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文献综述
冀伦文 刘芳 邢平伟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 校企合作是继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国外和国内校企合作办学情况的文献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期对校企合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合作模式
2l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教育已被发达国家当做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被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才能够达到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才能真正步入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一、校企合作发展历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船舶与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有一段时间到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校继续学习,比喻为“三明治”教育(Sandwich Program)。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 University)同几家大企业合作培养了27名工程专业的学生,创造了产学合作教育的经典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其基本内容是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另一组到工厂工作,一周后两组交换。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1921年,美提亚克大学在所有专业中实施了合作教育,将产学合作教育的功能从单纯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合作教育的形式也不断创新。此后,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国家从英、美等
*山西省成人教育协会 课题(项目编号: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冀论文(1965--),男,山西平遥人,硕士,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国发展到亚洲、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
二、国外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纵观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美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办学的全过程,以“工学交替式”模式为主。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大学生自入学起学习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大学的教学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于学校授课直至毕业。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国的工读交替制也称“三明治”学制。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其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读交替制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都较长如4年制的课程,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工作,第4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即“2+1+1”。而短期的则通常为6个月。工读交替制的学生也分为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和以学院为依托的。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院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企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改善其职业前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因而有可能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管理知识,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前后衔接的生产程序和关系。
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国的学生多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成为师傅制度下的学徒,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进行相关职业理论的学习,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做工以企业为主,合作学校派出教师进驻企业给予理论指导;理论学习以学校为主,企业派出技术专家到学校协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德国的高校与企业一旦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将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其合作非常注重实效。在二战之后的德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双元制”教育为德国的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
加拿大加拿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始于1957年的滑铁卢大学。1970年以后,合作教育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加拿大的高校大多设有合作教育部,主要负责校企合作教育的宏观管理、协调、服务等工作,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由各院(系)教师负责。学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专门机构为实施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集
中体现为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加拿大产校企作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课堂上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是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一大特点,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出发点是适应社会 经济 发展需要,培养符合雇主需求的人才,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能够直接进入工作市场。
日本的高等教育阶段产学合作主要为:
(1)产业界向高校提供资助或捐赠,还有一些企业对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吸引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服务和发展。
(2)企业与高校在人员上互相交流。
(3)企业委托高等学校搞科研项目。
(4)企业为高等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5)在大学建立“共同研究中心”。
三、我国校企合作经验做法
我国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起步较晚,其典型经验做法有:
(1)企业配合模式。学员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使校企双双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开展“订单班”培养,由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具的教师给“订单班”上课,企业提供“订单班”学生的实习机会,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从调查情况看,“订单班”培养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学员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 校企实体合作模式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参与学校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四、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问题的原因很多:
(1)观念落后,意识不够。在国内,人们普遍认为培养人才的任务在学校,而不在企业。这一观念导致大部分企业不愿意出钱出力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但实际上,目前仅凭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2)缺乏完备的制度法规。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表达。由于缺乏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根本措施,很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做法难以深层次推广,在课程开发、教育标准制定方面难以得到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参与。
(3)尚未充分发挥行政功能和行业主导作用,企业缺乏积极性。目前,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处于民间活动状态,表现为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加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4)难以达到企业最终目标。校企合作属于市场化行为,双方都想得到效益最大化。企业的目的一般是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或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能获取学校一定的智力支持与服务,达成互利双赢。但从实际看,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企业需求。同时企业对合作目的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学员水平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双方的积极性。
(5)尚未建立完备的职业资格制度。发达国家推动校企合作教育培训的一项主要,就是国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许多国家严格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形成了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既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能录用的用人机制和社会环境。我国目前的职业资格制度还不够完善,资格证含金量不一,就业准入制度不严格,企业用工、人员上岗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相关的制约机制,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
五、几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面向未来,新经济时代的校企合作已超越了纯经济的范畴。对于高校而言,它是走出象牙塔,面向现实,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各项发展中作用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面向未来发展高等教育新理念的主要标志。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内的校企合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面对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以及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这种合作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大学、企业,还是、社会,都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尽快创立更加完善的合作机制,全力开展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使得企业和大学的事业都能得到较快发展,共同为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进一步争取支持,通过有关立法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使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都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执行。
2、如何发挥行政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充当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协调者、监督者、评价者,以使校企双方承担自己的合作职责,实现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3、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探索与本校、本地区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强化对企业的服务功能。
4、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开展深层次的企业全面参与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训考核等校企双方共赢的合作。
5、拓宽思路,开拓校企合作领域,要在更深的层次上积极推进继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通过构架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汲取现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
[2]谢俊琍 杨琼.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解读及现状分析.职业教育研究, 2009,11(11).
[3]徐建华.我国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职业技术教育.2009,7(39).
[4]陈江波.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启示.今日南国,2009,8(50).
[5]刘建龙.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之现状分析.经济师,2008.9(151).
[6]安宇宏.知识经济时代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展望.高教信息参考.2009,45.
[7]周田田 胡华秀.英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及对我们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8,(10)1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oldu.cn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12327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