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观经济学简答题

微观经济学简答题

来源:年旅网
经济学简答题

1、如何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书本77页)

机会成本是指作出一项选择时必须放弃的其他选择,或者说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实质上是“收益”。

2、供给和需求变动时新的市场均衡会如何变化

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加 供给不变,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少 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 需求不变,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 需求与供给都增加,均衡产量增加,均衡价格不定 需求与供给都减少,均衡产量减少,均衡价格不定 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不定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不定

3、“谷贱伤农”,粮食丰收反而会带来农民收入的下降。请分析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

下面以图形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会使供给曲线由S1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2的位置,在缺乏弹性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为P2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使农民总收入减少,总收入减少量相当于图中OP1E1Q1与OP2E2Q2的面积之差。 作图:

4、什么是无差异曲线,有哪些特征(4个)

无差异曲线:消费两种物品,产生相同总效用组合的点的轨迹。

第一,在同一坐标中,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第二,在同一坐标系中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1

第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 第四,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5、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原因是什么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量的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理或心理。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二是同一件商品有多种用途,且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消费者总是把它先用于最重要的地方,然后才会用于次要的地方,显然,商品的边际效应是下降的。

6、边际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别及原因

区别:边际报酬递减是短期的概念,指的是其他投入要素固定不变,即企业生产规模已经固定下来时,增加一种投入要素相应产量这样变化;而规模报酬是长期概念,指的是一个企业同比例增加所有投入要素,也即生产规模本身发生变化,相应产量是如何变动的。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的原因在于: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不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零,而不变要素(如仪器设备等)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时增加的可变要素投入可以使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继续增加到某一特定值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此时生产要素的组合就达到最佳要素组合比例,此后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只会使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越来越偏离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

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管理效率低下,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信息处理,组织协调方面工作量和复杂性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如果包含经理人员,秘书,文件和信息处理设备方面的管理投入仅仅与其它投入同等比例增加,就无法胜任规模扩大后组织协调工作需要,效率就会下降。由于这方面投入增加幅度必须提升较高比例才能够维持产岀增加一个较低比例,因而发生了规模收益递减现象。

7、为什么厂商选择在第二阶段 分析可变要素(比如劳动)的生产效率时,可将生产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到边际产量为零的阶段;第三

2

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数的阶段。理性的厂商将会在第二阶段上经营,这是因为:厂商不会在劳动的第一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总会使得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厂商也不会在劳动的第三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同样,厂商也不会在资本的第一、三阶段经营,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最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

8、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型的原因 9、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书本82页) 1.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很多; 2.厂商生产产品完全无差别;

3.单一厂商对价格没有控制(价格的接受者); 4.单一厂商进出一个行业很容易; 5.现实中较为接近的商品市场为农业品。 10. 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书本119页)

收入效应则是指随着工资率的提高,个人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就能获得所需要的收入和消费品,因而就越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即劳动供给。工资率的提高产生替代和收入两种效应,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会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正。而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则劳动供给随着工资率的提高而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即曲线斜率为负。一般来说,当工资率很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率很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因此,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供给曲线先是向右上方倾斜,然后转为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将所有单位劳动者的供给曲线加总就形成了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它是一条先向右上方倾斜再转向左上方倾斜的后弯曲的曲线。

11、GDP与GNP的区别(书本173页)

从定义上说,GNP和GDP都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3

但它们所说的“一国”的含义不同。GNP所说的“一国”指一国国民,只要是该国公民,无论在什么地方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GDP所说的“一国”指一国境内,只要是在该国领士上,无论哪国人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都应计入。GDP中减去外国公民在该国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再加上本国公民在外国创造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就等于GNP。由于在许多国家GNP与GDP差别很小(往往为1%左右),所以有人也把这两者等同起来。

概括来说,GDP与GNP的本质区别为,GDP是属地原则,GNP是属人原则

12、简述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3种(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书本174页) 生产法根据提供产品和劳务的各部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从各个不同部门的来源,所以又称为部门法。在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新增加的价值。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十算;卫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务等部门则按工资收入来计算其服务的价值。

要素所得法又称所得或收入法、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国民收人,然后再从国民收入中推算出国民生产总值。

支出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3、什么是乘数效益,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乘数越大。 14、什么是货币,工具有哪些

货币是指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工具(书本247页):①再贴现率;②公开市场业务;③法定准备率

4

15、什么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哪个更容易解决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更容易解决,结构性失业更难解决。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