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品介绍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书》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书
作者:唐·杜牧
阙下经年别,人间两地情。
坛场新汉将,*月古隋城。
雁去梁山远,云高楚岫明。
君家荷藕好,缄恨寄遥程。
注释
①褒中:县名,唐名褒城县,属梁州。故城在今陕西勉县东北。尚书:尚书省六部的长官。此尚书当是山南西道节度使带尚书衔。
②汉将坛场:汉高祖刘邦曾在南郑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此处“新汉将”指题内尚书。古隋城:褒城县本名褒中县,隋开皇元年,以避庙讳改为褒内县。仁寿元年,改为褒城。“古隋城”指此。见《元和郡县图志》二二。
③梁山:泛指梁州一带的山。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客至》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客至
杜甫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①但:只。
②缘:因为。
③蓬门:蓬草编织的门。
④飧:熟食。
⑤兼味:指饭菜不丰富。
⑥旧醅:没过滤的陈酒。
【译文】:
房前屋后都环绕着春水,只见成群的鸥鸟天天来。花径因为客人少没有打扫过,柴门今天为了你的到来才打开。因为离市集远,盘中的菜品种少,由于家贫,酒杯中只有旧年的陈酒。如果你愿意和邻居的老翁对饮,隔着篱笆喊他一起过来干杯。
【赏析】:
诗人叙述了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坦率的*格和宴客的喜悦,也表现出两人之间诚挚的友情。全诗描写细腻传神,充满人情味,富有生活情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客至原文翻译及赏析
《客至》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作于成都草堂落成之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客至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客至
作者: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注解
1、盘飧:泛指菜肴。
2、旧醅:隔年的陈酒。
3、取:助词。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
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赏析
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八至》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八至
唐代: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译文」
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溪。
最高也是最明的是日和月,最亲也是最疏的是夫妻。
「注释」
⑴至:最。八至:此以诗中有八个“至”字为题。
⑵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
⑶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赏析
这首诗很有哲理意味。由于首字“至”字在诗中反复出现八次,故题名“八至”,这在文人诗中很别致。
此诗由远近东西至深浅清溪,再至高明日月,又至亲疏夫妻,诉尽人生无奈颓靡之态。全诗二十四个字,却是一程生命由盛及衰的花开花落,道破了人生的。首句“至近至远东西”,写的是一个浅显而至真的道理。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位,地球上除南北极,
任何地点都具有这两个方向。两个物体如果不是南北走向就必然有东西区别。所以“东西”说近就近,可以间隔为零,“至近”之谓也。如果东西向的两个物体方向相反,甚至无穷远,仍不外乎一东一西,可见“东西”说远也远,乃至“至远”。这“至近至远”统一于“东西”,是常识,却具有深刻的辩*法。
“至深至浅清溪”,清溪不比*河湖海,一目了然能看到水底,“浅”是实情,是其所以为溪的特征之一。然而,它又有“深”的假象,特别是水流缓慢近于清池的溪流,可以倒映云鸟、涵泳星月,形成上下天光,令人莫测浅深,因此也可以说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王令送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释
1.更:再,重。2.檐:屋檐。3.子规:杜鹃鸟。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显示全部
注释
佚名
1.更:再,重。
2.檐:屋檐。
3.子规:杜鹃鸟。
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饯别王十一南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解】:
1、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2、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3、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4、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五湖:这里指太湖。
5、谁见两句及上面落日句:均出梁朝柳恽《*南曲》:“汀洲采白苹,落日*南
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
行路远。”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岸。白苹:一种水草,花白*,故
名。
【韵译】:
遥望你的船,已驶向*水空茫的地方;
我依然不停地挥手,泪水沾湿了手巾。
你象飞鸟一样,此行真不知漂泊何处;
青山虽美,却只能增添送行人的伤心。
无尽*水载着你的船儿,渐去渐远了;
去*南欣赏:夕照下五湖春*的芳馨。
谁能看见,我眷怀故友徘徊汀洲之上?
满腔相思之苦,只能愁对河边的白苹!
【评析】: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诗。首联写朋友远去,诗人挥手作别,落泪沾巾,依依之
情跃然纸上;颔联写友人远行难以预料,眼前只有青山空对。愁思绵绵,不绝如缕;
颈联写友人远去,抵达五湖,观赏春*;末联写眷怀友人徘徊汀州,愁对白苹。全诗
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铸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
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魏王堤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写冬去春来,但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颇为无奈地消磨时光。但春天
《魏王堤》诗意图不可能没有一点踪影,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春已到来的迹象,那就是长堤两旁的弱柳,已嫩枝轻拂,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意。
从全篇诗意来看,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一首寻春、觅春诗;在春天来临之前,诗人已动春思,来到魏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诗中用“懒发”、“慵蹄”来形容花、鸟,以“无力”描写柳条,都给人一种娇不胜寒的感觉,但春既已萌动,毕竟是锁不住的,“何处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说,春天已在不易察觉中迈出了她的脚步,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凭着诗人的敏感,在本无春景可写的记游中,却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诗以奇趣为宗”(东坡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引),实际也未必尽然。白居易诗惯以平淡语写日常平淡事,但凭着诗人的情怀和敏感,写得别有意趣,令人喜读,这首小诗正是一例。
赏析
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怨王孙原文翻译及赏析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前言】
《双调忆王孙·赏荷》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记写秋天郊游,上片写观赏秋景的喜悦,下片写归去的依恋,展现出一幅清新广阔的秋日湖上风景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其生命和感情,显示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全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达到了物我两忘、融情于景的文学境界。
【注释】
⑴双调忆王孙:词牌名。忆王孙,原为单调三十一字,此扩充为双调。此词词牌原为“怨王孙”,有误。
⑵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
⑶秋已暮:秋时已尽。
⑷红、香:以颜*、气味指代花。
⑸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汀:水边平地。
⑹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
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水光山*与人亲近,唉!我也说不清这无比的美好。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滩的水鸟也不回头,似乎怨恨人们归去的太早。
【赏析】
词的上片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写归时的心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寄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
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注解】:
1、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
2、多情两句:指梦后所见。
【韵译】: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
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
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评析】:
这是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
念之深;后两句是埋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送友人是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送友人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注释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⑵白水:清澈的水。
参考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
未完,继续阅读 >
投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