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启蒙初探

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启蒙初探

来源:年旅网


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启蒙初探

——以写“玩具故事”为例

摘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教学板块。从语言的习得、吸收到倾吐,这是一个由进到出的过程。对于语感尚未形成的小学生,尤其是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孩子,写作就显得无从下手。本文力图从教学的兴趣、文心的构建、方法的指导以及点评等方面,对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进行初步探索,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综合运用文字。

关键字:作文教学 三年级 启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最近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作文教学的研究颇为深入,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和更广阔的教学视角。有相当一部分言论支持:作文教学不是教出来的。认为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具有个性的语言。作前不该指导,作后指导才是作文教学的开始。这样的主张绝对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但是,这样的操作方法却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写作学习阶段,特别是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逐渐由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在语文学习上,他们由一二年级所学的具体的生字、词语、句子,逐渐过渡到篇幅的概况和文章结构的理解上。可这一过程是逐步而缓慢的,学生语言表达的欠缺,篇幅概念的形成还未达到写作的需要层次。所以,完全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写作文,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语句的无法理解,表情达意的混乱,篇章层次的缺失,让学生的

作文一塌糊涂。

诚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表达的个性化,应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为我笔写我心。可语言是一种约定俗称,表达必须要让“读者”看懂,自由需要在一定的规范之内。在这样的思考维度下,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责任可谓任重道远,如何告诉学生所谓的“规范”,又如何避免学生被“规范”。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以“玩具故事”一课为例,谈谈三年级写作教学的“启蒙”:

一、启“兴趣”之蒙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写作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有无从下手的迷茫。但是,他们刚刚接触,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无畏。这时候,给他们一种“写作是很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印象,对他们现阶段乃至今后的写作都是有巨大裨益的。让学生产生兴趣,在教学之初是非常重要的,这比写什么,写到什么程度更重要,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处理“玩具故事”的写作时,教师以课本中的《找“饿”》来导入教学,让学生想一想,这个篇作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作文有什么不一样。

《找“饿”》

这几天,小熊猫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他奇怪地问妈妈:“我的身体好好的,怎么没有一饿的感觉?”

熊猫妈妈笑笑说:“来,妈妈带你找饿去。”

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穿过一片树林,趟过一条大河,翻过一片高山。小熊猫气喘吁吁地说:“妈妈,饿在哪里啊?”妈妈说:“不远,就在前边。”

于是,他们又一连翻过了山座大山,小熊猫累极了,一屁股坐在了山坡上,望着偏西的太阳,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妈妈,我,我饿了!”

熊猫妈妈哈哈大笑,说:“你不是找到了吗?看,前面正好有一片竹林。”

合理运用书本的资源,让学生从趣味十足的故事开始走进写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的设计,还十分巧妙地带着学生进行了审题——这篇作文和平时看到的不一样,把动物当成人来写,全篇都用了拟人的手法。我们这次要写的就是一个童话故事。

这样的开场导入,不仅仅适用于童话写作,在写人、叙事、写景等文的写作中都可以适用。但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严格筛选优秀、经典、引人入胜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本身就具有感染力,能很快带学生进入情境,创设一个写作的“场”。

二、启“文心”之蒙

夏丏尊、叶圣陶的《文心》有两段话写得很有深度: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们通过读别人的故事,来感悟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写文章的精髓所在——文心。文心使文章充满着思想性,给读者传达着一定的意义。

这种意义放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写作,让写作有意义、有一定指向性。

因此,在故事导入本次作文要求后,教师又讲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

昨天放学,同学们都离开学校了,老师在我们三(1)班门口听到有说话的声音。我悄悄过去看,原来是教室里扫把、桌椅在聊天。扫把叹了口气说:“哎呀,疼死我了,同学们扫完地,把我往地上一扔就走了!”“这算什么呀!”椅子说话了“我的小主人天天把我当跷跷板,我的一把骨头都散了。”桌子一边哭一边说:“我身上有铅笔的划痕,还有一条条刀疤,你们看,你们看……”下面吵吵闹闹一片,大家都出来说话了。这时,黑板发出了洪亮的声音:“大家静一静,我们应该提醒同学们,相信他们会改正的。”说着,黑板上出现了一行字……

接着,老师就让学生说,黑板上会出现什么。学生自然会谈到这个小片段的文心——不能破坏公物,要爱惜学习用品等。教师顺势就提出了学生很容易理解的“意义”的概念。要写童话故事,必须要想好,为什么要编写,你想告诉别人什么?提醒别人什么?

语言是工具,它承载的是思想。写作要回归到实用性,就要体现文章的意义。在学习写作之初,就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文是为了给读者看,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

三、启“模仿”之蒙

矛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模仿是作文的开始,但是,不是作文的本身,也不是最终目的。

宋朝诗人王庭坚又说过:“文章不随人后。”意在阐明作文应该有自己的表达,是个体对人生的洞察和理解,是独特个性的彰显。

这好像给作文启蒙教学出了一道难题。应该模仿,但是又不能模仿。这是一对辩证统一。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这个“模仿”:

听完三(1)班教室公物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那你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说说:

我准备用_____和_____(玩具)之间的故事,讲一个__________道理。

我们的模仿不该止步于内容、语句,更多的该是一种思维和模式,我们教给学生的“模仿”,应该是一把“”。引导学生从文心开始,运用演绎的手法,抓住所想表达的意义,一步步推演到所要讲述的故事。从根本上防止学生泛泛而谈,盲目而行。

教师的“模仿”还体现在结构上:

我们编故事,就是写一件事情。写事情要注意要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注意小节的安排。

四、启“点评”之蒙

经过这样一些列的开“启”,学生对写文章有了一定的把握,教师也完成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当然,学生写作的完成并不就是结束,文章必须有读者才能称其为文章。在这点

上,就要求我们去注重“点评”。

在作文指导上,一直强调“文心”,所以,学生的习作难免有说教之嫌。为此,在进行作文评讲时,教师特地让学生——把最后一小节说道理的删掉,但是,要让别人从你前面的文章里读到这个道理。

这样,就化“文心”于文章,化意义于无痕。

不仅如此,教师还采取多样化的形式:

(一)形成性评价。在写作过程中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写作闪光点,在全班进行表扬,鼓励大家向其学习。这样关注形成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边写边学。同时,发现典型性错误也可以及时提醒学生进行改正。

(二)总结性评价。写作结束后,选取不同层次的文章进行赏读,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总结,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尤其是层次的把握。

(三)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点评,与此同时,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改。让学生形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学生也会在自我反思、回顾中发现问题所在,尤其是语言表达的不完善性。

(四)学生互评。组织学生相互修改、评价作文,让儿童看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之间相互解读作品,互相提出意见。引导学生圈点出好的表达,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并帮助修改。

“无作文,不语文。”正是因为作文这么重要,我们才需要在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

带着孩子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希望学生在我们的作文启蒙教学中,能乘风破浪,扬帆启航!

参考文献:

[1] 杨柳.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 .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 赵东阳 . 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 . 石家庄 . 河北师范大学 . 2007

[3] 汪波 . 谈谈作文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EB/O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