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
客至
上课,同学们好! 导入
提到杜甫,大家都很熟悉了。他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们的印象里,他可能是这样的,喊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宣言;或者是这样的,身处困境,依然有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志向;亦或是这样的,老病缠身,无奈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感慨。
杜甫的诗作常写“忧国忧民伤己”,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他的诗讲究抑扬顿挫的格调,那么所有的诗都是“沉郁”的吗? 试想一下,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家,在面对“有朋自远方来”时,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客至》,去感受一个不一样的杜甫。 学习目标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整体感知 知人论世
杜甫的一生十分坎坷,有过轻松愉悦的读书时光,更多的是在战乱中的朝不保夕。本首诗是写于什么时候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漫游时期、困局长安时期、乱世为官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这首诗写于“漂泊西南时期”,虽很穷苦,但是还是安定的。在这种境遇之下他乡遇故知,激动之情,可想而知了。 自然引入
接下来,我们正式走进这首《客至》。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读诗的方法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
我们来实践一下。 首先,来读题目。 释题
“客至”,顾名思义就是\"客人已至\",通俗一点说就是\"家里来qie了\"。
书下注释提示我们,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客人是谁?————崔明府。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来的人是个县令。姓崔。
相传杜甫的母亲姓\"崔\",所以本文提到的\"崔明府\"极有可能是杜甫的母系亲戚。
“相”,偏指一方,“我”;“过”,探望,探访。“相过”:探访我。 亲戚来看我,心情怎么样?————\"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在此基础之上,学以致用,边看、边听、边思考,你在诗中都读到了哪些情感?
(喜悦、愉快、孤独、家穷……) 四、分析诗歌
(一)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写景。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描绘的是草堂外的景象。草堂外环绕着春水,鸥鸟云集,点名了时令、地点和环境。此处,景色秀丽,环境清幽。
俗话说,“见水生情”第一句写“水”,草堂外全都是“水”,全都是“情”。
第二句选取“鸥鸟”这个意向,这里有一个文学常识。我们来了解一下“鸥鸟”。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
诗人为什么选择“鸥鸟”这个意向?“但”这个字有什么作用?
“但”是“只”的意思,只能看见鸥鸟日日来,说明什么? 一方面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另一方面也说明,诗人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
你能体会出什么情感?————孤独、寂寞。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是如何抒情的?————借景抒情。
(二)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颔联写了什么内容?————有景,单单是景吗?还有人和事。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镜头由远及近,由院外转向院内。“花径”是长满花草的小径。这里的花,不是普通的花,是中草药的花。杜甫晚年生活困苦,疾病缠身,虽有严武的资助,为了减少支出,自己种草药减少支出。 “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再一次说明杜甫家里很穷。
这一联,你能感受到杜甫的什么情感?
先来回答几个小问题,此时,客人来没来?————没来。 诗人做了什么准备?————破天荒开始打扫院落,大开中门迎客。
说明诗人对“客至”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期待、欢迎。 现在,我们回到这个问题:这一联有什么样的情感?————高兴、期待。
他为什么这么高兴?————①他孤独的太久了;②来的客人是谁?挚友。
首联的“孤寂”,到颔联就一扫而空了,他的情感发生了变化,由———孤独转为喜悦
(三)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继续来看颈联,我们来看看他的情绪还有没有什么变化。 先来看看颈联写了什么?结合注释,我们先释义。 “盘飧sun”:注意读音和写法,就是盘子的意思;
“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也就是说,杜甫请客吃饭,桌上就一个炒土豆丝是,一个炒土豆片。没有什么好菜。
为什么没有好菜?————因为“市远”,住的太偏僻,离集市很远,与首联的“群鸥”相照应。
“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现代人喜好陈酒,年份越长,价值越高;古人喜好喝新酒,比如白居易就写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诗句。 杜甫招待朋友,吃的是粗茶淡饭,喝的是没过滤的陈酒,说明什么?————家穷。
从中能体会出杜甫什么样的情感?————没有好酒好菜招待,有些许歉疚。
除了歉疚,更多的还有什么?他乡遇故知,还有和客人相见的喜悦和高兴。
即使只能吃这样的饭菜,喝这样的浊酒,客人还能“欣然前往,甘之如饴”,所以诗人喝客人的关系如何?————关系亲密,情谊深厚。所以再简陋的食物也无所谓。
到这一联,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一点变化。从等待客人时的期待,变成了主客相见时的亲密无间。虽然有招待不周的淡淡歉意,主基调还是“喜”的。
(四)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我们来看最后一联。
尾联写了什么?景还是事?————事。
写了什么事?这里出现了一个新人物“邻翁”,也就是邻居老头。 我们来理解一下。————“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到这,诗人喝酒喝到高潮了,两个人已经不尽兴了,开始找人来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兴奋。
酒至半酣,桌上就剩下残羹剩菜了,酒也只剩个底了,但是诗人还是叫上了邻翁,说明了什么?————邻里关系和睦友好,和邻居关系亲近。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
然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此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五、总结
整首诗在最高潮的地方戛然而止,不落俗套。我们来回答一下本节课最重点的问题。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孤寂-喜 变化的情感最难把握,作者是怎样抒情的呢?————借景抒情,动作细节抒情。、
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是杜诗中少有的轻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