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山学院徽州民歌创新开发为例
程
锦,邱
慧
(黄山学院团委,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势利导的
具体体现。“课程思政”的提出和实施,是高等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以黄山学院为例,研究地方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与具体方法,从工作室的成立、科研项目带动、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载体创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等方面,阐述徽州民歌创新开发在地方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实施路径,并据此提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7X(2019)02-0099-004
环节。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
从“思想政治课程”到“课程思想政治”的转变和延伸,充分彰显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对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指出了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和发展的基本趋向。当前,受传统习惯、经验主义等影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重课程育人,轻过程育人”“重思政课程,轻课程思政”等教育理念层面的相关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仍存在单调、片面的倾向。
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互为助力,相辅相成,二者融合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地方高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开展和顺利进行,有助于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课程思政有利于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和延续性。因此,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心合力,协调一致。“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随之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2017年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政教育平台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改进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作为“十大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2018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试点院校(系)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平台、“课程思政”改革项目等,切实将“十大育人体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
收稿日期:2019-01-22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018jyxm1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8A0388)作者简介:程锦(1986—),安徽黄山人,黄山学院助理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邱慧(1980—),安徽灵璧人,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0·黄山学院学报2019年
二、黄山学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实施路径研究
黄山学院坐落在徽文化的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是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学校坚持扎根地域办大学,立足古徽州,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校园文化传承,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不断加强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2018年9月,学校研究制定了《黄山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发挥课程协同育人作用,推动向“课程思政”的延伸转变。
学校音乐学专业在开展日常教学之余,依托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师生骨干力量,整理改编徽州各地民歌。成立了徽州民歌工作室和学生社团,相继成立多个相关科研项目,开展了徽州民歌创新开发展演和徽州民歌进校园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和实践调研系统梳理了学校近年来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
(一)成立徽州民歌工作室,打造课程思政平台徽州民歌具有非常强的本土化特质,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屯溪民歌、歙县民歌、黟县民歌等,均是方言演唱,对听不懂方言的受众完全不能体会歌曲的情境,因此面临无法广泛传唱的尴尬境地。学校为了更好研究开发、创新传承徽州民歌,依托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教研室,适时成立了徽州民歌工作室。工作室师生致力于对徽州民歌进行创新开发,由专业教师精心挑选“徽州民歌100首”,用现代音乐的理念和技法,在保留徽州民歌精华的基础上,为传统民歌注入时代养分,形成了受众面更广、更易传唱的新编民歌,包括屯溪民歌《捧果盒》《小石桥》《数麻雀》;休宁民歌《卖杂货》;歙县民歌《种麦》《十二月花名调》《葡萄架》;太平民歌《十里亭》;石台民歌《送郎》《兰草花》。工作室回归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保护传承中发展徽州民歌,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打造平台,使高校思政教育了起来,“新”了起来。
(二)以科研项目带动,筑牢课程思政理论之基研究项目和论文成果为徽州民歌高校传承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更多的徽州民歌知识与专业技能。黄山学院师生通过整合徽
州音乐史学资料,挖掘徽州民歌文化根基,深化徽
州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徽州传统音乐。近年来,黄山学院科研处、艺术学院、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学院均有教师从音乐特征、表现形态、旅游价值、保护传承等不同视角关注徽州民歌的研究探索,其中艺术学院音乐教师团队在徽州民歌研究方面的成果——《徽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调研报告)被黄山市文化委采纳。截至目前,黄山学院徽州民歌研究科研立项13个,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3个,发表科研、教研论文33篇,形成了集音乐、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科研项目群,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筑牢理论之基。
(三)将徽州民歌纳入教学体系,夯实课程思政主阵地
高校声乐教学与民歌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声乐教学对传承和发扬民歌有着极大的专业优势;因此将徽州民歌纳入大学生日常教学体系,进一步夯实了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主渠道。黄山学院开设了多门徽州地方音乐文化类课程,将徽州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及其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引入课堂,作为学科必修曲目,使学生了解和重视徽州民歌,传播和继承徽州民歌;同时徽州民歌国家级传承人正通过在黄山学院的教学过程发现和培养徽州民歌传承人未来的人[1]。黄山学院的徽州民歌教学不仅注重课程设置,也注重师资的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徽州民歌教育传承的关键[2]。通过对徽州民歌的技能培训、委托培养、学科竞赛等形式,黄山学院建立起一支专业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确保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培养一批对徽州民歌有感情,掌握徽州民歌基本唱法,对徽州民歌创新传承有责任担当的音乐专业学生,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主阵地[3]。
(四)举办徽州民歌展演,创新课程思政载体黄山学院结合学校徽州民歌创新开发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基本要求,将徽州民歌工作室的优秀成果搬上了舞台,举办了徽州民歌系列展演。展演中,徽州民歌虽然仍保留着传统风格,但已不再像徽州方言那样难以理解,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徽州民歌创新展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想政治的不断融合[4]。唱徽州民歌,不仅要
“思政课程”《探妹》“活”(第2期
程锦,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101·
唱一首曲子,还要传递一种意识,继承一种力量,不断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精髓所在。学校将一如既往开展“徽州民歌创新开发展演”黄山行项目,同时还将该项目列为“百场文艺下基层”专项,创新课程思政载体。
(五)将徽州民歌引入学生社团,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黄山学院通过组建徽州民歌学生社团,将想知道和了解、喜欢和热爱徽州民歌的青年大学生聚集起来,依托社团活动载体,定期开展徽州民歌传承人校内报告会、徽州民歌知识讲座、徽州民歌专项演出、徽州民歌大赛等活动,让更多的普通学生了解徽州民歌、走近徽州民歌、传唱徽州民歌,成为徽州民歌高校创新传承的新生力量。同时,以点带面,从线到面,让徽州民歌传遍全校园,社团围绕徽州民歌工作室创新开发十歌一曲,形成了音乐专业教师指导音乐专业学生学唱、音乐专业学生指导爱好徽州民歌的非专业学生演唱、爱好徽州民歌的非专业学生带动普通学生传唱的模式,进而组建成了专业教师、专业学生、业余爱好者的演唱梯队,有效地带动了一大批大学生投身到徽州民歌传承的实践中,提升了大学生保护、开发、传唱徽州民歌的文化自觉,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建议(一)完善体系支持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为重要的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学校层面应当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机制,动员各方教学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一心多环”“大思政”工作新格局。积极推动学校层面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之中,努力实现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建立理念引导制度,有效促进学校上下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强化课程思政的责任和担当意识;严格监督审查制度,研究制定课程思政落实细则,把课程思政举措谋实、作用夯实,进一步加强督责和追责;落实协调配合制度,加强学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专业课和思政课之间的协同、渗透等;完善动态评估制度,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标准、
建设水平方面的合理评估,致力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评估的工作格局,如“自上而下”专业评估和“自下而上”学生评估结合等。
(二)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开发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使命、新要求。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思政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扎实推进相关资源联动开发,以专业课教研室为主要依托,组建涵盖思政课专业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的专门性思政资源开发团队,从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教学规程等方面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努力将学科资源、专业资源、行业企业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在专业教学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使专业课程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形成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内涵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加深刻;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提高教学实际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成效、更顺应时代。
(三)教师勇担课程思政使命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肩负着艰巨的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旨在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课程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应鼓励、引导专业教师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相结合,逐步形成覆盖全员、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因此,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弘扬优良的师德师风,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四)推动课程思政平台建设
思政教育需要平台,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素材、人物事迹、典型案例等元素应用到课堂实际教学之中,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和激励。要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建设,在开展实践实训活动时将思政元素运用到技能训练中,突出技术的价值引导和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把思政主题与专业实践主题有机结合起来,设置相应
·102·黄山学院学报2019年
的实践任务,让大学生在参观考察、调查研究、作品创作中增强体验感和获得感。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善用“互联网+”思维,将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资源上网,加强各类教学资源库建设,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界限,方便师生在线共享思政资源。
参考文献:
[1]魏慧丽.徽州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池州学院学报,2017,31(5):145-147.
[2]魏慧丽.以高校声乐教学平台为依托的徽州民歌传承研究——以黄山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7,16(6):127-129.
[3]汪恭艳.徽州民歌的高校教育传承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4]余皓,刘浩.探访徽州民歌:创新改编现代传播[EB/OL].[2018-01-doc-ifyqyqni24296.shtml.
25].[2018-12-26].http://news.sina.com.cn/o/2018-01-25/2018,32(1):132-134.
责任编辑:曲晓红
ResearchontheImplementationPathtoIntegrat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into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alEducation——TakingtheInnovativeDevelopmentofHuizhouFolkSongsin
HuangshanUniversityasanExample
Abstract:Thereformandinnov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at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
(YouthLeagueCommittee,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ChengJin,QiuHui
derthenewsituationistheconcreteembodimentofadopting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advancingwith
thetimesandguidingaccordingtocircumstances.Theproposalandimplementation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sanurgentneedforthehigh-qualityandhigh-level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aswellasarealisticneedforpersonneltraininginthenewera.TakingHuangshanUniversityasanexample,thispaperstudiestheeffectivewaysandconcretemethodsforlocaluniversitiestointe⁃grat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into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hispaperexpoundstheimplementationpathof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HuilandfolksonginCurriculumIdeologicalalcultureliving,andputsforwardrelevantsuggestionsonitsimplementationpath.
andPoliticalEducationat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easpectsofestablishingstudios,promot⁃ingscientificresearchproject,constructingteachingsystem,innovatingworkcarrierandinheritingtradition⁃
Keywords:TraditionalCulture;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alEducation;ImplementationPat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