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们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能不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
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
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rú)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A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得影响。 ( )
B 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心里很坦然。 ( )
2、选择:文中划线的句子意思是说( )。
A 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 亲人之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3、仔细阅读短文后填空。
文中可以用来解释“感恩”意思的一句话是:“ ”
短文写了侄儿向 感恩,“我”向 和 感恩,“我”的女儿向 感恩。 4、请你用——画出文中描写母亲因“我”的感恩而快乐的几个句子。
5、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你以“感恩”为内容,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羊吃草的启示
我家后面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那是我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夏天的傍晚是羊吃草吃得最欢的时候,瞧,那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好像世界上没有事能使它分心似的。它把嘴贴在草上,鼻翼不停地动着,有毒的“土香草”被留下了,鲜嫩的青草一根接一根地被扯断了送进嘴里。长长的羊嘴巴一歪一歪的,永不怠倦地咀嚼着。几只羊吃过了草,在习习的晚风中躺下来“翻草”。胃里没有消化的草茎、草根,这时又被送入口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羊吃草实在有趣,可是要每个小孩子都能从中吸取教益,那该多好呀!我们的学校不正像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吗?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是否像羊吃草一样专心致志呢?对于我们周围的世界,分得清“土香草”和”青草”吗?特别是羊吃草那种不厌其烦,永不怠慢的精神,同学们做到没有呢?新的知识学完了,对那些不理解或消化不透的“草茎”“草根”是否经常“翻草”,反复咀嚼呢?
我不止一次地观察过羊吃草,也不止一次琢磨上面这些问题。要是我们在学习中能像羊吃草一样,那还有什么知识学不好呢?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空格里。(3分) (1)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 (2)不嫌麻烦。( )
(3)永远不知疲倦地努力工作。( )
2.用文中的句子解释羊吃草过后的“翻草”现象。(2分) 3、文章最后一句话属 句式。如果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不变,该怎么说?
4、作者把“我们的学校”比作 把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比作 把“草茎”“草根”比作 把“翻草”比作
5、作者讲要分得清“土香草”和青草,其实要我们分清的是什么?
6、 你从“羊吃草”中得到的启示是:(4分) 参考答案: 1、(1)聚精会神(2)不厌其烦(3)永不怠倦或永不怠慢
2、胃里没有消化的草茎、草根,这时又被送入口中,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咀嚼。 3、反问
要是我们在学习中能像吃草一样,没有什么知识学不好的。
4、作者把“我们的学校”比作 草地 把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比作 羊吃草
把“草茎”“草根”比作 不理解或消化不透的内容 把“翻草”比作 温习巩固 5、对我们学习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6、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认真真的,分得清是非好坏。
3.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进了佐治亚洲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她是个文静而沉思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温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 振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4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估计: 交口称赞: 3、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为什么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3分) 参考答案: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词。(4分)(搜 )( 柔和)(震动 )( 艰)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估计: 估量、估算 交口称赞: 都表示称赞
3、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为什么宋庆龄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2分)
_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
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坚 艰)苦卓绝的斗争!
(2)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2分) _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3分) 略
4. 殊死搏斗
今天中午,我回到家里,忽然发现屋檐下蜘蛛结起了一张一尺见方的捕虫网。这网结得真好看,蛛丝很有规律地一层层结在网上,整整齐齐。网的正中有一个拇指大小的蜘蛛,它伏在网上,收紧八只脚,一动也不动。从远处看,整张蜘蛛网像一座摆好的八卦(gua)阵。
我正在吃着午饭,一只红头苍蝇飞来飞去,嗡嗡叫着,真讨厌。我一巴掌打去,苍蝇向上一飞,正好撞到了蜘蛛摆下的“八卦阵”上,一下子被网粘住了。苍蝇为了逃命,使劲挣扎,整个网子也随着颤动。
蜘蛛被惊动了,它伸出八只细长的脚,使劲一撑,身体就站了起来,然后钩住蛛丝,轻快而敏捷地来到了苍蝇附近。在离苍蝇约一寸的地方,蜘蛛停了下来,左右来回走了几步,仿佛是在观察对方,制定擒敌方案。
半分钟后,蜘蛛发起了进攻。它向前一步,一只脚一下子钩住了苍蝇。苍蝇也毫不示弱,猛地向前一冲,挣脱出来,然后拼命振动翅膀挣扎,想飞起来。无奈身上缠着蛛丝,飞不起来。蜘蛛猛冲上前,几只脚同时抓紧了苍蝇,然后围着苍蝇转圈。每转一圈,苍蝇就挣扎一阵子。怎么回事呢?我再仔细一看,原来,聪明的蜘蛛用丝把苍蝇缠紧,以防对方逃跑呢。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我亲眼目睹(du)了这场殊死搏斗,想起了幼时的一首歌谣:“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1.“殊死搏斗”指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搏斗。 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用“________ ”划出一个拟人句。
3.细读并理解文中画线的歌谣,完成下面填空: 诸葛亮指________;中军帐指________ ; 八卦阵指________;飞来将指________ 。
4.蜘蛛是怎样捕食网上的苍蝇,享用到美餐的?
5.这篇短文内容具体,语句生动,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殊死搏斗”指的是__蜘蛛和____苍蝇_____的搏斗。 2.用“﹏﹏﹏”画出一个比喻句,用“________ ”划出一个拟人句。(略)
3.细读并理解文中画线的歌谣,完成下面填空: 诸葛亮指蜘蛛;中军帐指网的正中;
八卦阵整张蜘蛛网;飞来将指_苍蝇_______ 。 4.蜘蛛是怎样捕食网上的苍蝇,享用到美餐的? 答: 它向前一步,一只脚一下子钩住了苍蝇。蜘蛛猛冲上前,几只脚同时抓紧了苍蝇,然后围着苍蝇转圈。每转一圈,苍蝇就挣扎一阵子。聪明的蜘蛛用丝把苍蝇缠紧,以防对方逃跑呢。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
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5.略
5. 点亮心灯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南青年,没家没业,游手好( hǎo hào )闲,赌博打牌样样精通。他是那样坏,坏到家人都以他为耻。他没钱赌博,向人家借钱时谎称家里人得了绝症。因为他撒谎家里人从老到小都“死”过几百回了。后来,所有亲友都不再相信他,见了他如避瘟神。他落魄之极,到处混吃混喝,更加惹人厌恶 (è wù)。 有一天,他忽然想起在省城还有一个亲戚,而且很有钱,于是他跑到那里去,说家里人得了重病,需要借三万元应急。
一般情况下,他借几万块钱,人家只借几千或几百,但这个亲戚二话没说就把三万块钱拿了出来。 “给,”她说,“快拿去治病﹗”
那只是一个远房亲戚,与他家联系甚少,这样的信任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迹。况且,从进了门,他就递上水果与热茶,并且说,累了吧,要不要洗个澡?许久以来,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g)若惊。
临走时,亲戚说,他们都说你说谎,说你借钱从来不还,我一直相信自己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
亲戚还要说下去,他的眼泪已经下来了,原来亲戚什么都知道,可她对他这样信赖,还是借三万块钱给他﹗她明明知道这三万块有打水漂的危险啊。他没有拿钱。
下了楼,他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车票,来到南方。他从一个搬运工做起,最苦最累的活都做遍了。几年后,他成了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他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妻子孩子。曾经,他以为这一生没有什么指望了——三十多岁了还能做什么呢?但是他就是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自己的 ,他终于明白,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而这希望,就来自一次信任。
那年春节,他专程去了趟省城,带着一份厚礼,拜访那位亲戚。“谢谢你,点亮了我心中已经熄灭的灯,那灯,照亮了我的人生!”他说。
(1)、给文中的多音字用“ ”标出正确读音。(2分) (2)、“宠”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2分) (3)、文中两个问句不相同。第一个是( )句,第二个是( )句。(2分) (4)、文中“我一直相信自己 的眼光,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句话中“眼光”的意思是( ),“那样的人”指( )的人。(2分) (5)、用“﹋”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1分) (6)、“他”和“她”是什么关系?“他”是靠什么使自己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呢?(3分) (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游手好( hǎo hào )闲 厌恶 (è wù) (2)、 c chonɡ (3)、疑问 设问 (4)、看法或认识 游手好闲,借钱不还 (5)、他如一块破布,被人扔来扔去,这忽然到来的关怀让他受宠(chǒnɡ若惊。 (6)、“他”和“她”是亲戚关系,并不十分亲,“他”是靠信
任、希望、勤劳变成一个有作为的人的。 (7)、只要有希望,人生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对于“他”来说,这希望就是来自一次信任。
6. 风雪夜中的一盏灯
我家对面有一座山,山腰上有一所学校,童年,我就在这里上学。
隔着弯弯曲曲的小河和绿油油的稻田,我的窗户正好对着学校里张老师的窗户,我常常喜欢向那里眺望。每晚,那个窗口都闪烁着灯光。
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 天气也格外冷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我早早就钻进了铺得软软的被窝 一觉醒来 我又习惯地向对面山腰望去 透过纷纷扬扬的雪花 张老师的窗口像往常一样闪烁着灯光 在这沉沉的雪夜 这灯光显得分外明亮 、 耀眼 ,我猛然想起,张老师的木柴已经烧光了! 这样冷的天,张老师拿什么取暖?我急忙翻身下床,悄悄爬上小楼阁,把大哥留着大年三十炖猪头的好木柴\"背\"了一捆,向对面山腰跑去。
赶到老师窗下,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寒风夹着雪花顺着窗棂的缝隙不住往里灌,年久失修的窗扇也在风中不住颤抖着。张老师握着红笔,正在批改作业。他不停地跺脚,还不时放下笔来,往手里哈着热气,灯光照着他清瘦的面庞和冻得发青的嘴唇,他的鼻尖和耳朵冻得通红…… 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我贴着窗户,轻轻地叫了一声:\"张老师\"。他吃惊地抬起头来,认出是我,便急忙打开了门……回到家,我又钻进被窝,还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张老师穿着厚厚的新棉衣,做在红红的炭火旁给我们批改作业,他的眼睛闪着光,脸上露出了笑容…… 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张老师窗口的灯光却无论风霜雨雪,暑往寒来,每天都亮到深夜。他是在用青春和心血点燃着知识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2分
喜欢( ) 前进( ) 寒冷( ) 急忙啊(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分
分外( ) 吃惊( ) 明亮( ) 往常( ) 3、 给文章第3自然段前部分加上标点。 3分 4、 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序号上打\"√\") 2分
(1)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为张老师送柴,说明\"我\"尊敬关心老师。
(2)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老师伏案批改作业,说明张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5、 摘录文中具体描写张老师冬夜冒着严寒为学生批改作业的一句话。圈出文中反映张老师冷得厉害的词语。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理解句子的含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 (1)\"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就像吞进了铅块,难受极了。\"
我难受是因为( ) a、 张老师冷得厉害。
b、 张老师工作到深夜,实在太辛苦了。
c、 张老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那么恶劣,工作却那么辛苦,会把身体搞垮的
(2)\"学校门前的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一批批同学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文章写这一句是为了说明( ) A、\"我\"毕业离校已有多年。 B、张老师教出了许多学生。
C、张老师多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培养了许多学生。 D、在漫长的岁月中,张老师培养了一批批学生。 参考答案:
1、讨厌 后退 暖和 缓慢 2、格外 惊讶 耀眼 以往 3、, 。 , 。 , , , , , 4、(2)
5、“张老师握着红笔……冻得通红” 6、(1)C (2)D
7. 白 杨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画“——”的句子是 句。
2.读第三自然段,归纳白杨树的特点。(2分) (1) (2) 3.爸爸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2分)
4.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是什么?(2分) 5.文章表面写白杨,实际是写爸爸,这种写法叫 。(1分) 参考答案: 1、疑问 2、(1)挺拔 (2)生命力顽强
3、爸爸表白着自己像白杨一样坚强地扎根边疆的心愿。 4、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上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他想到边疆建设后继有人了,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5、借物喻人
8. 秋之神韵
我爱秋,不只爱它令人赞美的硕果,不只爱它奉献一生的落叶,我还爱它令人神往的神韵。
没有春的缠绵、夏的狂熟、冬的冷漠,你如原野上时而奔跑跳跃,时而戛然而止的骏马,犹如饱经沧桑,豁达开朗的将军,犹如从容飘逸、划过夜空的流星…… 秒天是清爽的。头上是高阔的天空,蓝蓝的不杂一丝云彩;脚下是平坦的大地,处处有成熟的金黄,恬静的小街道。风中飘洒黄叶的飒飒声,与清澈透底、欢愉跳跃的小溪轻声伴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纯与洒脱。
秋天是热情的。因酷暑而委顿的人们,在微微的凉意里振作起来了。学生们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新的学年;年轻人也兴高采烈地于重阳远眺,一个个步履轻快,神彩飞扬,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秋天是真诚的。一阵秋风,吹散了平日的虚伪与私心,人们胸怀坦荡,以诚相待,在这自自然然、爽爽快快的季节里,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
清爽、热情与真诚,不加雕琢的自然流露,行云流水般的抒发自如,透露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新意,这就是秋的高洁与潇洒的神韵。噢,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1. 写反义词。(2分)
从容( ) 虚幻( ) 2. 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2分)
(1)画“——”的语句采用了( )的手法。 A.比较 B、对比 C、比喻 (2)画“ ”的语句同时采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 3.秋天的特点是什么?(2分)
4、 将“又怎么会容得下猜疑和做作呢?”改成陈述句。(2分)
5、 秋的神韵是什么?(2分)
6、 用“ ”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2分) 参考答案: 1、慌张 真诚 2、(1)B (2)比喻、排比
3、清爽、热情、真诚,有着高洁与潇洒的神韵。 4、容不下猜疑和做作 5、高洁与潇洒
6、秋之高洁,我钦佩你;秋之潇洒,我欣赏你。
参考答案: 1、耳濡(rú)目染 理所当然 2、A
3、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能不忘了说谢谢。 “我” 母亲 父亲 老师
4、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
5、符合感恩即可适当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