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简短经典初中文言文赏析

简短经典初中文言文赏析

来源:年旅网
简短经典中学文言文赏析

大道之行也

礼记〔先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育亲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当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奉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糜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情愿为公众之事全力以赴,而不确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抱负社会。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

1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家立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予着儒家崇高的社会抱负。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抱负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涌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担忧勾心斗角,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抱负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美满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扬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抱负,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宝。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进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家立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抱负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涌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篇四】简短经典中学文言文赏析

虽有嘉肴

戴圣〔两汉〕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育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

戴圣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诞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Q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篇五】简短经典中学文言文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周包

4

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周包围的方式攻城,确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应也并不是不充分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由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犀利。能行“仁政”的君王,援济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援济他的人就少。支持援济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援济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全部人都会归顺他。靠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确定能成功。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动。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役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断战役胜败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特别确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

5

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由于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抗拒;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定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白”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白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役的最末成功。但结果却“委而去之”,缘由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白“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末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役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见,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事实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末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气概通畅。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