难被网络文化传承发展的。对这个问题的解释,首先要阐明的是,网络文化和现实文化不是截然相对的,网络文化恰恰是现实文化的一种反映,或者说是现实文化在网络中的延续。网络中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低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恰恰是现实中多种文化冲突的展现。所以,不能说当前网络中存在低俗文化,高雅文化就不能在网络中发展,更不能否定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不会因网络文化存在多样文化形态,就不能被其传承发展。而实际问题是,网络文化的多元发展应该由先进文化来引领。就先进文化的建设资源来看,毫无疑问,优秀的传统文化必然应该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再者,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内容来说,我们的文化资源来自哪里呢?就像我国网络文化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从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中绝对取得一样,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安全及民族国家文化权益的保障,建设资源首先来自传统。现代的人不可能须臾脱离传统,也就是希尔斯教授所说的,我们无法逃脱“传统的掌心”。传统文化应该成为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资源。三、传统文化资源及价值分析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明了我们要传承什么,发展什么?也就是哪些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这就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对文化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先要确定标准,即用什么方法来对文化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我们将采用比较文化学的方式,即把文化放置在对话之中,一方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即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这是文化的共时性分析;另一方面,还要看到文化的延续性,把文化放在古今对话之中,就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哪些积极意义,这是文化的历时性分析。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第一,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传统文化首要的价值是其资源价值,它作为一种文化理论能够对网络文化内容加6】以丰富。毫无疑问,文化是最具民族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集结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分子。同时,文化也是时代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文化的价值不同于经济价值,经济是向前的,是生产力的体现。而文化价值的展现则越是民族的、历史的越显珍贵,因为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而且历经岁月仍是此民族的基因密码。我们民间的民风民俗,如传统节日和一些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和民间工艺(国画、相声、杂技、秧歌、戏曲、皮影、剪纸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文化审美、文化生活的生动展现。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内容丰富、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冲击下,有人认为上述内容是陈旧的应该淘汰的,但他们恰恰忘记了那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承,这恰恰是互联网媒体功能的最大展现。而存储整理,以影像资料形式展现,又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所以,对经史子集、民族风俗和传统艺术、民间工艺等进行整理上网,这是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的首要体现。更重要的,可以发挥网络的开放功能,利用网络把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推向世界。第二,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处理人与生存环境、人与社会生活、人与自身矛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一种精神价值,涵盖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魂。张岱年说:“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可以成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J74张岱年用《周易·大传》中两句名言进行概括:“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进而铸造起中华民族不甘折服的坚强脊梁。这种精神的另一层面是宽容、大度、和谐和大爱。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和谐;在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上,讲究“求同存异”,礼貌待人,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体现为一种宏阔、兼容并蓄的气度和精神,以及一种不拘小节的雅量。这使中华民族赢得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历来也是最具大爱的民族,表现为对其他民族在困难时刻的无私帮助。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和道德实践中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爱国主义的传统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精神力量。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无不以此为纽带,中华民族未来的统一大业更是以此为依托。(2)和合的传统。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的民族差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界看成是一种敌对力量,而把它看成是和人类相辅相成的,即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两个方面。所62万方数据谓天人合一,就是讲天人有统一的关系。”HJ46这种传统儒家称其为“天人和谐”。道家称其为“无为而治”、“顺性而为”。它包含了重要的生态文明思想,这成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环境问题的普世价值资源。其次,“关于民族关系: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既要维护自己民族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即所谓‘协和万邦’。”HJ46这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再者,“家庭关系方面:中国是家庭本位,认为家庭非常重要。而西方重个人。”[7J46和合传统和价值理念指导中华民族协调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3)民本传统。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仁政、德政。孟子系统化地论证了民本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是关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最早论述。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论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大体现。用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来审视文化的当代价值,就是要展现文化的独特之处,更要看到这种独特的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因此,网络作为文化交流对话的重要场所,可将我国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在网络文化中传承发展。第三,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的伦理文化。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梁漱溟在和西方、印度文化对比之后,称中国文化是向内用功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向外的文化。可见,这种重视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的文化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孔子主张“仁”,在道德实践上讲究“忠”和“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在视、听、言、动上追求礼。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演化成为自我反思的道德修养方式。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提出四端说,认为人生来是善的,做坏事是因为良知被蒙蔽了,所以要“求其放心”,要“尽性”,也就是把蒙蔽的心找回来,更进一步强化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实践性,中国独特的伦理文化更付之于可以践行的实在人生。审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根源之一在于主体自律性的缺失,实际是现实中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传统优良的道德资源既是我们宣扬的内溶,也是解决当前网络文化问题的重要伦理资源。在网络文化中最应该传承的,就是中华民族所特有并且有普世价值的理念。有学者概括出传统文化当今的世界意义,即“当今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推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中德、贵和的汲取;在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上,则主要表现为自觉、自在、自由心性的充实与尽心、知情、知天的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8J26这些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更是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以光大的。四、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二是创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网游产业。网游是网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优秀的传统文化网络游戏产业,毫无疑问,传统文化在网络中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一方面,可推进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深层次上,网游义和实践价值。从宽泛意义看,每一个使用汉字的网络公业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新人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民,可以说都在为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作成为青年人的专利,青年人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青年人着贡献。但这种传承是无意识的,应使其变被动为主动。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最易受外界的引第一,推动虚拟与现实的互动。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导,过多涉猎国外的网络游戏,其身心将受西方价值观念、虚拟中传承与发展不单单是虚拟世界的事情,还要回到现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甚至会产实之中。互联网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6月生抵触。当前网游业大多受商业、经济利益的驱动,不良30日,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3.38亿,但覆盖率还很低,况网络游戏充斥其间,色情、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是且3亿网民相比于13亿人还是一个微小的数字。更值得不利的。事实上,我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积淀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对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有积极意义。应后的新兴一代。这一代人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但该承认,国产网游业正在发展,但我国的网络游戏在世界不可回避的是其传统文化素养不高。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网游业中的地位甚微,对青少年的吸引程度也很低。将来策上有所倾斜,投资建设一批中国传统文化的项目工程,更需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投入到网游业的创由国家财政支持、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指导、文化部文化市作之中,即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专业网络技术人才,施教于乐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家级美术档案——《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工程项第三,推进技术创新,以多样化路径传承文化传统。目,其主旨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它有效网络作为载体,可以用网络技术的多样化,想方设法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以技术推进文化方面不妨借鉴网络维护了中国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提升了我国传统文游戏弹窗的推广技术。这种技术无疑增加了人们了毹和化的国际地位。在创建项目的同时,还要扩大影响,《国家尝试某种文化的可能性。从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来看,多种多样的技术都可以用于推进文化的传播。目前,中国戏目工程的重大意义,即利用网络的快速、便捷等优势推动曲协会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推出的“戏曲彩铃”项目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其次,要创建宣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技术的结合,再如手机学国学,这些都是以最电视节目。就当前的实际来看,电视的普及率远远高于网。新的科学技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当然,技术推进络,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在政策导向上,应该加大宣扬优的同时,在内容上也要强调趣味性,可以尝试以传统故事、良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再者,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的速传说、寓言、典籍、诗歌为内容。总之,要千方百计地创新技术,探索文化和多种多样的技术相结合,以加快推动网同时,中国网络电视台也是虚拟现实结合的一个典型,必络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速度。参考文献:网络中的传统文化热也必将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1]中国互联网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第二,推进中国元素的优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报告,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09/1/13/92458.pdf.[2]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刘玉珠.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J].求是,2005,(1).[4]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一是创办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网站的繁荣发展,是2009.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动中国传统文化[5]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曾国屏,李正风,段伟文,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6.[8]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刘晓英]63万方数据关注的是,85%的网民集中于35周岁以下,尤其是80、90场发展中心承办的被誉为当代《石渠宝笈》的中国首部国地保护了民族艺术,促进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档案》项目的相关人员特别强调了“数字化”《国家档案》项度。“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推出加速了三网融合的进程。将推动现实文化的发展。总之,现实的文化导向,将会在虚拟中展现,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发展。而文化的快速发展,重要的途径之一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文化发展的速度如何,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看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如何。文化最需要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文化创作中来,激发文化发展的潜力,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网络中的传承与发展,就要创办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网站,让人们在网络上有的聊、有的看、有的学。我国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哲人先贤创造了大量的文化典籍,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应该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中华文明应该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并发挥积极价值。这尤其应该借助网络这一载体,在文明对话中,使其对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曹学娜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哈尔滨,150080理论探讨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2010,\"\"(4)0次

1.中国互联网中心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张震 网络时代伦理 2002

3.刘玉珠 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2005(1)4.万俊人 寻求普世伦理 20095.赵吉惠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2007

6.曾国屏.李正风.段伟文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 20027.张岱年 文化与哲学 20068.张应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05

1.期刊论文 安俊秀.靳宇倡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教育关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

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特有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必然的冲击.因此,对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本质区别的研究及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研究,是新时期社会教育的新课题.从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思堆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构,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发扬光大,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共存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发展方向的确立.

2.期刊论文 刘金丽.LIU Jin-li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云南电大学报2009,11(4)

学界对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的研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对网络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理解.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表现出了有别于传统文化的种种新特点.网络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网络文化既是对传统的文化的否定,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3.期刊论文 陶春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党政干部学刊2007,\"\"(8)

由于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成为趋势,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冲击.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网络文化,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4.期刊论文 郑文宝 论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互补性 -文教资料2006,\"\"(10)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不但存在着对立冲突,更存在着文化共性,具有互补性.运用网络文化的创新、张扬个性、平等、民主等思想可以克服传统文化的怀旧情结、循规蹈矩、尊卑等级等缺陷;运用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节欲等思想可以防止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沦陷、网络瘾症等现象的发生.

5.期刊论文 钱树云 中华传统文化与多元化网络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

网络文化的出现,使人类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中华传统文化应积极挺进多元化的网络文化阵地,在与网络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既要保持并巩固自身特定、有益的内涵,也要在与网络文化的交融中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使自身得以发扬光大.

6.学位论文 戴锦秀 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2009

网络自诞生以来迅速发展,已广泛运用于科研、教育、商业等诸多领域,对政治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都广: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不仅是崭新的媒介,而且已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会领域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相融的一面。传统文化只有抓住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正视挑战,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型技术,将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放在网上,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使中国的文化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传统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必须适应现代化和时代的要求,进行现代化转型,中华文化的发展之路在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应当着眼于纵向地生长与融合,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横向地引进与杂糅。只有通过文化自身的生长与融合,才能产生出真正的本民族的现代文化。

7.期刊论文 谢景伟 试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

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源泉.网络文化给校园传统文化带来重大的冲击,它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观念,也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网络文化应成为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以及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8.期刊论文 郑文宝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区别探略 -理论探讨2005,\"\"(3)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在新的文化范式确定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现实与虚拟、烦琐与简便、前喻与后喻、天理与人欲等一系列的区别.正确地认识这一区别,有利于张扬具有民族个性的共性文化.

9.期刊论文 罗华.LUO Hua 浅论网络文化的利用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7)

科学地传承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一些优势.利用网络文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个性色彩、创新色彩、科技色彩和大众色彩;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文化建设、民主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和大众文化建设.

10.期刊论文 曾黎明 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对策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因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而衍生的网络文化,如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影响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同时并存.青年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必须构建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冲击.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tt201004015.aspx

授权使用:新疆农业大学(wfxjnydx),授权号:068fc52a-b2d1-41d5-a0b1-9e5201870ebc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