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年旅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炼字专项复习卷十七(含答案解析)035838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炼字专项复习卷十七(含答案解析)035838

来源:年旅网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炼字专项复习卷十七试卷

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0 小题 ,每题 10 分 ,共计100分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望 岳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钟”两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你分析好在何处?

(2)最后一句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诗余图谱》中说:“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这首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词的豪放特点?(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作者说“欲辨已忘言”,“忘言”的原因是什么?

(2)苏东坡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最有妙处”。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完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本词作者是 (朝代)爱国词人辛弃疾。词中的“天下事”是指 。(2)请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雨 晴

[唐]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的前两句所描述的景致。

(2)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此诗以“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舍弟”意为_______________。“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中的“聚”和“怒”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品析。(2)请写出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10.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列各题。

【甲】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古人作诗喜欢“用典”,使表达含蓄、委婉、典雅,上面两首诗都运用了典故。【甲】中的“东风”在古诗词中一般是春风之意,在本诗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历史事件)。【乙】中的“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_______________。(2)请简要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作用。(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咏史诗均为唐代杜牧所作,他和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甲】诗中的“周郎”指三国时期吴

国的大都督周瑜。

B.【甲】诗中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暗示了自己也生逢盛世,得以展现自己的远大抱

负。

C.【乙】诗中“夜泊秦淮”四字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又引出下文的内容,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D.【乙】诗中,末句的“隔江”承“亡国恨”故事而来,看似在批评“商女”,实际上是批判不顾国事艰

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参与试题解析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炼字专项复习卷

十七试卷

一、 古诗词鉴赏 (本题共计 10 小题 ,每题 10 分 ,共计100分 )1.

【答案】

(1)“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割”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致,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2)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考点】品味语言(炼字)望岳(杜甫)把握主旨情感【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

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作为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本句可理解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更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激励人们在人生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2.

【答案】

(1)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感。

(2)①从内容上看,写的是出猎时的豪迈情景,骑马、射箭、狂奔过小山岗,这种种情景都极勇猛雄健。②从思想感情上看,全词表达的是驰骋沙场、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③从语言风格上看,用词铿锵有力,壮丽而不纤巧。【考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课内古诗词曲阅读品味语言(炼字)把握主旨情感【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大意,然后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把打猎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联系起来把打猎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联系起来,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2)解答此类题,应仔细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词的风格,再结合诗词的语言进行分析。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因此可从内容、情感、语言风格等角度思考其豪放的特点。

3.

【答案】

(1)因为作者在这里悠然自得,十分悠闲,作者喜爱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所以不知道怎么表达而说“忘言”。

(2)“见”字写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表达了深远的意境。【考点】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关键诗句课内古诗词曲阅读品味语言(炼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解答本题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再加以体会。诗歌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描绘了作者隐居时,所见之景优美,所感意境惬意,作者的生活悠闲,在这样的情形下,作者觉得这种生活的意趣无需多说,所以“忘言”。

(2)解答时可抓住“悠然”或“见”来赏析,“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

遇。“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写出作者是在俯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美景扑入眼帘,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4.

【答案】

A

(2)描写白露的变化,表现时间之久,表达了作者对那位伊人爱慕已久的心情。【考点】蒹葭(《诗经》)把握主旨情感赏析关键诗句赏析表达技巧诗歌意境鉴赏诗歌意象分析【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1)南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示例:作者运用刘备与的卢马的典故以及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自己希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考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赏析关键诗句课内古诗词曲阅读品味语言(炼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根据平时积累可知,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词人,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南宋正处于抗金的时期,而在苟安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由此可知,“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同时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弓箭像惊雷一样,通过描写紧张的战争局面,表达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6.

【答案】

(1)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2)“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考点】诗歌画面描绘品味语言(炼字)课外古诗词曲阅读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突出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2)注意答题格式:本词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出联想和惜春之情即可。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佳期,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离开,纷纷飞过院墙。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清寥落,诗人的心也就更是悲苦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大胆而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疑”字极有分寸,体现了一个度,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7.

【答案】

(1)雪,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大雪纷飞,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一夜之间刮起了强劲的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考点】诗歌画面描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品味语言(炼字)把握主旨情感【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前四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中间两句描写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三句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作答时,抓住“画面”这个答题点,以及“如”“春风”“梨花开”等关键字词,结合适当的想象和联想,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诗句内容,突出“雪景”的特点,再现冰天雪地的画面,语意通畅即可,不要直接翻译诗句。

8.

【答案】

(1)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视觉,听觉

(2)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考点】

月夜忆舍弟(杜甫)文化常识课内古诗词曲阅读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赏析关键诗句

表现手法及作用(古诗词曲)月夜(杜甫)【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断人行”,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

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这两句诗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2)“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时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诗人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诗人融情于景,既实写白露节气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他们守卫着潼关。“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2)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他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受苦难。这两句表达出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考点】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赏析关键诗句课内古诗词曲阅读品味语言(炼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据此可作答。“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用拟人的手法,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态。(2)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的句子,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即:一个朝代兴起,大兴土木,受苦的是老百姓;一个朝代灭亡,战争频繁,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这句话以极其简练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或: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

10.

【答案】

(1)火烧赤壁事,亡国之音

(2)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一种朦胧、凄凉、冷寂的气氛。

B

【考点】泊秦淮(杜牧)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古诗词曲比较阅读赤壁(杜牧)诗歌典故分析课内古诗词曲阅读品味语言(炼字)【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

(1)“东风不与周郎便”指的赤壁之战。其实在历史上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东风不与周郎便”,指的就是周瑜借东风火烧曹操的战船,周瑜先是用苦肉计,使曹操相信黄盖投降,然后让黄盖用火烧敌船。“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夜游秦淮,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2)“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迷蒙冷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B项,“暗示了自己也生逢盛世”错,【甲】诗中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正是用来反衬自己生不逢时,无法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失落、郁闷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