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来源:年旅网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第五课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年轻一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说:“差不多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便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刚刚到.儿子元方当时才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时,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更没有礼貌的事.”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就径直走入家门.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第十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关的句子的意思: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五课

1.《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十课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

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2.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第二十五课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新修建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漂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任何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应该是这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转来转去不停止,于是石兽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

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僧人们依照老士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一)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寻找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寻找的地点 结果 原地水中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不可得 无迹 失败 老河工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

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 古诗词

《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

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名著复习

1、《繁星》《春水》: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以“爱的哲学”为核心。

(一)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这两作品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二)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②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①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

②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③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活泼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2、《伊索寓言》:主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一)《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欧洲古希腊人。《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二)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②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狐狸和山羊》

③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蚯蚓和狐狸》、《蚂蚁和蝉》 (三)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①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②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 ③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人公。 ④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 仿句

1.【原句】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 【仿写】未经历艰难困苦的阻挡,哪会体会到功成名就的喜悦!未经历黑暗寂寞的洗礼,哪会体会到破茧成蝶的美丽! 2.【原句】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漫长的生活是一组乐曲。亲爱的老师,愿你永远拥有其中最璀璨的珍珠,最精彩的乐章! 【仿写】人生的岁月,是漫天繁星;漫长的生活是一座花园。

亲爱的朋友,愿你永远拥有其中最耀眼的星光,最灿烂的花朵! 3.【原句】体谅是友情中的清风一缕,微笑是交往中的礼物一份 【仿写】宽容是人生中的清泉一泓,温柔是岁月中的花香一缕。 4.【原句】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仿写】父爱是一棵白杨,让你的心灵即使在炎热的沙漠也能感到阵阵清凉;父爱是一座高山,让你的情感即使经受旅途的风雪依然历久弥新。

5.【原句】诚信是人生路上的一张通行证。 【仿写】声誉是岁月途中的一位过路者。 6.【原句】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 【仿写】金色推开秋天的门,风雪推开冬天的门。

7.【原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仿写】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那么别砍伐森林,因为森林是构成生命的骨架。】

8.【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轻风,我将【吹散所有的阴霾】。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浇灌所有的土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